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節的傳說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為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這一天,天上的圓月分外明亮特別的大特別的圓,所以這一天也被視為撮合姻緣的大好日子。

中秋節原是豐收的節日。在中國農業社會,農民在豐收的季節里,總是大事慶祝一番。這個節日之所以成為佳節也和「嫦娥奔月」這個美麗的神話有關。

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多個版本。在較早的記載中,嫦娥偷吃了仙藥,變成了癩蛤蟆,被叫着月精。

還有另一個較為大眾的傳說是,古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它們輪流出現,照亮大地和給大地帶來溫暖,但有一天,十個太陽卻一起出現,大地上的農作物都被烤焦了。這時,有一個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個太陽射了下來,替萬民消除了災難。人們於是把他擁立為王。后羿當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隨意殺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長生不老,跑到昆崙山盜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長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葯偷來吃了,於是她自己就輕飄飄地飛上了月宮。

奔月後,嫦娥住的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個說法是,在月宮裏還有一個叫吳剛的人。

後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裏的嫦娥遙祭。中秋夜,除了拜祭、還有就是應節的月餅和燈籠。祭拜的當然是在天上的嫦娥,也有人稱她為月娘。老人家說,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會被割耳朵

時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對於新的一代來說,中秋節最令人記取的是月餅和燈籠。當然,月圓當空的節日,是人們團圓的大好日子。

說起中秋的來源,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游月宮等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呼喚眾人依時起義。

後來。朱元璋終於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地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後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徵推翻異族統治地節日。中秋節吃月餅地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中秋節地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地。象徵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地美好願望。

古時。按習慣是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陽。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所謂「祭日祭月不宜遲。仲春仲秋剛適時」。但在六朝以前。中秋不為人們所重視到了唐代。才逐漸被人們重視。因為皇宮里傳出了一個有關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宮地傳說。據《唐逸史》記載﹕

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地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地「霓棠羽衣曲」。

自於中秋吃月餅地習俗唐代就有了。《洛中見聞》中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味極美。他聽說新科盡是在曲江開宴。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他們。這是有關月餅初見地記載。到了宋代。月餅已有「荷葉」。「金花」。「芙蓉」等花色名目。蘇東坡曾稱讚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酥油。飴是飴糖。

到了明朝。祭月之風甚行。明世宗還派官員大興土木修建了夕月壇。即現在地北京月壇公園。這是專門宮朝廷祭月地地方。皇帝每三年必親自去祭一次「夜明之神」。餘年遣文武百官主祭。同時。中秋還在大內禁宮中舉行祭月活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醫娘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醫娘
上一章下一章

中秋節的傳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