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梵語buddha之音譯,巴利語同。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三者,凡夫無一具足,聲聞、緣覺二乘僅具自覺,菩薩具自覺、覺他,由此更顯示佛之尊貴。不應把佛理解成神通廣大的神仙,佛者覺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將宇宙萬物三屆諸相均看透的人就是佛。佛和漢語中的「聖」、「賢」等詞有相近之處,但當時譯經者因為覺著漢語中的「聖」「賢」等詞尚不足以形容佛的覺悟和修行,所以創造了「佛」這個辭彙。

編輯本段]簡單給佛下個定義我這裏所要向各位介紹的『佛』,是無量諸佛的通義,是廣義的。我試將『佛』的定義如下:『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複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大智、大悲(或謂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是要憑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要為『佛』下一個定義,委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簡單的說,佛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也許更明確一點,應該說佛是一個對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徹覺悟的人。

還有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普遍地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說:佛是一個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換句話說,佛就是一個自己已經覺悟了,而且進一步幫助其他的人也能夠覺悟,而這種自覺(覺)和覺他(行)的工作,已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

巴利文和梵文的「佛」字Buddha音譯成漢語應為「布達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佛』是『佛陀耶』的音譯,國人喜歡精簡故簡化只稱一個佛字。佛、覺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屬小乘,但求獨善其身。『覺他』是菩薩,有慈悲心,自動教化眾生,為不請之友。『覺行圓滿』是佛。『圓滿』非指度生人數,而是由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煩惱,一為見思煩惱,自覺者見思煩惱斷了。覺他者能兼斷塵沙,自行化他。還有根本無明,把見思塵沙無明斷盡,又斷根本無明即圓滿成佛。

佛者,覺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本有之如來智慧德相。

編輯本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約為公元前1o27年~公元前949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國王凈飯王,母為王后摩訶摩耶。據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住胎十月。根據當地的風俗,摩耶夫人要回娘家分娩,在途經蘭毗尼園時,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蓮,他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裏的「我」是指大地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其本有之佛性都是最尊最貴的)這時有兩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浴佛節與此有關。悉達多太子,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2歲左右,他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弘法49年。年8o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詳細可閱讀星雲大師著之《釋迦牟尼佛傳》。

編輯本段]人人皆可成佛佛教里有至高的佛陀,有菩薩,也有天神;但是佛教里的至尊的佛卻與其他宗教的上帝完全不同。要說明這一點,我想先對『佛』下個簡單的定義。通常我們簡稱釋迦牟尼佛為佛。在歷史學家的眼光里,釋迦牟尼佛是二千五百餘年前印度的一位思想家;在佛教徒的心裏,釋迦牟尼佛是這個世界裏佛教的創始人或教主,可是在佛法裏,釋迦牟尼佛是萬萬千千,就像安明居士申寶峰在《論佛》中精闢的點到:「佛為自然,自然為佛。人在佛中,自然成佛。機智的辯證出了佛就是自然,而自然就是萬萬千千,包括花草樹木,人鬼禽獸,即便縱然是魔,只要放下屠刀,也可成佛。而人若想成佛則需自然,萬萬不可急於求成,要心如止水,更要破除貪,嗔,痴三毒。只有這樣就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立地成佛。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讓我重覆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換句話說,佛是全智、全悲與大能的人。這裏請注意佛法與其他宗教的不同點,佛不是萬能,佛不能賜我們以解脫。他只能教導我們,我們還要憑自己的努力得解脫。佛不能使我們上天堂,或判我們入地獄。

