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真人真假事(4)

附:真人真假事(4)

從電影創作的角度,一旦你用了真實名字,你多多少少還得受到真實性的約束。

一般而言,大事件需要屬實,小細節可以虛構,但這不是原則,僅作參考。

1928年的《聖女貞德》據說台詞來自歷史事件中的法庭筆錄,但動作造型不可能完全複製,+激情15世紀還沒有影像嘛。

另一個極端:1964年的英國電影《雄霸天下》(Becket,1964)描寫諾爾曼人和撒克遜人的衝突,主角貝克特被當做撒克遜的愛國者來描寫,但劇作完成之際,作者發現貝克特本來就是諾爾曼人,於是整個戲劇衝突的基石就垮了。

作者一想,這我沒法改,於是將錯就錯保留了原貌。從觀眾的角度,判斷這類電影取決於每個人的視角,你若站在歷史學的高度,你自然可以尋找失實之處,發泄不滿;但若換位至文學視角,所謂真實都是素材而已,並不能決定作品的整體成就。

說得淺一點,就當是看戲嘛。真實生活往往是乏味的,你有沒有看過那些在宿舍里裝攝像頭的,十分無聊,一天的內容能剪成五分鐘就不錯了。

即便那個也不再是絕對真實,因為鏡頭裡的人物知道有人看,他會調節自己的行為。

藝術真實跟歷史真實不是一個範疇,但此處不多贅述,以免掉進理論的泥淖。

假設你成了一部電影的描寫對象,並且姓名、年齡、身份、家庭住址統統能對上,你自然有權力要求真實再現。

說實話,你可能不想真實再現,而是按照你的美好藍圖來重塑。如果你是主角,你應該可以收取一定的授權費,但這事也無法深入,因為你在公開場合的言行或許得不到版權法的保護法律保護的似乎是原作的知識產權,而非人物原型的肖像權什麼的。

話說回來,我這是杞人憂天,中國短期內是不會有《社交網路》那樣的影片的,各種條件均沒成熟。

中國遠離對號入座的年代就謝天謝地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你的,大大的壞:遠離標準答案的影評
上一章下一章

附:真人真假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