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大周王朝】

第127章【大周王朝】

從北宋開國到最終征服南唐,趙匡胤發動的南線戰爭總共用時十六年,時間並不算短。但我們來回顧一下他的戰果,滅荊南兵不血刃;滅湖南用時一個月;滅后蜀用時六十六天;滅南漢剛滿半年;滅南唐也不過就是一年的時間,把這些時間加在一起還不到兩年,可以說是進展神速。

而這些戰爭的過程中,宋軍也都是一帆風順,每一次都是從一出兵就開始打勝仗,一直打到對方毫無還手之力,然後戰爭就結束了。

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戰爭不夠精彩,因為雙方的實力相差太遠,戰爭過程全是一邊倒,連一次驚心動魄的大戰役都沒有出現,讓人覺得不過癮。然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越是大規模的戰役死得人就越多,那種驚心動魄的大戰役確實能吸引讀者,卻無法感動當事人。

現代社會提出了一種叫做「零傷亡戰爭」的概念,其出發點就是基於人的生命價值,力爭減少在戰爭中的傷亡人數,使戰爭更加人性化,而趙匡胤在統一戰爭中的表現,與「零傷亡戰爭」這一概念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零傷亡戰爭」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製造不規則和不對稱,交戰雙方必須實力懸殊,這樣優勢一方可以利用無人戰機、高精度導彈這類先進武器打擊敵人,以盡量避免己方的傷亡,比如說當年科索沃戰爭時,美國就基本達到了這一戰略構想。

而在冷兵器時代,除非是一方直接投降,否則「零傷亡戰爭」是不可能出現的。那麼又要如何盡量減少傷亡人數呢?這同樣也需要盡量拉大敵我雙方的軍事實力,從而製造出不規則和不對稱的戰爭。

趙匡胤如果是從稱帝時起。就開始不間斷地發動對外戰爭,也不見得就不能消滅那些割據政權。甚至還很有可能加速這一進程。但那樣的戰爭就絕對不會如此順利,傷亡人數必然會大幅增加,國力消耗也必將十分嚴重。

因此,趙匡胤並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他每一次出兵,也都要先給自己找一個適當的名義,每打一仗后,都要去休息幾年,到南方戰爭結束后。不但自己的國家越打越強大,就連被佔領地區也沒有受到大的傷害,這在整部中國戰爭史上還是不多見的。

當然,儘管趙匡胤捕捉戰機的能力非常強,而且在每次發動戰爭前都可稱是小心翼翼,但也沒有能夠做到拔刀就見血,比如說他在對北漢的戰爭中就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趙匡胤沒什麼弱點,李世民晚年還有點墮落了,自己都說自己宮殿修得太多了。但趙匡胤從始至終沒出過大毛病,比誰都不差。

個人感覺沁園春里的五強皇帝,成吉思汗和秦始皇雖然殘暴,但好歹都佔了個第一。李世民和趙匡胤沒什麼問題,就漢武帝像是湊數的,打匈奴雖然贏了幾場。但人口消耗百分之五十,海內虛耗。西漢也由強轉弱了。就算有點成績,也沒什麼好吹噓的。應該比不上朱元璋的功勞吧,所以應該是秦皇明太、唐宗宋祖並稱才合理一點。

老趙整體的戰略是非常出色的,一步一步走得非常紮實.幾乎就沒有什麼直接失誤.這是非常難得的.以他當時的實力保持自己不犯錯誤就可以獲得最終勝利.但是很多人意識到了,卻不能做到.意識到自己擁有優勢而產生驕傲輕敵是經常發生的.很多軍人政客都倒在這個關口.雖而且國家之間的戰爭是國力的交鋒,

可是一旦開戰,生靈塗炭,倒霉的是前方的軍士和後方的人民.戰爭時間越長,人民的生活所遭受的影響就越大.能夠短期內實現戰略目標是很成功的.現代的美國也是這樣的,要在短時間內取得戰役勝利.這樣才有足夠的實力控制整個局面,不給潛在的對手混水摸魚趁火打劫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戰略意識.所以以老趙所處的國際環境,能做到這樣的確難能可貴。

北漢的來歷前文已多次提及,在此就不做重複,但有一點是必須強調的,就是這個國家和中原的世仇關係。

北漢的建立者劉崇,本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親弟弟,郭威奪取了後漢的江山,自然就跟劉崇結下了深仇,更何況郭威在稱帝前還殺了劉崇的兒子劉贇,這又在仇上加仇,所以從後周建國時起,就與北漢結下了不解之仇。

後周年間,北漢就曾兩次進犯中原,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北宋開國后,北漢主劉承鈞也曾和原後周的昭義節度使李筠聯兵南下,但同樣也只是換來一場慘敗。

這一戰結束后,趙匡胤有意用和平方式解決北漢問題,遂傳書給劉承鈞說道:「小劉,你跟後周是世仇,所以不肯屈服,這倒是可以理解。不過我跟你素無積怨,又為何因此困一方百姓乎?若真有志於中國,宜出太行一決勝負。」劉承鈞接到書信后立即派人答覆,稱:「老趙你別逗了!