佛不僅是和其他宗教中的萬能上帝不同,釋迦牟尼佛且告訴我們:這個理智、情感及能力都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法中也叫做佛性)人人原都具有。只有像平靜的湖面上起了波濤,失去了明鏡似的水面一樣;人類戀着於外境及現象,與假定的諸般設想,為所謂生存、名利、情愛、權力疲於奔命,一直到老死,還不覺悟,因此埋沒了本具的佛性;使其本具的至高的理智,至富的情感及無限的能力,不能同時達到最圓滿的境地,不能從煩惱苦痛中解放出來。佛陀(釋迦牟尼佛)說法應世的目的,即是在教導眾生,開顯其本具的佛性。佛的悲願,是要使人人及一切眾生都成為和自己一樣至善至上的佛陀。所以在佛的眼光中,一切人類及眾生,同具佛性,一律平等。

佛不以自己成佛為滿足,他要人人成佛,也教導大家如何成佛。這一個一切平等、大智、大悲的懷抱,其偉大及深廣處,確在一般宗教之上。總之,佛法是教人要有自尊自信,為使自己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為使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中解脫出來。我們應該珍惜佛陀傳給我們的教導方法,加倍努力,開顯我們本具的佛性,使人人成佛,完成理智、情感、能力之最圓滿境地的人格。

佛法與其他宗教的第三個不相同點:『佛法是一個具有包含性和圓通性的教理,其他的宗教,卻多半是具有排外性的』。

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建築在人人平等,眾生皆有佛性的理論上。因此在佛教中,找不出像基督教十誡中的第一條:『你不可相信假神』之類的教義。基督教徒,以回教徒或印度教徒等等所信奉的神為邪神,回教徒或印度教徒,也認基督教徒的上帝為邪神。彼此都說,你不可信奉假神。問題是哪一個宗教的神是真的,哪一個是假的呢?這一個爭端,競致用戰爭去求解決,十字軍東征,和基督教的新舊教戰爭,都是歷史上的實例。佛教就沒有這種毛病。佛法相信佛性平等,人人都可成佛,所以沒有排外和專橫的氣氛。進一步說:佛教的大包涵性與大容納性,能包涵容納一切宗教的教義。任何宗教中所講的理論,佛法中都具足。但佛法中不共的高深道理,卻有很多在其他宗教中找不出來。例如就慈悲救世這一點來說:佛教不但與其他宗教有共同的**,還進一步有無緣大慈,和同體大悲的說法。廣大菩提心和無盡莊嚴的菩薩行願,以及甚深廣大的空慧學,也是在任何宗教教義中找不出來的。佛法絕不詆毀其他宗教。佛法相信眾生根器不同,教導之法,自不能泥一。各種宗教與哲學,皆有其價值和功用,各種宗教,皆能在某一時間空間中,對某一類眾生生教化與利益的作用。依循任何一種好的宗教,都可以使人在現世和未來世得到利益安樂。但如果要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那就必需要完成究竟解脫和圓滿正覺的條件。佛法認為一切宗教,只有深淺的區分,頗少邪正的差別。對任何一個問題,佛法都有幾種不同深度的解說,來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佛法這種包涵容攝萬象的特性,真是廣大無邊,不盡其際,難測其底。

再舉例來說:大凡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們,都能了解和容攝低級智慧的境界;但低智人,卻難夢相,更不能了解或涵攝大智慧人的境界。物理學家能了解涵攝普通人的常識,但普通人卻不能了解,更談不上涵攝物理學家們的見解與境界。唯大海水可納百川,亦唯深廣的佛法,能攝盡涵藏一切其他教法。

佛不會怒,不審判眾生;佛不會脾氣,送人入地獄。如果人會入地獄,那是他自己的業力,送他去的,決不是佛懲罰他而將他送入的。佛不但不送人入地獄,佛還要入地獄去救他出來!所以,佛法決不會恐嚇人說:『你不要冒犯佛陀,否則佛陀了怒,就會送你入地獄』。相反的,佛法卻鼓勵人,入地獄去度眾生。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就是這種精神的表現!我們如果把佛陀的品德,和其他宗教上的上帝來比較一下,就知道佛陀的勝和偉大了。

佛法與其他宗教第五個不相同點:『佛教是民主的,和重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獨斷性和獨裁性的』。

