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日

第十二章 日

美國「里根」號航母戰鬥群,在波斯灣使用戰術核彈滅了伊朗政府之後,經印度洋、穿過馬六甲到達關島。疲憊的美國大兵們還沒來得及在這裡享受一下南太平洋的溫暖海風,就接到前往橫濱基地加強防務的命令。

美國在日本擁有一百多個軍事基地,其中主要力量還是集中在沖繩島,當中國登陸日本后,不可避免地將要直接面對美國的問題,美國的想法很明確,等你打下日本,我們再談怎麼瓜分的事。

中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阻擋,美國知道自己想獨霸日本不太現實了,為了在中國登陸日本前鞏固自己在日本的利益,美國將在日本的軍事基地進行了整合。

美國提出要進入被中國嚴密封鎖的日本,以加強在日本的基地防衛力量,完全是為了試探中國,沒想到中國竟然默認了,是中國還不願意與美國發生直接衝突呢?還是說中國根本就不在乎美國增加多少兵力?

「里根」號航母戰鬥群龐大的混合編隊,正在北進日本的時候,突然截獲消息,得知日本的九艘「海之怒」正被中國潛艇圍困在距航母編隊一百五十海里的東側海溝下面。

正在「里根」號上的美國遠東戰區總司令頓時驚出一身冷汗,他當然知道「海之怒」是什麼玩意,不怕死的中國人竟然將「海之怒」避到絕境,那是擺明了要捨生取義,可千萬別把我們美國艦隊給拉上啊!

但現實和願望常常是有很大出入的,不久之後,他們再次截獲了令人絕望的信息,只有四個字:「立即引爆!」

整個航母艦隊慌亂地調轉隊型,全速向西急馳、準備脫離,而就在這時,所有的水兵都驚訝地看見了一幕從未見過的壯觀景象。那一刻,原以為對大海有著深刻認識的水兵們,才發現自己錯得厲害。

原本平靜的海面,突然從遠遠的地平線上無聲地隆起,並快速沖高,突起的海水在陽光下格外刺眼,彷彿一座晶瑩的雪山拔地而起,達到它的極限高度之後,再向噴泉一樣四散而開落了下來,一團團巨大的雲氣從「噴泉」的中心射了出來,直衝藍天。

此時,驚天的轟鳴聲才由遠而近地傳到耳中,「里根」號艦隊上的所有水兵,終於從美麗的震撼中回過神來,接踵而至的恐懼瞬間充斥了每個人的大腦,排山倒海的巨浪呼嘯著從艦隊後面急追而至。

成噸的鋼鐵艦隊在狂烈的海水撕扯之下,如同炸油條一般翻滾扭曲著,幾分鐘后,就再也見不到它們的蹤影了。

深海核爆引起的巨浪,由於缺乏後繼能量的支撐,在肆掠了數百海里之後終於平息下來,海面又恢復了之前的平靜,彷彿什麼也沒發生過一樣。

核爆發生處的海底卻已經面貌全非,九顆核彈的爆炸總當量超過了一億噸,雖然對於浩瀚的海洋來說,這也算不了什麼,也不過就是波及了數百海里半徑的範圍而已,但對於世界上最深的海溝來說所造成的破壞就顯而易見了。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北太平洋西部馬里亞納群島以東,為一條洋底弧形窪地,延伸2550公里,平均寬69公里,目前發現的最深記錄是11034米,核爆發的地方是位於日本南部最深的一段海溝。

躲在海溝深達3500米深處的日本自殺潛艇,爆炸時的巨大能量將上萬噸的海水直接汽化,再把億萬噸的海水推上半空,而核爆產生的可以撕裂空間的膨脹力,大範圍摧毀了狹窄的海溝岩壁,然後經過高空回落的海水沖洗,海溝向兩測撕裂,變成了大「海盆」。

在這次海底核爆中,中國的九艘潛艇、一艘遠洋補給艦、兩艘護衛艦全部遇難,他們早已做好了這樣的準備,為了祖國的安全,他們用自己的身軀堵住了原子核裂變的縫隙,全中國人民都將永遠傳誦他們的功績。

