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34)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34)

羅馬人把第二次布匿戰爭叫做「漢尼拔戰爭」,可見,第二次布匿戰爭是迦太基方面挑起的。儘管首先宣戰的羅馬,那也是因為漢尼拔設下的圈套太高明。考慮到十六年間,羅馬付出的代價、超過十萬人的陣亡者、多達十人以上的執政官級武將的死,迦太基作為戰敗國,補償的分量實在太輕,輕得讓人難以相信。由此可見,羅馬人在與失敗國締結和平條約時,從來沒有報復的念頭。我想,這多少受西庇阿為人的影響吧。因為,和談條件是他提出來的。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羅馬人的性格。他們在市民大會^H小說上,對這一和談條件,也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羅馬與迦太基之間締結的和平條約或許有些苛刻,但是,它既不是為了報復,也不是正義對非正義作出的懲罰。因為在古代,戰爭從來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戰爭不再是勝者與敗者的區分,而是定義為正義與非正義,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但是,即使戰爭被定義為正義與非正義,戰爭並沒有因此消失。戰爭是人類難以擺脫的噩夢。

對於這一和談內容,迦太基方面有不少有權勢的人表示難以接受。其中,態度最鮮明的是和西庇阿有過兩次交鋒卻都吃了敗仗的、未參加扎馬會戰的吉斯戈。

吉斯戈站在議會廳的講壇上,準備駁斥和談內容。這時,漢尼拔騰地從議席上站起來,走近吉斯戈,一把揪住吉斯戈的衣服前襟,把他拖下了講壇。看到漢尼拔這一野蠻的舉動,在場的所有人不禁大吃一驚,會場出現了短暫的靜寂。漢尼拔大概也意識到自己做得有些過頭,放開了吉斯戈。他說:

「我在九歲那年離開祖國,到今天已經三十六年。這三十六年裏,我的人生是在營地和戰場上度過的。我不懂城市生活,但是,我很清楚戰場上應該怎麼做。」

漢尼拔為什麼如此希望與羅馬締結和平,我們不清楚。因為,他沒有留下片言隻語,我們只能依靠我們的想像。

我想,也許所有親兵無一倖免戰死沙場,不僅讓他深陷絕望之境,而且他也因此成了光桿司令。還有,漢尼拔早已習慣對戰場上的情形作出冷靜客觀的判斷。此時的他,已經意識到,失去了精銳士兵的迦太基,僅靠雇傭兵這樣的烏合之眾,絕無可能戰勝西庇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羅馬人的故事2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羅馬人的故事2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章 第二次布匿戰爭後期(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