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共建和諧

第三章 共建和諧

自從李自成的隊伍浩浩蕩蕩開到北京城下之後,史上最和諧的一場城市攻防戰便拉開了帷幕。

1644年的北京,農曆3月18日,春天,乍暖還寒。

匪兵甲在城下跑馬,匪兵乙除了跑馬還舞著刀,絲毫無視城上的明軍。城上的明軍沒有張弓搭箭,劍拔弩張這個成語遠不能描述戰守雙方此時對峙的和諧情狀。李自成的大兵們認為和平解放北京那是板上釘釘,明軍的大兵們對於被和平解放也是樂見其成。崇禎在台上17年天怒人怨,誰當皇帝都不會比崇禎當皇帝差,這是共識,無論工農商學兵,人同此想。

關於守城,守軍們找到一個幌子:瘟疫。大約是某某和某某吃壞了東西拉肚子,有頭腦的一位千總(這個就不點名了吧)層層上報報告兵部尚書張縉彥說:不知為何這節骨眼下突然發起起了瘟疫,軍中瘟疫流行,如何能戰!

既然瘟疫流行,皇上又拿不出軍餉。加上崇禎17年來把一個好端端的大明搞得一塌糊塗,換一個皇帝說不定會比崇禎還好呢。所以,保皇派本已薄弱的陣營更加雪上加霜,民心已經不向著崇禎了,倒皇派倒是風頭一時無兩。更何況北京的軍民對於李自成充滿期待,各種小道消息,以及大順在北京的地下工作者的地下廣告,把李自成塑造得既「高大全」,又「偉光正」。崇禎關於重振河山的夢囈是沒人相信了,但是相信李自成可以振興華夏卻大有人在。

就這樣,崇禎成了一隻垃圾股,人人棄如敝屣。李自成一夜間成了一明星范兒,追星者如雲。闖粉們自詡識時務者,他們那點情緒點燃了北京城倒朱追李的狂熱,只差千萬人鼓噪「崇禎下課,闖王雄起」一類的啦啦隊口號,明朝雖然言論開放終究不能大鳴大放,但是人們一定在心裏這麼喊過。歷史上當發現李自成還不如崇禎的時候,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更加威武的大清,於是李自成倒灶,滿清大熱。

1644年的第一場春雨來得晚了一些,但1644年這個春天分外的春意盎然,春情勃發,空氣中瀰漫着相當和諧的氣息。城頭的官兵和城下的匪兵打情罵俏,城裏的官紳各界與城外的大順軍團更是眉來眼去,私定終身。

大明朝的各位大臣在次第賣春的時候,太監們也沒有閑着。太監們生理不甚完善,感情卻也同樣豐富。李自成的光輝形象在太監圈內傳的有鼻子有眼,大小太監們也就少不得害起單相思來。

王德化、曹化淳這天到駱養性府上飲酒,話題就是那個迷死人不償命的李自成。

「兩位大人,李自成兵鋒之盛,我看比清兵還厲害啊。嘖嘖嘖,大軍五十萬,兵強馬壯,據說有1萬門大炮,這城不好守啊。偏偏我軍中又發起了瘟疫,我等就有三頭六臂,也守不下去啊。兩位大人不知道有什麼高招?」曹化淳滿嘴裏跑火車,當然王德化不會真的相信,駱養性更是心知肚明。

「曹公公,要說皇上對我們也不薄,可是局勢敗壞,一至於此。這個時候,唉!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我是沒有什麼招了。不知道駱大人有什麼高招!」王德化把目光轉向錦衣衛頭子駱養性。

「下官手下拿幾個犯人還行,抵抗幾十萬大軍則猶如以卵擊石。兩位公公何必取笑!唉,這幾天連拿人都不好使了,通敵的人數不勝數,拿誰啊!敢拿嗎!慚愧!」駱養性搖搖頭。

「聽說光時亨出城與李自成私下接洽,準備投降。這個傢伙,在朝堂上早幾天還大唱高調呢,什麼誓死守衛北京,堅決反對遷都。你看,就這德行!」曹化淳很看不上這種人。這個光時亨在皇上明顯傾向南遷計劃的情況下,跳出來極力反對,叫囂凡是有南遷之意者便是賣國賊,便是千古罪人。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不知道是糊塗還是不捨得北京或是北直隸的田地,甚或還是其他,多數人跟風反對南遷,首輔則棄權,贊成南遷的就這樣成了少數派,崇禎氣苦之餘,南遷之念就這麼不了了之。說起來光時亭不過是兩面三刀小人的代表人物而已。也怪崇禎忸怩作態不肯公開倡議南遷,人人都感覺到了崇禎心裏是贊成南遷的,但是前有陳新甲的先例,也就難免讓人顧慮重重。想當初崇禎親自授意陳新甲和滿清和談,和談意外曝光后崇禎顧慮清議卻死活不認賬,反而執意殺了陳新甲,聽話辦實事卻不得好報,崇禎皇帝在臣子們的心目中早已該下課了。

