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成起義

第一章、自成起義

李自成,陝西米脂人,生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幼年家境貧寒,給人家放過羊。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父親死後,他找了一個負責傳遞朝廷公文驛站當驛卒的工作。崇禎元年(1628年)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還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準備將他帶枷遊街后,放置囚籠至死。后親友出錢救出。到了年底,李自成想起艾詔為一點欠債,竟然要置自己於死地,悄悄殺死了債主艾詔。接着,又發現妻子韓金兒和村上的青年蓋虎通姦,李自成又怒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被官府抓住,一定是死路一條。崇禎二年二月,他就帶着侄兒李過,到甘州投軍。李自成由於精通武藝,不久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士兵開赴榆中,因欠餉問題,他又發動兵變,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

崇禎三年(1630年),李自成率領兵變的將士,投奔農民軍首領不沾泥,後來,又轉投高迎祥,任命為八隊闖將。

崇禎六年,首領王自用病死,李自成收其遺部2萬餘人。后與農民軍首領張獻忠等合兵,在河南林縣擊敗明總兵鄧玘,殺其部將楊遇春,隨後轉戰山西,陝西各地。七年,連克陝西澄城,甘肅乾州等地,在高陵,富平間,李自成又被明總兵左光先擊敗。

崇禎八年,李自成轉戰江北,河南,入陝西,在寧州擊殺明副總兵艾萬年等。在真寧打敗明軍,迫使總兵曹文詔自殺。

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明軍俘虜殺害,李自成被各路農民軍推為闖王。他採取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的戰法,連下階州,隴州,寧羌。分兵三路入川,在昭化、劍州、綿州屢敗明軍,擊殺明總兵侯良柱。

崇禎十年冬,李自成見圍攻成都多日未克,指揮農民軍返回陝西,在梓潼迎戰明朝總兵左光先,曹變蛟失利。多路突圍返回陝西,在潼關,被與明軍伏擊,將卒傷亡慘重,一路餘下田見秀等18騎,只得隱藏於陝西商洛山中。

這裏,我們要問,為什麼有那麼多農民要去當強盜,要去參加農民起義軍呢?

就是飢餓。

官員的搜刮、地主的盤剝,旱災,洪水、蝗災,天災**一起來。作為明朝朝廷,不但不救濟本應該救濟的百姓,免除稅賦,反而增加稅賦,強制徵收,百姓死亡過多,不甘死亡的人,鋌而走險,農民起義就發生了。

我們來看李自成起義的崇禎二年陝西的情況。

崇禎二年四月二十六日,馬懋才向崇禎上了一道奏摺《備陳大飢疏》,把當時陝西的災情敘述得甚為詳細,就是現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令人不寒而慄:「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月間,民爭采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迨年終而樹皮又盡矣。則又掘其山中石塊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輒飽。不數日則腹脹下墜而死。

民有不甘於食石而死者。始相聚為盜。而一二稍有積貯之民遂為所劫。而搶掠無遺矣。……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后見門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有司束於功令之嚴。不得不嚴為催科。僅存之遺黎。止有一逃耳。此處逃之於彼。彼處復逃之於此。轉相逃則轉相為盜。此盜之所以遍秦中也。

總秦地而言。慶陽、延安以北。飢荒至十分之極。而盜則稍次之;西安、漢中以下。盜賊至十分之極。而飢荒則檔次之。」

李自成只有十幾個人。藏在商洛山區。張獻忠又受明朝朝廷招安。如果明朝重新制定有利老百姓地經濟政策。他們還能掀得起大浪?

歷史再一次給李自成機會,河南蝗旱始於崇禎十年,接着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災旱災併發。

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谷城重新起義,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救濟饑民。

是不是明朝確實沒有辦法救濟災民呢?

