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4)

第三章 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4)

龔自珍時代,大清朝至少面臨著如下危機,這些危機幾乎每一條都足以致命,足以令這個國祚延續了一百多年的老大帝國劃上句號。

首先,人口激增引發社會動蕩。漫長的中國農業社會,自耕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主導經濟形式也是唯一經濟形式。發展緩慢的生產力決定了人口的增加,必須有相應的耕地的增加。由於中國式的周期性王+激情小說朝更替長則二三百年,短則一百年甚至幾十年就要發作一次,而每一次發作都是以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為代價,這就決定了中國農業社會的人口基數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質的飛躍。但是,伴隨清朝前期一百多年的承平,人口的激增終於遠遠地超過了耕地的增長。1660年清朝初期,中國人口數不到1.5億,到1812年時,這一數字翻了一番多,達到了驚人的3.4億;與此同時,耕地只從5.49億畝增加到7.91億畝。也就是說,人口的增長遠遠超過了耕地的增長。同一時期,歐洲解決人口增長的根本途徑是不斷拓展的海外殖民地和日益發達的工商業,而在閉關鎖國,視農業為根本,其他都是末業的國策下,中國人只能通過從土裡刨食的方式來解決溫飽。但是,人均土地的急劇減少和大規模的土地兼并,註定了越來越多的底層民眾根本沒法填飽肚皮。龔自珍親眼目睹過的情況是:「崇文門以西,彰義門以東,一日不再食者甚眾,安知其無一命再命之家也?」天子腳下的皇城根,底層民眾謀生尚且如此艱辛,何況京城外的窮鄉僻壤?溫飽是民眾最起碼的要求,當這個最起碼的要求也得不到保障時,哪怕再聽話的順民,也只有揭竿而起了。因此,從龔自珍童年時期的白蓮教起義,到青年時期的天理教禁門之變,再到他死後十多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幾乎沒有停息過。是故,龔自珍在他的文章里感嘆:「開闢以來,民之驕悍,不畏君上,未有甚於今日中國者也。」

其次,官員普遍腐化,集體平庸。1799年,當龔自珍還是一個七歲的兒童,剛剛在私塾先生的指導下發矇讀書時,距他的家鄉杭州千里之外的京師發生了一起重大政治事件:乾隆朝位極人臣的首席大學士和被乾隆的續任者嘉慶處死。從和家抄出的財產,摺合成銀兩,多達八億兩之巨,據稱相當於帝國二十年財政收入的一半,乃至民間有「和跌倒,嘉慶吃飽」的諺語。和並非個案。當這個龐大的帝國漸漸接近它的暮年時,官員的普遍貪污腐化便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如比龔自珍小八歲的張集馨,於道光二十七年被任命為四川按察使時,他按照官場慣例向有關官員送禮,這一番送下來,一共花去銀子一萬五千餘兩。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鋒下的烏合之眾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從龔自珍的詩文看天朝沒落(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