「朝中的官員有幾個不通敵的!連首輔也是一丘貨色。」駱養性嗤之以鼻。

「聽聞李自成頗為仁義,待大明的降將不薄。杜勛那王八蛋在那邊也混得風生水起。難怪越來越多的人投效李自成啊!」曹化淳能夠爬上太監的高位,自有幾分審時度勢的眼光。所謂大勢所趨,崇禎的臣子們早已把充滿熱望的目光瞄準了城外的李自成。

王德化悶一口酒,嘆道:「想當初皇上初即位時,舉手之間滅了魏忠賢,舉國上下也是寄予厚望啊,臣下皆是一片『明君出世,中興有望』的調子。你我又何嘗不是這樣認為!可皇上還是太年輕啊,書生意氣,又性急,被那些文人們糊弄了。皇上大謬者有五,第一,不該減免商稅,那幫子東林黨人一句『與民爭利』,皇上就把商稅從本來就少的比例從30抽一減到60抽一,後來乾脆廢了商稅,再就是把萬曆爺派出收礦稅的公公、監督茶稅的公公都召回來,這下礦稅也沒了,茶稅變成了一個零頭。結果國用不足,皇上雖然勤儉,乃至撤樂減膳,每每捉襟見肘,顧了軍費就少了賑濟的銀子。為了省銀子,皇上因此裁撤驛站驛卒,不成想裁撤了的這個陝西驛卒李自成,今日竟然會取大明而代之!」

曹化淳也嘆一口氣:「大人言之有理,要是當初歲入略微改善,皇上不為了節減用度,哪會裁減驛站驛卒!不裁撤驛站驛卒,李自成就不會反。不是李自成這樣雄才大略,賊寇早就滅了,何來今日!」

駱養性對非議皇上本來有點抵觸,說到裁撤,卻也忍不住介面說道:「皇上當初連廠衛也裁撤,到現在廠衛實力大減,要是廠衛強點,那幫通敵者可就得顧忌點了」。

王德化舉起酒杯,遙遙相對,又喝下去一杯,接着道:「這第二,就是誤信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大謬啊大謬!且不說孫承宗大修城堡的策略純粹是浪費銀子,袁崇煥總督薊遼后,一是照樣大修城堡浪費銀子,二是私通建奴資敵縱敵,三是擅殺毛文龍自毀長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皇上砸下去大把銀子,遼事反而更加糜爛,袁崇煥紙上談兵,皇上不該輕信,害了皇上啊!」

曹化淳點頭:「皇上那時候剛剛剪除魏忠賢,東林黨諛聲如潮,皇上意氣風發,袁崇煥投其所好,這種誇誇其談的狂妄之語皇上竟然也信了,如今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駱養性干一杯酒,說道:「皇上固然不該輕信袁崇煥這個狂妄書生,但是如今看來,所有人的見識都不如熊廷弼。若是早點退守山海關,東線以毛文龍和朝鮮牽制,大明元氣決不至於大傷筋骨。收縮防線之後,既省錢糧,又省兵力,賊寇不致乘虛坐大。本朝的平遼策略,天啟朝就埋下禍根,皇上又被一介狂妄書生煽動,頭腦一發熱,致使遼事糜爛。唉!」

王德化繼續說:「第三,楊嗣昌的『攘外必先安內』本來不錯,皇上初時也行的是此策。然而剛把李自成的勢頭壓下去,在沒有完全安內之際,皇上舉十三萬精兵交給洪承疇,欲與清兵決戰。結果兵敗松錦。完全是操之過急啊,可嘆啊可嘆!」

曹化淳搖搖頭:「孫傳庭當初有疏極言不能調離圍剿賊寇的秦兵,直言那是『代賊撤兵』。皇上不顧孫傳庭的反對,非要把秦兵撥給洪承疇與清兵決戰,使得精銳的秦兵喪失殆盡。若是稍有耐心,堅持先行安內,待滅了賊寇,後方安穩之後,那時候皇太極已經死了,再傾舉國之兵與清兵決戰,平遼或有成功之時。」

王德化的眼中有點濕潤,繼續道:「這其四,李自成再次大起,皇上從獄中請出孫傳庭,本來也是極英明之舉。卻不該不顧新兵尚未練成,逼孫傳庭倉促應戰,若是固守潼關,何至於今日這麼狼狽!」

曹化淳介面道:「當時兵部侍郎張鳳翔勸說皇上『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副家當,不可輕動。』,皇上就是不聽啊,直到把這最後一副家當輸光。唉!」

駱養性不禁動容,悲聲道:「也是天不佑大明啊!孫傳庭本來兩次已經大勝李自成,只待乘勝追擊,偏偏連日狂風暴雨,救了李自成。河南這些年一直乾旱成災,可李自成一落敗老天就連降暴雨,天不佑大明啊!」

王德化聽罷已經哽咽,繼續道:「其五,皇上不該殺陳新甲。殺了陳新甲,知道內幕者無不寒心。皇上少了一份擔當啊,臣子們本來就沒有擔當,殺了忠心辦事的陳新甲,臣子們誰不怕步其後塵!所以大臣們忌諱因贊划『南遷』而獲罪,而皇上沒了擔當,不能乾綱獨斷,以致萬劫不復!」