美國一個龐大的航母戰鬥群全軍覆沒,包括遠東戰區司令在內的全部將士無一倖免,繼美軍在伊朗創下二戰後的傷亡記錄后,又在太平洋創下了陣亡將領級別最高的記錄,而且這是真正的誤傷。

暴怒的美國人,沒等中國政府做出反應,就首先從沖繩基地發射了兩枚核彈頭導彈,目標鎖定在日本東京的皇宮和神戶的軍港,這些本來為中國準備的導彈,現在他們毫不猶豫拿來招呼日本,順便也檢驗一下中國號稱能消滅所有核彈的能力。

兩枚導彈剛剛離地,就被天際射來的兩條黑線掃中,而導彈仍然毫無知覺地繼續飛向目標,最後,其中一枚將日本皇宮的仿唐屋頂砸了個洞,另一枚則一頭扎進了神戶軍港的一間廁所,沒有造成傷亡,這就是昔日談虎色變的戰略核導彈所造成的最大破壞!

對於美國藉機向日本發射核導彈的做法,中國政府很清楚他們的心理活動,中國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讓日本徹底亡國,不會與任何國家討論日本問題,也不需要撿來的盟友。

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把陣亡海軍將士的追悼會放在了首位,此後,人民日報才對日本自取滅亡的做法發表了長篇社論,社論指出:日本現在只是在做最後的掙扎了,我們的軍隊即將等上日本島,徹底清算所有的恩怨。我們英勇的戰士可能還會在登陸日本的戰爭中犧牲,但為了人類的健康發展,我們的犧牲是有價值的。

社論還指出:日本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美國賦有不可推謝的責任,我們不歡迎美國在處理日本事務方面繼續指手畫腳,亞洲的事情將由亞洲人民自己處理,日本將成為歷史,日本的美軍基地也相應會成為歷史,我們呼籲美國儘快主動地從日本撤軍。

馬里亞納海溝的核爆發生一周之後,紫海超能戰隊訓練總算接近尾聲,所有參加訓練的隊員,只要回到地面再經過幾天自然觀察期就可以結束了,中國對日本的登陸作戰進入了最後的倒數及時階段。

這時,一件所有地質學家都擔心、並密切關注的事情終於發生了,日本北海道突然發生了里氏8.2級強烈地震。同一時間,琉球群島也發生了7.5級地震。

隨後的數天時間內,日本本洲島多處地區發生地震,並波及朝鮮半島,位於太平洋東南部的火山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出現了十幾個同時噴發的火山,厚厚的火山灰遮天避日。

更大的海底地震在太平洋海底產生,昏暗的天空下,太平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形成了,巨浪由東北至西南大面積橫掃三千多公里,南太平洋諸、菲律賓群島、台灣島、中國浙江沿海都受到了海嘯的正面衝擊。

巨浪形成「水牆」攜帶超呼想象的能量,以噴氣式飛機的速度衝上陸地,所過之處瓦碩無存,給海濱國家沿岸造成了巨大破壞。

數天之後,海面在逐漸開始恢復平靜,洶湧的海浪給太平樣各國留下的破壞痕迹處處可見:倒塌的房屋、海水退潮、半埋在沙子里的漁船,這些都成了倖存者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象。

這次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所衝擊的範圍之廣、力度之強、損失之大,都遠遠超過了本世紀初發生在印度洋的地震海嘯,其成因就是馬里亞納海溝的核爆。

太平洋上聲勢浩大地翻江倒海的時候,海洋之下的地殼也正發生著緩慢而不阻擋的變化,位於亞洲大陸板快邊沿的日本大陸架,與活躍起來的海洋板塊頻繁地碰撞,撞擊能量則通過地震、火山釋放,而日本大陸架在發生核爆的海溝處,正被海洋板塊擠碎。