李自成打開官府的倉庫,見粟米由於放在倉庫時間過長,已經發紅朽爛。李自成打開倉庫讓老百姓前來參觀,並開倉賑濟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李自成的農民軍一下發展了幾萬人。

我們又來說一說李自成起義軍又一個著名人物----李岩。

河南懷慶府河內縣唐村是一個李姓聚居的村莊,村莊旁邊有一座千載寺。千載寺是一座釋、道、儒「三教合一」的寺廟群。唐村李氏受千載寺儒教思想的影響,從四世起就非常重視科舉。四世、五世均為弟兄二人,兩弟兄中皆有一人為庠生。六世共四人,其中有貢生1人,庠生3人,七世祖共6人,其中進士1人,庠生5人;八世共十二人,其中貢生4人,庠生4人;九世堂兄弟十八人,其中進士1人,舉人1人,貢生4人,庠生6人。

李氏一世至十世男丁共八十一人,其中文武雙修的有六十人,佔總人數的74%。在這六十人中以拳師為業的29人,占文武雙修人數的48.3%,他們把傳拳作為宏揚「三教合一」理論和維持生活的基本技能,或以拳師、或以千載寺僧人、或以太極宮道士的身份足跡踏遍北京、山西、陝西、湖南、湖北、兩廣、浙江、山東等數十個省市,結武林豪傑數以千計,**門徒數以萬計,並且出現了無極拳十三勢創始人和無極養生功優秀理論家李春茂,太極拳創始人李信、李仲。

李信,字李岩,生於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天啟七年舉人,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陳溝村陳王廷,字奏廷,是李岩的姑表兄弟,在千載寺與李岩李仲義結金蘭,立志練就文武全才,報效國家,建功立業。

這一年,李信李仲陪同陳奏廷去參加武舉考試。因為陳奏廷自恃武功高強,沒有向報靶官行賄。考射箭的時候,陳奏廷射了一個「鳳奪巢」,就是射的箭從靶中心人家射的箭的孔中穿過。這是射箭水平十分高的人才會發生的事情。報靶官有意把一個中靶之箭報為脫靶。陳奏廷怒從心頭起,揮刀劈了報靶官。這一下惹了人命官司。陳奏廷就跑到李際春的農民起義軍中去避禍。

李信李仲二人受到株連,只得逃命,李仲李信就到了開封杞縣姨母家中傳拳為生,同時李信又到嗣父李春玉在杞縣開的晶白糧行主管賬務。

李信如果不是受到突發事件的牽連,他一個舉人,可能會由進士考試,走當官的路。他受牽連,我們也可以看到明朝官場的**。如果不**,陳奏廷的事情就不會發生。

萬曆以來,官府加派「三餉」,就是(遼餉、剿餉、練餉)橫徵暴斂,民力枯竭。崇禎年間,水、旱、蝗、風交替肆虐,豫東大地歉收連年。其間督師楊嗣昌又率兵來杞,苛求供應,縱兵擾民,致使杞境餓殍遍野,斗粟千錢。

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併發,在督師楊嗣昌的苛求下,縣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十分痛苦。

崇禎十三年七月四日,李信專門跑到官府,勸縣衙宋令暫時停止糧食銀兩徵收,設法給老百姓賑災供應糧食。

宋令說:「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徵集糧食銀兩,我用什麼來供應他們。追究起來,我怎樣來答覆?至於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匱乏,止有分派富戶。」

李信回去后,就將嗣父米行的大米二百餘石,全部分派給了災民。

同時又作《勸賑歌》,教災民到各家勸勉賑濟。

《勸賑歌》歌詞唱道:「年來蝗旱苦頻仍,嚼嚙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勛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有一些災民,糾集群眾數十人,唱着李岩所編的《勸賑歌》,到各個大富家庭,引李公子為例,要求捐獻糧食救災。不從,就從糧倉搶出糧食,分給災民。

於是《勸賑歌》就到處流傳,災民唱着李岩的《勸賑歌》,到富豪家裏捐糧。不給就在他們的倉庫里去找糧食,糧食多的,就招呼災民搬走。

受到損失的富豪就跑到縣令那裏,叫縣令出面禁止。

宋縣令本來就不高興李岩跑到縣衙來勸自己停止徵收錢糧,要縣令賑災。不聽,他就把自己的糧食散發給災民。散發了自己的糧食不說,還編了一首《勸賑歌》教災民到各處去唱,叫富人捐獻糧食,救濟災民。宋縣令就叫差人拿着捉人的令牌出來發佈命令。

差人說:「縣官有令,聚集的老百姓,必須馬上解散!各自去干自己的職業。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果違反禁令,就是亂民。要捉拿歸案,追究罪行。」

