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太極拳是修身為本的國學(2)

第二節 太極拳是修身為本的國學(2)

在這三大老師——以具體傳授技藝的人為師,以儒釋道的聖賢為師,以大自然的自然規律和法則為師——的引導下,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生命領域的自由自覺自主自控;把握太極拳、太極功夫、太極智慧之流行、化生、對待等規律,在人生之有為境界、有無境界、無為境界自由行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健康、幸福、智慧、成功、長壽這人生的五大願景的實現,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總而言之,太極拳和國學,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就是讓人脫離物慾和情慾,實現人生真正的成功和終極的省悟——人們就此擺脫恐懼、焦慮、憂鬱等不良情緒,實現安寧、平和的心態,以及皮肉筋脈骨及五臟六腑的生理的全面健康,常樂我凈——這其實就是中國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學問的具體落實。落實的途徑,國學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列子》、《金剛經》、《六祖壇經》、《圓覺經》、《黃帝內經》、《孫子兵法》、《管子》、《周易》等等經典為參照系、為拐杖、為渡河之舟,太極拳則以太極拳架(套路招法)、內功心法(心性修為)、太極思維之道(國學的學識和參照系,即思維方式)融為一體的太極拳為根源、為基石、為康庄大道。

現僅結合國學和太極拳,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修身要義略作闡述。

一、內求諸己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能總指向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和人的本質需求沒有多大關係;總指向外面,就會因金錢、物品、貪慾、情感等方面的缺損而患得患失、痛不欲生、憤憤不平,於是,壓力就會增大,就會失去心理平衡,從而產生諸多的心理疾患。而經常性地讓眼耳鼻舌身意,指向內在的精神世界——馮友蘭、錢穆等國學家認為,這是內求的科學、內求的哲學——這種思維方式,可稱之為內求法。

太極拳如何實現這種思維方式呢?通過盤拳走架,滋養自身的精氣神;通過聖賢之學和太極拳理論的熏陶,涵養道德,修正性格,使之歸於中和。中和之性在《中庸》上是這樣闡述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激情小說,天下之達道也。」體現在太極拳的演練上,就是「拳由心發,勁(勁源)由脊生」。這裡所說的中,是指人在沒有喜怒哀樂等情緒和思維活動時,頭裡邊所出現的一種虛靈明靜的自然狀態,這種特殊的狀態,是太極拳功夫的重要體現,比如「心中一靜」的感覺能否捕捉得到等等。一旦具備了這樣的功夫,不僅練拳時內心平和,而且,自身的生命活動也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如此之人,任何的壓力都能泰然承擔,任何的心理疾患都不會產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國學與太極拳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國學與太極拳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節 太極拳是修身為本的國學(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