因為佛法的基本教義,有其先天的平等性,寬容性和包涵性,所以在佛教史上,所表現的,只是寬容和民主精神,與其他宗教的獨斷和不容忍精神,造成一個鮮明的對照。在佛教史上,固然沒有宗教迫害和異端裁判等等事迹,而相反的,佛教和各宗各派,都有絕對自由的言權,都可以隨便揮自己的意見,還可以批評其他宗派的主張。其民主精神和重真理的態度,揮到盡致時,竟至於『呵佛罵祖』;在闡明諸法空寂,一切不可得的道理時,居然說佛是『乾屎橛』,說『佛之一字,我不喜聞』。這種精神,何等徹底!何等豪放!在哪一種其他宗教里,找得到這些表現呢!在其他宗教里,上帝或教主所說的話,是神聖不可過問的。上帝的話,錯也好,不對也好,教徒只許全部接受。但佛法卻不然,佛教徒對佛陀所說的話,可接受或不接受。因為佛陀所說的道理,因佛教徒根基智慧的不一律,往往是多方面的;佛教徒可以接受佛陀所說的某一部份道理,而不接受其他一部份的道理。在佛經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釋迦牟尼佛向弟子及聽講的人說:『我是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總是勸導聽眾,研究真理,注重理性,從沒有用威嚇強迫口吻或手段來叫人聽從的。《妙法蓮花經》上明白的載着:在佛要講上乘難信的佛法時,竟有五千聽眾,自以為已經得到了解脫了的,不願聽講,離席而去。佛陀不但沒有怒,追究或責罰,而只是說:『他們機緣還沒有成熟,與其聽了不相信引起反感,增加罪業,還不如讓他們離開,也是好的』這是何等包涵,民主及偉大!

編輯本段]佛陀十號一切佛都具有十大名號,又稱如來十號、十種通號。出自《佛說十號經》,歷代祖師所闡述,皆依此經義。此十號為:(一)如來(梵Tatha,音譯多陀阿伽陀,無有虛妄,名如來。謂乘如實之道而來,而成正覺之意。如來之義有三:謂法身、報身、應身也。《金剛經》云:「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法身如來也。《轉法輪論》云:「第一義諦名如,正覺名來」。此報身如來也。《成實論》云:「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此應身如來也。

二)應供(梵arhant),音譯阿羅漢。名應供,意指應受人天之供養。應供謂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故號應供。

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音譯三藐三佛陀,知法界名正遍知,能正遍了知一切之法。正遍知(亦名正等覺),謂具一切智,於一切法無不了知,故號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號正等覺。

四)明行足(梵vidya-caraņ;a-samp,具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名明。身口意業正真清凈,於自願力一切之行,善修滿足,名行足。明行足,即天眼、宿命、漏盡三明及身口意之行業悉圓滿具足。

五)善逝世間解(梵s,妙去,名善逝。跟「如來」相對,去而不去,不去而去,乃為善去(逝)。乃以一切智為大車,行八正道而入涅盤。善逝者,即妙往之義也。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趣證佛果,故號善逝。

世間解(梵1okavid),知國土眾生,名世間解。了知眾生、非眾生兩種世間,故知世間滅及出世間之道。世間解者,謂對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了解也。

六)無上師(梵ra),無與等,名無上士。如諸法中,涅盤無上;在一切眾生中,佛亦無上。無上士者,謂業惑凈盡,更無所斷。於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號世間解無上士。

七)調御丈夫(梵puruş;a-damya-sarathi),調他心,名調御丈夫。佛大慈大智,時或軟美語,時或悲切語等,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丈夫),使往涅盤。

調御丈夫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御一切眾生,令離垢染得大涅盤。故號調御丈夫。

八)天人師(梵ś;astadev351;yanam),為眾生眼,名天人師。示導眾生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是善是不善,令彼等解脫煩惱。天人師謂非獨與四眾為師,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號天人師。(四眾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

