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前言(1)

前言

在21世紀已經過去的十年裏,如果你是一名活躍於商界的經理人,製造領域的全球化現象對你來說絕不會陌生--?縱然你未必盡知這一現象的範圍所及。然而無論怎樣衡量,其規模都堪稱巨大。2006年,美國的貿易佔GDP的比重為28%,與之相比,1970年的數字是11.1%,1990年是20.4%。12006年,美國公司用於製造領域的外商直接投資(FDI)是600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66%。2

這一現象背後的理由不絕於書,有些是廣泛而熱烈的討論焦點。被提出的理由包括海外的低成本勞動力、較少的管制約束、接近新興市場(因而在這些市場的銷售更為便利)、能夠將本土資源集中用於產品研發與市場營銷、製造技術的同質化、各國供應商群聚效應的興起等不一而足。

但是一個與此平行的現象正在當前發生--?另一種類型的離岸轉移:服務全球化。這一新現象可能很快在規模和範疇上超過它在製造業的表親。

我們把這現象稱為「服務大轉移」。

這是一個不同於以往的新現象,大多數公司經理人對其意義的理解堪稱甚少。誠然,我們很多人都聽過一些大公司把呼叫中心和基本業務流程(例如軟件開發、薪酬管理、賬單處理)搬遷到海外的故事。在基本的層面上,我們大多數人都能理解這些現象背後難以抗拒的邏輯。就致電反映自己對信用卡上一筆賬單記錄有異議的客戶而言,呼叫中心的客服代表是位於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人,還是印度的班加羅爾人,這實在無關緊要。但對企業來說,如果在班加羅爾僱用這名客服代表比在奧馬哈成本更低,而且如果這名客服代表能夠成功地解決這個爭議,那麼這個服務崗位就很可能轉移到國外。

實際上,這種轉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已經發生。

不過迄今而言,要就這正在發生的事情描繪一幅清晰的圖景--?究竟是何事,在哪裏發生,為何發生--?還是一件為難之事。這些職位去向哪裏?誰正在從服務全球化中受益?這益處有多大?什麼樣的公司從服務的離岸轉移中獲益(+激情小說或可能獲益)?它究竟如何運行?在這領域中哪些因素構成一個優秀的夥伴?這一趨勢對公共政策而言有何意義?如果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礎在發生著板塊漂移般的變化,企業如何進行長遠投資?

這些就是我們將在《服務大轉移》這本書中提出並要回答的問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服務大轉移:抓住離岸外包的最後機遇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服務大轉移:抓住離岸外包的最後機遇
上一章下一章

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