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心靈的格局,決定做官的境界

2.心靈的格局,決定做官的境界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官至宰輔的張英這封處事乾淨利索、說理深入淺出的家書,不但驗證了「宰相肚裡可撐船」的寬容,成就的六尺巷更是如同一個符號,至今仍在向人們講述著一曲禮讓向善的人間佳話。

據史料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官至宰輔的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吳氏建房想越界佔用張家隙地,張家哪咽得下這口惡氣,飛馬馳書於京都。張宰相閱罷家書,以文首之詩作復,動員家人讓出三尺地基。而見賢思齊的吳家並非孬種,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三尺,最終形成了為張宰相留下美譽的六尺巷。在六尺巷的西入口,後人矗立起一座上書「懿德流芳」的牌坊,藉以標榜沒有以勢壓人並以「讓他三尺又何妨」的大度來化解鄰里糾紛的張宰相。

海,一望無際,不知有多少蔚藍被它佔為己有;山,雄偉壯闊,不知有多少生機蘊藏於其中。人的心雖不甚大,卻擁有比山和海更大的容量。你的心有多大呢?

時代的步伐愈邁愈大,人的思想亦隨之飛奔。瞬息萬變,不啻為這時代的新指標。也許,應驗了一句古老的話,前一秒是對的,后一秒可能是未知數。的確,每一分每一秒,這世界都在變。沒有永遠的真理,只有暫時的是否。如此,你何能指責別人,更怎能否定他人。你認為自己是絕對,是上帝。事實上,你只是個不肯包容異己的大蠢蛋。如何存活於此複雜的環境,需要諸般因素,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包容心。領導同志尤其要有寬闊的胸襟、容人的雅量。

當領導要有包容心。對別人不妥之言不計較,容得批評;對別人的優點虛心學習,容人之長;對別人的缺點正確看待,容人之短;對別人的錯誤不記舊賬,容人之過……這些都是做人的美德。

「明君兼聽、暗君偏信」,這句出自魏徵的歷史名言,簡潔有力地道出英明與昏庸領導者的差別。聽來十分簡單,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明白,但要做到並不容易。

領導者應廣納建言,但為什麼會偏信呢?關鍵在於個人是否能有一顆「寬闊的包容心」,接納不同的意見,包容相異的想法。喜歡聽好話、樂於聽到與自己一致的見解,是人性中的本能,但也是一項弱點,使人容易迷失。

英明的領導者,懂得克服這個弱點,即使聽到他人說出不同於自己期待的想法,也願意專註傾聽,先了解對方的意思,就算最後還是不同意,也並不會因此怪罪對方,或對他產生反感。

相反的,昏庸的領導者,就完全是不同的表現。他們聽到不樂於聽的話,便封閉起自己的心,並從負面的角度看待,行為上的表現,輕則露出不耐煩的表情,重則責怪對方、反擊辯駁,從此以後沒人願意在他面前表示意見。

「忠言逆耳」,實話、真話經常不太「好聽」,但就如同「良藥苦口」,對我們才有真正的助益。

適度的寬容待人,還能在單位內部製造友好和諧的氣氛,創造民主平等的環境。這不僅是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而且有助於解除下屬的後顧之憂,並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包容的心胸來接受各種信息,是成為領導者的必備條件之一。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當下屬在工作中有過失時,只要不是原則性的,作為領導,都應該給予寬大處理。楚莊王滅燈摘纓,使部屬在戰場上拚死保駕;曹操當眾焚燒下屬曾經寫給袁紹的「投敵信」,招來了「謀士如雲,上將千員」。可見,敢於攬過,寬容下屬的過失對當好一個領導是非常重要的。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古往今來,成大事者必有過人的胸懷。