縣官的禁令,激怒了饑民。饑民擊碎令牌,一齊跑到縣衙門口,大聲高呼:「如果不准我們勸賑,我們這些人終究要餓死!不准我們勸賑,我們不如一起去搶好了。」

宋縣令面對這個亂局,只得派人去把李信請來商量解決的辦法。

李信說:「現在只有馬上向老百姓宣傳,由於旱災蝗災,暫停徵收錢糧三餉。馬上勸富室出米,按平常年份的價格,由官府來賣。估計就可以平息老百姓過激事情的發生。」

縣令馬上到縣衙門口去宣佈,暫停徵收錢糧。縣衙還將到各富室那裏去勸富室出米。縣衙將按照正常年份的價格限量出售。

縣令宣佈后,老百姓都說:「我們現在就聽縣令的勸告,回家去。如果沒有低價米出售,我們還要到縣衙來。」說完,就陸續離開了縣衙。

宋縣令聽了老百姓的話,如果沒有米出售,還要再來。如果不發粟米到市場低價出售,就可能激起老百姓叛亂。如果米賣完了,老百姓再來,怎麼辦?就派人送報告到按察司:「舉人李信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比較。恐滋蔓准圖,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姦宄,以靖地方。」

撫按接到報告,馬上批示:「縣衙應密拿李信監禁,毋得輕縱。」

宋縣令接到批示,當天夜晚,就悄悄捉拿李信下獄。

捉拿李信還是被附近的老百姓看見了,衙役也出來悄悄告訴了外面。

饑民聽到這個消息,聚集在縣衙門口,為李岩叫屈。在縣城有一個賣藝女紅娘子,武藝超群,饑民在她的率領下,砸爛了監獄,救出李信,然後帶領饑民,到山上去落草為寇,打家劫舍。

紅娘子人才出眾,武藝超群,擁戴李信為農民軍的首領,願意嫁給李岩為妻。饑民都齊聲叫好。

李信,一個舉人,怎麼願意落草為寇。趁人不注意,跑出山寨,到二哥教拳的地方。

李信的二哥李仲說:「看來,杞縣也不能呆了。官府要抓你,饑民要抓你去當頭領。我們從河內出來有幾年,陳奏廷的事情,風聲也許減弱了,我們還是回河內去。」

兩兄弟就離開杞縣回河內。一路上,《勸賑歌》到處的饑民都在唱,成為饑民求賑濟的歌曲。「李公子」的名聲傳遍了河南、陝西、山東。

李信本是官宦人家,爺爺就在做官,有人叫「李公子」也很正常。李信的嗣父李春玉字精白,兵部尚書也叫李精白,杞縣人,被崇禎打入逆案。饑民以為李信是李精白之子。當然就是李公子。

十月,李信兄弟二人回到河內,才發現河內的水災旱災蝗災,比杞縣還嚴重。

李信的妻子告訴李信:「這幾年洪水旱災蝗災不斷,崇禎十二年六月十幾,洪水淹沒了莊稼;又數日,蝗蟲撲來啃噬莊稼。從去年六月下雨後至現在還沒有下過雨,水災太大,毀壞莊稼,乾旱太久,無法種麥子,冬天無雪,蝗蟲卵沒有凍死,天暖全部出來,蝗蟲將辛辛苦苦種下長出的莊稼啃噬萬頃。去年秋天沒有收成,今年春天又沒有收成,窮民食樹皮盡,再食草根,甚至父子夫妻相食,人皆黃腮腫頰,眼如豬膽,餓死累累。我們家由於嗣父有百畝農田,以前稍有積蓄,現在也只能喝稀粥度日。」

李信面對的是,嗣父的糧行被自己賑濟災民破產了。舉人的功名取消了。先有案在身,又被杞縣官府捉拿入獄,被一夥暴民擁戴到山上做了山大王。雖然自己逃了回來,如果移案到河內縣,還要被捉拿。只得藏起來。

十二月,李自成的農民軍打到了河內,開倉放糧,饑民涌到李自成的軍隊里,隊伍擴大很快。

李信的堂兄弟李牟,在山東教拳的時候參加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李自成打到河內,派李牟回家請家族會武術的人參加起義軍。特別請早就在武術界、災民之中名聲響亮的李信參加起義軍。共謀推翻明朝,建功立業。

走投無路的李信,在明朝已經沒有立足之地,對明朝也喪失信心。見李自成來邀,就與家族十個兄弟侄子還有一幫學武的弟子、彙集幾千饑民,參加了造反的行列。

《李岩》一書剛剛上傳,敬請讀者看后推薦,以鼓勵作者及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李岩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李岩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自成起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