敬老行為的形成

敬老行為的形成

敬老行為的形成

老年社會是現代社會的夢魘,老在現代社會是可怕的,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卻是一種福氣。一方面,以往災病較多,能夠老,確是一種福氣;另方面,倫理思想中重視孝,社會環境相對保障老人會受到子女孝順,中國的家族制度亦以老人的旨意為依歸。長幼有序是中國的人際關係保持安定的基本條件,在這種規範下,年輕人受委屈,老年人較易從心所欲。所以有認為中國文化不但有尊老的特性,應該進一步說是一種尊老文化。而且因為中國文化沒有中斷過,所以尊老這一老根盤根錯節、根深蒂固。高成鳶《中國的尊老文化》頁293—294,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在一族之中,領導人是老人,「族中有族長,照例由輩份最高,年齡最大者充任,不問其為農、為工、為商或為僕役,皆尊稱為族長太公」。族長之下的職務,才是由族中有學識,有辦事能力,家境小康的人出任。張肇元《張肇元回憶錄》頁7。

在一家之中,也是長輩受尊崇。老人在家中有話事權,男戶主固然主理一切,女戶主也是家務上的當家者,即便因為年紀老而交給媳婦當家,媳婦也不敢違背老人的意見。

家庭中有許多對長者的行為規定,小孩子從小就遵守,形成敬老之心。「在中國舊社會中,輩份和年齡是決定禮儀的基本條件……以拜年論,不分貧富,不論社會地位,不論主僕都是如此的。我們雇的長工,如果他是家父的一輩的,我們也要對他說些恭維話。如果我對年長的僱用人有疾言厲色,家父和家母一定要責備。任何不敬老的事都被認為是不良行為。」蔣廷黻《蔣廷黻回憶錄》頁7。

稱及長輩也有講究,長輩名號要分開說上字是什麼,下字是什麼,不能直說他們叫什麼;小孩不能叫大人的小名,哥姐可以叫弟妹的小名,而弟妹叫兄姐就得用稱呼;面對長輩及年紀大的人不能稱「你」「我」,有時候連「他」都不許說,一定要稱呼。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頁17,19。

長輩說話,小孩子不能插嘴,好奇*也不能問,要等說完以後,才可以小聲問一下。若是長輩不願解說就完了,也不能再追問。否則是沒有規矩。不但是小孩不能惹長輩生氣,大人亦如是。惹了長輩生氣,屬於不孝,一定要賠不是,不管原來是誰對誰錯。楊步偉《一個女人的自傳》頁28,35。

中國孩子與老人的關係,除了限制,也有親近。中國孩子在家中比較親近祖母,到外祖家過外甥少爺生活,又往往得到外祖母的疼愛。由於父母忙於生活或家務,祖父母時間較多,生活也寂寞,含飴弄孫成為一大樂事,有時父母責打孩子,孩子都逃到祖父母處做避難所。所以,中國小孩既不缺少同齡的玩伴,同時又慣於與老人相處,而且從老人的口中,得到從小朋友身上得不到的知識。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見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後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敬老行為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