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4)

推薦序(4)

好故事的核心是人物,創造鮮活的、有別過往的人物形象是編劇的宗旨,也是永久的難題。我真正使用悉德·菲爾德的理論是在我寫《鴿子迷的奇遇》和《我只流三次淚》劇本時開始的,一直到寫作《離開雷鋒的日子》、《蔣築英》、《建國大業》等等,我將悉德·菲爾德提出的「構成人物的四個要素」像X射線一樣用於透視我筆下的人物:「(1)需求產生動作;(2)觀點產生衝突;(3)^H小說態度改變抉擇;(4)轉化完成性格。」我在把控筆下人物時,確定了需求、觀點、態度、轉化,人物才能做得紮實。他要求的「結構故事的四根支柱」,其中反覆強調寫作必須預知劇本的「結局、開端、情節點Ⅰ、情節點Ⅱ」,這些看來都是編劇的基本思路,但往往最易忽略而成為前進的障礙。在編劇用畫面敘述故事的手段中,他的「晚進早出」理論,是電影編劇區別於小說和其他敘事文學的特殊手藝,這是從事編劇工作必須學會的基本手段。然而,令我痛苦的是,我的一個獲獎電影劇本,被一個連「晚進早出」都不懂的導演,拍成了面面俱到、交代過程、展覽人物的電視劇!使用「晚進早出」,故事的節奏會更加簡明緊湊,這屬於編劇的基本功,也是導演必修的理論。

悉德·菲爾德的書是可以作為工具隨時使用的。因為,編劇本身就是自我設計難題,布設險情雷區,而又要自我解決出路的人。主人公的障礙越難以逾越,故事越引人入勝。然而,編劇們常常容易作繭自縛,陷入沼澤、障礙中找不到出路,被劇本的病症和苦惱糾纏得寢食難安。悉德·菲爾德如同臨床醫生,開出多種藥方,只要對症下藥都有解決的辦法。不過,每個編劇都有自己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和表達的手段,悉德·菲爾德的劇作法作為獨立的體系而存在,因為他是建築在好萊塢劇本創作和研究的基礎上,他的教材針對劇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有著普及性的原理,但也並非包容一切,不是萬能指針。

創新是電影的鮮血,求奇是電影的生命。觀眾消費的是一個極有趣的好故事,正如我們吃的是月餅,而不是包裝月餅的盒子。在內容為王,創意制勝的競爭之勢下,別人的成功,即是你的墳墓,不抄襲、不克隆、不隨後,有了好故事,好劇本,才有了電影開工的藍圖。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電影編劇創作指南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電影編劇創作指南
上一章下一章

推薦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