馬里亞納海溝的形成,本來就是海洋板塊與大陸板板塊相互碰撞時,由於海洋板塊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衝插入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后逐漸溶化而消亡,而在發生碰撞的地方就形成了斷裂的大海溝,這裡本身就是一個大陸板塊的交匯處。

日本自殺潛艇在馬里亞納海溝的爆炸,引起了一系列大陸板塊的異動,誘發了這一地區的強烈地震和大範圍熔岩噴發,最終導致日本大陸架與亞洲大陸板快的分離,並使之向著南部的深海滑移。

日本正在逐漸沉沒之中!而火山列島卻在不斷噴發中連接成了一個巨大的火山島,也許數十年後,這個由火山連接成的巨大島嶼,就會取代原先在人們心目中的日本島。

日本在這一系列的災難打擊下,徹底崩潰了,上千萬人死於各種災難,而活著的人卻要忍受日本島每天50公分的沉沒速度所帶來的絕望衝擊。

由於中國先前的打擊,日本現在已經幾乎沒有可以飛得起來的飛機,也沒有可以出海的遠洋輪船,上億的日本人找不到出逃的途徑,像蝗蟲一樣在海水圍困島嶼上四處亂竄。

中國說是要毀滅日本,但遇到現在這種情況,似乎再用不著再登陸作戰了,將心比心,看看浙江的受災情況,中國人又動了惻隱之心。

但整個太平洋地區需要救援的人很多,日本只好先放一放了,不過,中國還是沒有忘記宣布解除對日本的封鎖令,讓他們進行自救吧。

在朝鮮半島的日本遠征軍團,由於失去後方的供給,不過就是苟延殘喘而已,如果不是討日聯軍懶得在他們身上再做犧牲,他們在就已經成為俘虜或者幽魂。

現在日本島毀滅在即,這些身處朝鮮半島的日本兵雖然悲憤莫名,卻也無計可施,楊華在征的朝韓兩國同意之後,劃出了一個臨時避難區域,允許他們在朝鮮海峽救援日本難民。

美國忙著救援自己陷落在日本各處軍事基地的士兵,自然沒有工夫顧及那些自己作孽的日本人,不過他們救援美國士兵的軍艦,卻常常遭到絕望的日本人攻擊。

不管怎樣,美軍就這樣被迫從日本撤離了,一場災難發生的時候,也許另一場災難就在無形之中被化解。

大地按它自己的方式宣洩著不滿,並不理會人類的期望,太平洋地區的地貌變更活動,一直持續了大半年時間才逐漸平靜下來,此處的大陸板塊終於停止活動的時候,原日本島已經只剩下三分之一了,劇烈的環境變遷,使倖存的日本人已經不足三千萬。

太平洋很長一段時間內,隨處可見漂浮的矮胖屍體,以至於後世將太平洋別稱為屍海。

三千萬倖存的日本人,大多數是那種在危難時刻,舍人存己的自私之人,石原小浪那個乾癟的老頭也竟然活了下來,雖然已經是奄奄一息,但也實在是巨浪無眼啊!

由於大多數的城市已經淹沒在海平面以下,剩餘的陸地基本上是原來的山丘森林,活著的大和族人種過上了野人的生活。

但食物的稀少,使存活的大和族人之間,不斷地發生著更加野蠻的獵食戰爭,誰也不知道下一刻會不會成為別人的食物。

泉下晴貴現在無疑成了最大的山大王,他手下現有的230名改造武士理所當然的在森林中找到了自我,憑藉這樣的力量,泉下晴貴很快統一了大和亡族,一種野蠻的力量重新開始滋生。

中國汲取了千年來的教訓,不會讓自己的門前再次出現一個壯大野蠻種族,密切關注日本島現狀的中國政府,決定派遣文明之師,實現曾經登陸日本島的諾言。

只不過,現在派兵的目的不再是消滅日本,而是去建立一種新的、和諧自然的島國文明,大和亡族能接受文明教化嗎?;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人間無限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人間無限
上一章下一章

第十二章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