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類型》重版前言(1)

《人文類型》重版前言(1)

《人文類型》重版前言

我翻譯的《人文類型》一書,作為《社會學叢刊》甲集第三種,1944年在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原著HumanTypes的作者是RaymondFirth。原著初版是1938年在英國ThomasNelson公司出版的。經過40多年,我的譯本,經陳觀勝和李培茱兩位同志,根據原著1975年的修訂本補譯后,得到重版的機會。付印前要我在書前寫幾句話,講一講該書翻譯的經過。

原書作者是我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留學時的老師。我們初次見面是在1936年秋季。他當時還年輕,只有36歲,長我10年,是倫院人類學系的高級講師,出生於紐西蘭的奧克蘭市。在該市的大學畢業后,到倫院師從BMalinowski教授學社會人類學,是這位教授手上第一個得博士學位的門生。後來繼承了這位老師的講座,為倫院的教授。他們師生兩代使倫院在社會人類學園地上,以功能學派的旗子,獨佔鰲頭有20多年之久。我是1938年在倫院畢業的,當時歐戰已迫近眉睫。我返國后,Malinowski教授即離英去美,不久逝世,所以我是在他手上得博士學位的最後一人。一門弟子,本書作者和本書譯者適占首尾。當我寫此前言時,首尾之間約有10餘同門弟子均已謝世,惟獨我們兩人尚在人間。

我從倫敦回到昆明,正值抗戰初期,在雲南大學社會學系任教,開始幾年集中力量開拓內地農村調查。40年代初創辦雲大社會學系的吳文藻先生去重慶,我不得不兼顧系務和開課講學。這時我深感教材缺乏,所以趕譯Malinowski的《文化論》和這本《人文類型》做教學參考書。前一本提供了解剖文化結構的框架和功能學派的基本觀點,后一本為比較社會學提供了一個模範。兩本加在一起正可以作學習社會學的學生入門的引導。譯成后即編入吳文藻先生主編的《社會學叢刊》出版。

《社會學叢刊》的編輯宗旨,在叢刊的總序里有所說明,代表了當時一部分中國社會學者的信念和要求。總括起來有兩條:一是「促使社會學之中國化」,一是「在中國建立起比較社會學的基礎」。對社會學的方法在總序里也有一段闡述:編者認為科學工作必須「以試用假設始,以實地證驗終;理論符合事實,事實啟發理論,必須理論與事實糅和一起,獲得新的綜合,而後現實的社會學才能植根於中國土壤之上」。當時的行文,現在讀來不太利落。意思和現在熟悉的「理論聯繫實際」^H小說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等思想是一致的。當時之所以有這種要求,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現在的年輕讀者可能已不甚了解,所以得申說幾句。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文化與文化自覺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文化與文化自覺
上一章下一章

《人文類型》重版前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