九)佛(梵buddha),知三聚,名佛。(三聚者,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也),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知見三世一切諸法。佛梵語具雲佛陀,華言覺。謂智慧具足,三覺圓滿,故號為佛。(三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十)世尊(梵bhagavat)具玆十德,名世間尊。即具備眾德而為世人所尊重恭敬。世尊謂以智慧等法,破彼貪嗔痴等不善之法,滅生死苦,得無上覺。天人凡聖。世間出世間,咸皆尊重,故號世尊。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佛滅度后5oo年稱為正法時期,之後1ooo年稱為像法時期,以後一萬年稱為末法時期。無論是國內或國外的說法,我們現在都是處於末法時期。過此末法后,佛法在世界上消失。世間將會多災多難,眾生生活非常痛苦。

賢劫第五尊佛是彌勒佛,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層天,彌勒菩薩現在正於兜率天內院為諸天人演說佛法,那裏的一天是我們地球上四百年,經四千歲(兜率天的天壽是4ooo年),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彌勒菩薩由兜率天內院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就正覺。(這裏要注意,根據現代科學及國家地理頻道和佛法說的不謀而合,科學家說大約再過45億年左右我們現在的地球就要毀滅,太陽因為極度膨脹又極度收縮,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過近而受牽連,那麼太陽會變成一顆比現在小的新星,它的溫度足以滋養動植物的生長,那麼再經過約1o億年左右新的地球就會產生,那麼我們從佛經和科學一起來看,可以看出,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佛,並不在我們現在這個地球,而是在之後人類所居的星球,這符合科學,符合佛經)

編輯本段]贊佛功德稱讚佛之功德有種種異名,即如來十號,或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或世尊、世雄(斷世間一切煩惱之雄猛、雄健者)、世眼(世間之引導者)、世英(世間優秀者)、天尊(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或大覺世尊(簡稱大覺尊)、覺王(覺皇)、法王、大導師、大聖人、大沙門、大仙(大仙,仙人中之最尊者)、大醫王(如應病與葯之名醫,應心病而說法者)、佛天(五天中之最勝第一義天)、佛日(比喻佛為太陽之語)、兩足尊、二足尊、兩足仙、二足仙(以上四名為二足生類中之最尊者之意。又二足即具足願與行,或福與慧者之意)、天中天(諸天中之最勝者)、人中牛王(比喻佛為牛王之語)、人雄師子(人中之雄者,恰如獸類中之獅子)等種種異名。

佛為能化之人,可教導我人,故稱之為能人;由是阿彌陀佛即稱為安樂能人(安樂世界之能人)。另有以能人為能仁,能仁即釋迦之意譯;故又借釋迦佛之名,遍指一般殊勝之佛。佛所特有之殊勝德性,具足於其身者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外尚具有十力、四無所畏及十八不共法等殊勝之能力。又,佛有七項殊勝功德越常人,稱為七勝事,或稱七種最勝、七種無上,即身勝、如法住勝、智勝、具足勝、行處勝、不可思議勝、解脫勝等。佛之定、智、悲均為最勝者,故稱大定、大智、大悲,配於斷德、智德、恩德等三德,合稱為大定智悲。

過去世所出現之佛(過去七佛、燃燈佛等),稱為過去佛或古佛。未來將出現於娑婆世界之佛(彌勒佛),則稱后佛或當來佛。早期,佛系指歷史上之佛,亦即指釋尊而言。其後復產生過去七佛之思想,而後更有未來佛與彌勒佛之產生;今於釋尊與彌勒二佛之間,別有無佛之世。小乘認為現在世不可能二佛並存,至大乘佛教時期隨其世界觀之擴大,認為於一時中有多佛並存。例如,東方有阿闕佛及西方有阿彌陀佛,同時在現在他方世界,復有無數(如恆河沙之數)佛存在,即所謂十方恆沙諸佛。故一般以小乘為一佛說,而大乘為多佛說。