曹化淳聽到傷心處,也不禁悲從中來。

「皇上若是決意南遷,憑藉江南之富,未必不能重整山河。如今這個局勢,說這些已經晚了,晚了!」

王德化擦一把臉,苦笑一聲,道:「時勢造英雄啊,成就了李自成。這個李自成,倒是有些長處。一是能忍,幾乎全軍覆滅又能東山再起;二是知兵,與官軍的對敵中愈戰愈強,當今之世,內憂外患,不知兵不足以君臨天下;三是禮賢下士,善於收攏人心;四是能聽人言,有兼聽之明;五是不好女色,不愛財貨。」

曹化淳點點頭,接着說:「李自成當時被官軍打得差點全軍覆滅,以18騎復起而一至於爭天下,又如駱大人所言,被孫傳庭大敗之時得上天相助雨阻追軍,此乃天意!非人力可以抗拒。」

駱養性聽了,愣了一愣,說道:「照這麼說來,李自成真的是天命所歸?」

王德化和曹化淳對望一眼,心的話,現如今即使有幾分腦殘的人得出的結論也是英明神武的李自成理所當然會取代不得人心的崇禎。崇禎剛愎自用,亂殺臣下,死要面子,還倒霉到家,如此等等,哪裏比得上眾望所歸、春風化雨,更有上天庇佑的李自成!

「是啊,如今市井流傳,大明氣數已盡,李自成是真命天子,有的更是說神仙下凡,乃是救民於水火。神仙之語,當然是無稽之談。不過人心已經不再向著皇上,反而是向著李自成多些。更不要說朝堂上的大臣,十有**都在打算做大順的高官呢!」。曹化淳也不遮掩,也是,這個時候還有遮掩的必要嗎!

「如今抵抗已經沒有意義。也不是我們對皇上不忠,皇上若是南遷我們自然堅決跟隨,但是要為皇上殉身恕我無法跟隨,咱自忖不是忠烈之士,只好辜負皇上了!」王德化這話倒不是什麼假話,大難臨頭,多數人可不就是這個樣子!

「難怪城頭上放了幾炮都是空炮,彈丸都沒有裝。連王公公都認為抵抗沒有意義,哪還有人真心守城?」駱養性有點口不擇言。

「駱大人不必如此,王公公也是肺腑之言,駱大人想必不是要一死以報陛下吧!」看到駱養性頹喪地低下頭,曹化淳繼續說:「抵抗真有意義嗎!天命已改,民心已亂,兵無一戰之心。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有餉嗎!難道要我們自己來掏銀子激勵士氣!就算我們想自己掏銀子,別人呢,指望別人不會拆台嗎!駱大人啊,正如你所說,抵抗猶如以卵擊石,徒增殺戮而已。何況北京這麼一座雄偉之城,宮殿巍峨,形勝之地,一旦毀於戰火,總需重建,豈非又是勞民傷財!」

曹化淳這一番話,當時就把不抵抗上升到了「和諧」和「愛民」的高度。駱養性本來還有三分抵抗之心,這會兒既然沒了以死報國的慷慨,便已長了三分順應潮流的心思。

「其實以咱家和曹公公,哪怕順了李自成,也絕對不會有什麼風光。太監的命運,就是如此!我們不捨得這顆頭顱,歸順李自成,也不過苟且偷生而已!倒是駱大人歸順李自成,說不定大有前程。」王德化頓了一頓,接着說:「以咱家眼光,竊以為即使可以曠日持久守衛北京,而最終難逃破城之災。而吳三桂奉命勤王,邊境空虛,若是清兵乘虛而入,豈不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恕我大膽,咱家認為李自成可為一代雄主,既然目下關外清兵虎視眈眈,黎民苦無生機,為我漢家江山計,為天下黎民計,不如早日獻城,免了殺戮,免了城毀,也可讓天下早日歸心,李自成只須招降吳三桂,就可以從容面對清兵,從而挾雷霆之威澄清宇內,不失為天下大計。」

「王公公話雖驚世駭俗,卻是公忠體國之言。我等只知不抵抗對不起皇上,如今聽了王公公一席話,方才明瞭天下大勢。駱大人以為如何?」曹化淳佩服王德化的同時,突然發現自己原來不用過分背着背叛的包袱。

駱養性長嘆一聲,端杯一飲而盡,道:「時也!勢也!王公公之言,初聽似為大逆之論,細細想來卻是醍醐灌頂。皇上時運不濟,微臣無力回天,夫復何言!」

京城裏這種審時度勢的懇談會以及茶攤酒肆的議論不知凡幾,在一片各種順應時勢的調子中,號稱幾十萬的大順軍和百萬北京軍民傳遞著「共建和諧」的集體呼聲,於是兵不血刃,九門大開,北京宣佈和平解放。

傳說,整個北京城守衛戰只有李自成朝城牆上射了一箭,但這一箭也絕不是炫耀武力,據說也是為了「和諧」的緣故,這一箭的大意是說——擁軍愛民,燒殺虜掠者戒!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明總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大明總裁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三章 共建和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