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源自真人真事(2)

附:源自真人真事(2)

1976年唐山地震,三年後,出現了《藍光閃過之後》這部故事片,獲得次年百花獎最佳美工獎,大抵是對片中特效的肯定,但那是在國人(包括電影工作者)沒有見過國際水平特效的前提下。

不是貶低該片,這是一部頗有誠意的作品,但具有強烈的時代局限。我不相信今時今日影迷依然會感動,不信大家可以在網上找來試試。

這種局限不僅在技術上,還有政治上。在1979-1980年,

「人性」還是一個貶義詞,是別國落+激情后的東西,中國人是不能也不應該具有的。

因此,我不會責怪影人,他們即便有超前的覺悟,也於事無補。我有理由相信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更能逼真反映那場悲劇。

你盡可以說,馮小剛劇組裡的成員親身經歷唐山大地震的肯定沒有《藍光》劇組多;但馮小剛和他的創作人員有30多年的歷史

「距離」,他們具有世界水準的特效技術,最重要的是,他們對於這個大寫的

「人」字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及更為自由的表達。幾乎所有帶有國殤性質的事件,像樣的故事片至少要十年後才能問世。

越戰結束於1975年,《野戰排》誕生於1986年。其實1968年就有《綠色貝雷帽》,但片中那種支持戰爭的所謂愛國論調現在回頭看會讓美國人臉紅。

一戰從1914年持續到1918年,但《西線無戰事》則產於1930年。

其實,電影的童年時代不乏宏大的戰爭片,其中鮮有經典,從本質上講,不是技術難度,而是視野不夠開闊、不夠深邃。

二戰片多如牛毛,從戰時到戰後一直沒有停歇,但我們數一數那幾部真正的經典,如《桂河大橋》1957年,《最長的一天》1962年,《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父輩的旗幟》2006年。

其實戰後的頭十年出過不少作品,光是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就有《戰場》、《晴空血戰史》、《血戰萊茵河》等,但並沒有取得經典的地位。

唯一在時間洗滌下沒有褪色的,是1946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黃金時代》(TheBestYearsofOurLives,1946)。

《黃金時代》的故事跟拍攝時間幾乎同步。影片講三個歸來的戰士,首先是回家的喜悅。

我記得很清楚其中一位有妻室的,他跟妻子在家裡重逢的細節,妻子那不敢相信的表情,十分感人。

但影片沒有停留於凱旋的陶醉,它很快進入另一個層次,探索軍人回家后的心靈空虛。

戰爭猶如吸毒,不管是否好這一口,停下來都會或多或少不適應。這個主題在《拆彈部隊》挖得更深。

第三,就是重新回歸和平生活的實際問題:找工作,還有與之相似的,傷殘軍人的生活。

當其中一個退伍軍人向戀愛女友脫下外套、露出假肢時,一直蒙在鼓裡的觀眾同樣必須拷問自己:你能接受他作為國家的英雄,但你能否接受他作為家庭的一員?

顯然,這部影片探討的議題正是獲勝方(從官方到民眾)願意歡天喜地忽視的內容。

勝利了,彷彿一切都美好了,但戰爭對於勝者也有後遺症。該片直面真實的那份勇敢,經藝術點化,騰飛了。

它依然藉助真實的力量,比如殘疾軍人啟用真正的士兵,但它在真實與虛構的過渡中尋得一份天然。

假設該片一味陶醉於勝利的狂歡,你不能說全是瞎編,但多半是一部主旋律的應景作品。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附:源自真人真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