小乘中之大眾部則認為,其他三千大千世界,同時有其他諸佛存在,故主張『一界一佛,多界多佛』之說。有部則主張多界一佛說;此時之『界』,系指三千大千世界而言。此外,三世諸佛指過去莊嚴劫之千佛、現在賢劫之千佛以及未來星宿劫之千佛,合三劫為三千佛;其佛名出於三劫三千佛名經,佛名會即指據此經之說而行之法會。又,入佛道之因緣,稱為佛緣。[雜阿含經卷十二、卷二十、新華嚴經卷四十二、千佛因緣經、賢劫經卷八嘆古品、大般若經卷三六五巧便行品、楞嚴三昧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八十二、大智度論卷九、卷二十九](參閱『如來』2346、『佛土』26o9、『佛身』2629)

編輯本段]佛是大能並非萬能佛陀能知人生與宇宙真相,卻不能將石頭變成黃金,將黃金變成石頭,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絕對不是萬能者,說萬能者是外道。

中外古今,聖人與凡夫,神通與特權,天底下找不到有一位萬能者。固然有一些外道教常猖言:我是萬能者,我能創造天地萬物,人是我所創的,一切禍福吉凶,是非善惡都操縱在我手中。這些幼稚無稽之談,會讓智者所憐愍,所同情!何以故?因為這與實際不相關,不合乎邏輯,荒謬之談!

若上帝是萬能的,萬事通的,我有許多問題,對上帝的愚痴,深感納悶與隱憂,在此僅提三點請問上帝:一、請問上帝在七千年前創造天地之時,上帝所站的地方是誰創造的?是站在什麼地方來創造天地?諸位同參們!由此可見,在上帝未出現人間之前,天地本在,不因上帝存在而後再創造天地,上帝所站之地也是別人所創造的,在上帝創造天地之前已有天地,如此類推永遠扯不完,說不清。

也可以說,想找功勞來安在自身之說,往自身貼金一般;所以我說這種論調太過於神權化,創造化,愚民政策,鞏固自己推翻別人,自己登高別人處卑,我能如此別人不能如此,這種宗教已逐漸被文明的現代人所透視,所日益捨棄,歐美國家有些求無上真理者,已經有現這點,證實上帝不是萬能的,因此稱之天方夜譚。

二、請問上帝是否能創造一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諸位可以預想而知!這個問題對上帝是莫大的考驗。萬能與非萬能皆不能答,一答就出毛病,既是如此,上帝的萬能豈不是有其詞,無其實嗎?所以後人不該守舊一直推崇上帝是萬能的,是最尊最上的,獨一無二的,是權威的,無人可比倫的,若是如此一來,會讓智者所同情!上帝也承受不了這種讚譽與推崇!

換句話說:上帝能創造一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當下就不是萬能的上帝,既然上帝萬能,何以自己能創造的本能,但又無法搬動石頭,上帝的萬能跑到那邊去啦!

若上帝不能創造自己搬不動的石頭,當下就不是萬能的上帝,既然上帝萬能,何以自己能創造的本能,但又無法創造出自己搬不動的石頭,上帝的萬能跑到那邊去啦!

若上帝不能創造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那一切免談了,上帝根本就不能堪稱萬能,萬能這個名詞,僅是愚民政策的謊言,很殘酷的欺騙天下一切善良之人。

光是一顆石頭,上帝就創造不出來,甚至搬不動了,上帝就搞得滿面是灰,烏煙瘴氣,抬不起頭來了,所以我們說:萬能是外道之說,邪見論調,與真理不相應,但美其詞,無符實際之說,願仁者思量思量!

