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政」的本質及其局限性(9)

三、「仁政」的本質及其局限性(9)

但是對於孟子時代的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這種制度賦予的力量是不存在乃至不為人所知的。當他們來到宮廷的時候,他們已經處在一個弱勢地位。由於統治者的利益在制度上不受道德法則的規範和約束,他們不能直接訴諸道德正義。這種弱勢未必是他們自己與生俱有的,而是他們所代表的處於被統治地位的芸芸眾生;只是當他們在大權在握的君主面前承擔大眾代言人的角色時,這種弱勢才轉移到他們自己身上。因此,孟子只得不厭其煩地指出「與民同樂」的重要性,因為這樣實際上還能增加君主的樂趣。孟子警告齊宣王一人獨樂的危險--這通常意味着統治者對人民的需要麻木不仁,而民眾的不滿遲早將終結他獨自的享受: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於境,問國之大禁,然後敢入。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於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孟子·梁惠王下》。

雖然這些主張相當有說服力,但是孟子的弱勢立場註定了它們不可能完全有效。孔子周遊列國,卻四處碰壁。墨子「摩頂放踵」,也同樣收穫寥寥;事實上,說服楚王放棄戰爭並不是他的功利主義主張,而是他證明楚王進攻戰略將最終失敗的事實。(《墨子·公輸》)幸好齊宣王似乎被說服了,與民同樂確實比一人獨樂更快樂,因而他和孟子的對話也得以進行下去,但是我們不得不問,如果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偏偏只顧獨享其樂,孟子又能拿他奈何?即便與民同樂能增加一點統治者的享樂,這種邊際利益對於一個平庸的君主來說也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完全不足以促使他克服其他方面的私慾並實行仁政。何況即便人民認為齊宣王的公園太大、周文王的公園太小,只要他們不敢公然反叛,那又能怎麼樣呢?譬如想像你的私家後院有一個游泳池,你也許會邀請好友在周末期間和你分享,但是孟子能說服你對一般公眾開放嗎?既然齊宣王們都假定他們擁有*潢色小說http://Www.ShuBao2.CoM/class12/1.html整個王國就像你擁有你的游泳池一樣,沒有什麼理由期望齊宣王的想法會有所不同。當然,齊宣王能問這樣的問題,表明他還顧忌民眾的態度,但是我們卻不能保證民眾態度是否足以改變他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方式。

更為根本的是,孟子的實證因果論帶有內在的局限性。畢竟,仁義之道本身就應該是目的,而非實現其他目的之手段,而按照世俗標準,追求仁義也未必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或充分條件。正如康德指出,只有道德律本身才帶有必然性和普遍性;是否遵行道德律的行為選擇確實處於因果關係鏈條之中,但是經驗世界中的因果律必然受制於無數例外。既然在道德素養(仁義)和物質激勵(權力、地位)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仁政」很可能成為一個虛構的道德故事,從而不能對昏君乃至庸君構成任何實質性激勵或威懾。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為了人的尊嚴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為了人的尊嚴
上一章下一章

三、「仁政」的本質及其局限性(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