戰國時期的楚莊王有一位非常漂亮的愛妃叫許姬。一次,楚莊王帶著許姬宴請文武大臣,有位大臣忘記了喝酒,眼睛直盯盯地看著許姬。這時,正巧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這位大臣情不自禁,趁機拉了拉許姬的衣袖。許姬覺著不對,一把扯下了對方的纓帶,哭著鬧著要楚莊王立即點亮蠟燭,懲辦那人。但楚莊王不動聲色,既不點蠟,也不找人,而且要求所有參加宴會的人都解開纓帶,摘下帽子,開懷暢飲,盡歡而散。當然,到底也不知道那個人是誰。沒過多久,楚莊王帶兵討伐鄭國,大將軍唐狡驍勇善戰,威震敵膽,立下了赫赫戰功。楚莊王下令重賞,唐狡卻推說不敢領受。楚莊王驚問為什麼?唐狡告訴楚莊王:「那次在宴會上就是我太愛慕許姬的美貌了,忍不住偷偷拉了拉她的衣袖。大王卻寬宏大量不治我死罪,自己感恩不盡,所以才捨命相報。」群臣稱讚道:「假使君王不能容人之過,諒人之短,明燭而治罪,唐狡怎麼會拚死而戰呢?」

「仁者無敵」。一個人心胸狹窄,只關注自己,就容易斤斤計較、小肚雞腸。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心境超脫,樂觀向上,懂得容納別人,欣賞別人,寬容別人。我們知道,正是藺相如寬容了廉頗,才有了「刎頸之交」、趙國之強;正是諸葛亮寬容了周瑜,才有了赤壁之戰、三國鼎立;正是共產黨發動了統一戰線,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建立了新中國。

擴大心的容量,做情緒的主人。一個小和尚剛到寺廟時,對那裡的一切都感到煩,抱怨這抱怨那,整天痛苦不堪。一天,他的師傅弄來兩包鹽,先把一包倒在一杯水裡,讓他嘗嘗什麼味道。小和尚嘗了一口:「好苦好咸。」然後,師傅又領小和尚來到山下的湖邊,把另一包鹽撒進湖中,讓他再嘗。「嘗到鹹味了嗎?」師傅問。小和尚喝了一口又一口,認真地品嘗,然後說:「沒有,這水還有點甜。」

師傅耐心地對他講:「人生的煩惱、苦痛就如同這些鹽,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你的感受決定於你的容量。每天生活在煩惱中,痛苦就常伴著你;把煩惱拋進大海里,你感受的則是另一番滋味。」

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才華橫溢,二十歲出頭就受到漢文帝的賞識。然而,一些王侯重臣卻嫉賢妒能,講他的壞話。漢文帝漸漸地疏遠了他,讓他離開了京城。賈誼感到十分委屈,瞻念前途,一片茫然。路過湘江時,他觸景生情,由屈原的受讒放逐聯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寫了一篇著名的《吊屈原賦》,以寄託自己的悲憤。之後,他雖被召回長安,但終未得到重用。於是,賈誼一直鬱鬱寡歡,憂憤成疾,33歲就英年早逝。

蘇東坡在評賈誼時,從人才自身的原因來分析賈誼悲劇的必然。他說:「人一時不被重用,怎麼知道終生都不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呢?不懂得靜心地等待時機,卻滿腹牢騷,憂愁悲傷,這是自毀其才,自己害自己啊!」而蘇東坡自己就多次被貶,多次東山再起。看來,心胸狹窄,心理脆弱,經受不住挫折,是導致悲劇的主要原因。

心靈的高度決定一個人事業的高度。一個人的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一個人的心量能容多少,成就就有多少。

但也必須看到,寬容所提倡的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絕不是不講原則、不分是非,籠統地寬容一切。不講黨性原則,不分是非曲直,凡事都「寬宏大量」,甚至容人之「腐」,結果就不是「容人」,而是「毀人」,「毀」我們黨和國家的事業。一些領導摔跤落馬,分析其原因與教訓,多與錯誤的「寬容觀」有關。

俗話說:「不能容人者無親。」這裡還可以補充一句:「容人之腐者無德。」「容人」是一種境界,「容腐」便是一種惡德。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檢察官手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檢察官手記
上一章下一章

2.心靈的格局,決定做官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