三、請問上帝知道我要伸出右手還是左手?這時候的上帝又是踢到鐵板了,又是碰到鐵釘了!所以萬能不可以亂說一場,亂說一場是要負起因果的,真理是一不是二,是二不是真理,真理不受時空所改變,佛法亦如是。

上帝絕對無法知道我要伸右手或左手的!佛法講心地解脫的境界,高深莫測,上帝遙不可測,畢竟,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活動是操縱在自己,一切禍福吉凶,是非善惡,都是不離我們的心,心是一切禍福吉凶的樞紐,是非善惡的泉源;而不是操縱在上帝的權威手中,上帝無法預知我們的起心動念,更無法支配我們的心念,禍福吉凶,是非善惡不是上帝所賜予或懲罰的。

四.上帝是萬能的,那他為什麼不能消滅撒旦?星辰之戰他跑哪去了?

一切心念,禍福吉凶,是非善惡是操縱在個人的心中,這點非常重要,自己擁有起心動念的自由意志,乃至禍福吉凶不離自心,這種尊貴自由權在於自己意志,無知的外道不能自覺,硬性推給上帝所管轄,本末倒置,瞪着眼睛說瞎話,把自己擁有的心地功夫不要,而一一轉交給上帝統治,由人民的祈求,再由上帝賜給我們心地或懲罰我們的心地,自己本有而不要,卻交上帝,再由上帝放賞罰,矛盾四起,何必多此一舉,這種**人類的行為,由於少數人這種作為與邪說,真是要不得,讓一些有善根的人士,奠定錯誤的觀念,卻走入歧途,極端信仰,永不掉頭,如鋼釘釘於牆壁,拔不起來一般。

佛門弟子所要的是菩提大道,而不是神權論、創造論、甚至愚民政策等等。

總而言之,佛陀是大徹大悟的人,是大覺者,而不是萬能者,萬能只是時代的美妙言詞,是過去時代愚民政策的產物,是封閉人民思想領域的法術,把人權交給天,再由天來賞罰人,如是謬論,逐漸被文明的人類所看穿,先進的國家與追求無上真理的人士,卻視為天方夜譚。

縱然是佛,都不能違背因果的自然法則,不能違背因緣果報,成住壞空的法則所以,眾生所造的共業所感得的果報,是佛都無法去改變的。

佛在世時,佛陀的祖國迦毗羅衛國被報復心極強的琉璃王侵略,佛陀曾經3次去勸阻琉璃王不要傷害無辜的生命,可是琉璃王因為懷恨過去迦毗羅衛國對他的輕視所以內心裏一定要消滅釋迦族一血前恥,最終他的大軍殺進迦毗羅衛國,屠城三天,迦毗羅衛國所有人乃至動物全部被他殺死,佛陀也無可耐何,這是釋迦族的定業,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想以神通救人,於是將5oo個釋迦族人用神通放在自己的缽中,放到空中保護。等屠殺結束,神通第一的目連尊者將缽拿下時,現這被他保護的5oo人早已經化為一灘灘的血水,目連請求佛陀告訴他這個因果不虛的道理,佛說過去世時有一個村子,村邊有條河,河裏有很多的魚和一條大魚,有一天村子裏的人出於某種原因決定將所有的魚全部殺死吃光,連那條大魚也被抓了起來,當時這個村子裏只有一個小孩沒有吃魚,但卻因為見到殺生而微微的一笑感到歡喜,佛說這條大魚就是今天的琉璃王,其他魚就是他的軍隊,被殺的釋迦族人就是那村子裏的人,而佛陀就是那個沒吃魚的小孩子,但是卻因為當時微微一笑,佛陀也示現了劇烈頭疼3天的果報!

從凡夫到聖人都要對因果負責,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所以,佛陀不能阻止二次世界大戰,佛不能阻止中東的戰爭,佛不能阻止印尼海嘯,佛不能阻止汶川的地震因為這些全部都是眾生,自作自受的果報,這就是共業所感!但是共業裏面有別業,所以有的人就沒有事因果清清楚楚啊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即滅定業(比如二次世界大戰);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不能度無緣之人);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雖然眾生無盡仍然誓願度之);是謂三不能也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龍魂聖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龍魂聖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