以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之十一,以此守土,猶懼漢室不得血食(祭品),安敢南下太行乎!」趙匡胤哀其言,便笑謂來使道:「為我語劉鈞,開爾一路以為生!」至此終劉承鈞一生,趙匡胤都沒有出兵北伐。

當然以上這段對話,只不過是雙方使用在外交場合上的一種套話,並無任何實際意義,趙匡胤絕不會去可憐劉承鈞,劉承鈞也不甘心始終偏安一隅,只要時機一旦成熟,雙方翻臉的速度肯定比翻書還要快。不過,昭義之戰結束后,劉承鈞至死都沒能找到再對北宋發動戰爭的戰機。

而北宋的基本國策是先南后北,也沒有急於對北漢動手,所以其後幾年中。兩國還真就是相安無事,當然這種狀況註定是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的。

北宋開寶元年(968年)七月。劉承鈞在晉陽病故,死年四十三歲。因他本人無子,所以臨死前立養子劉繼恩為帝,這就給北漢的政壇留下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因素。

劉繼恩的生父名叫薛釗,原本只是一名極為普通的軍士,不想某日祖墳突然冒起青煙,薛釗不知怎麼就被劉崇相中了,竟然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生下一子就是劉繼恩。沒過多久,劉知遠就開國稱帝。建立了後漢,薛釗一下子又成了皇親國戚,自然就不會再去當兵了,後來被劉知遠直接轉干,進入了管理階層,頓時身價百倍。

這件事在外人看來,真能把人羨慕得直流鼻血,可是也不能光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其實給一個**當老公也有說不出來的苦衷。

薛釗本人沒什麼本事,劉知遠對他使用一段時間后就徹底放棄了,只讓他空領一份薪水,劉小姐出身又高。因此很看不起他,經常不跟他見面,夫妻生活都得不到保證。這樣一來。薛釗在愛情事業上雙雙失落,心情異常鬱悶。每天都要借酒消愁,性格變得十分狂躁。終於有一天沒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竟然提刀去殺劉小姐。

可是這個人的本事確實不大,一個當過兵的大男人,居然沒有能把劉小姐殺掉,於是只好自殺,好在這回倒是成功了,可是劉小姐卻因此稀里糊塗地成為了寡婦

。薛釗死後,劉小姐又改嫁給一個姓何的人,並生有一子取名繼元,但不久之後,這對夫婦就雙雙死掉了,劉繼恩和劉繼元又都成了孤兒,劉崇見這對外孫無人撫養,正好又見劉承鈞無子,便叫他把這兩個孩子收養了過去,沒想到後來這兄弟倆還都當上了皇帝。

劉繼恩長大以後,生得上長下短,大腹多須,模樣非常搞笑,可是對劉承鈞卻格外孝敬,從不曾有絲毫違背之處,在盡孝方面,他無可挑剔。劉承鈞也非常中意這個孩子,於是早早就將他任命為太原尹,把他當做是接班人來培養。

然而劉繼恩在政治上還是繼承了他生父的遺傳基因,儘管當了大官,卻表現得非常無能,什麼成績也做不出來,劉承鈞見罷不禁十分憂慮,只好向宰相郭無為諮詢道:「繼恩這個孩子,非常孝順,可惜沒有治國之才,恐怕無法守住我的家業,這又該如何是好呢?」郭無為對此卻是聽而不答。

郭無為也是北漢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原本是武當山上一個不甘寂寞的老道,不知法術究竟如何,但口才還是相當不錯。

早年郭威任後漢樞密使時,赴關中征討李守貞,郭無為曾主動找上門去,給郭威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勢,說得吐沫橫飛、頭頭是道,還真就把郭威忽悠住了,很想將他收入帳下,不過郭威身邊人都勸他道:「公為朝廷大臣,又手握重兵,若用此縱橫之士,恐怕不是防微慮遠之道吧!」

郭威聽罷立時醒悟,於是便不予招納。郭無為只好悻悻而退,其後便隱居於抱腹山(今山西介休市境內),直到劉承鈞繼位后,才在北漢樞密使段常的舉薦下重新出山,並用他雄辯的口才,將劉承鈞徹底征服,直至被劉承鈞任命為宰相,在北漢總攬朝政。

劉繼恩當上皇帝后,郭無為因見他一是養子,二來無能,所以對他非常鄙視。而劉繼恩也知道郭無為當年對劉承鈞的問話「聽而不答」那件事,所以在心裏對他異常憎恨,兩人矛盾極其尖銳,這對於趙匡胤來說當然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

此時,距北宋征服后蜀已過去了三年,而征南漢那一仗還沒開打,國力非常充裕,完全具備了發動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的條件,趙匡胤自然不肯輕易放過這麼好的機會,於是得到消息后就立即命昭義節度使、同平章事李繼勛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命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黨進為副都部署,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都監,率軍出征北漢。

就在趙匡胤正為征討北漢調兵遣將的同時,北漢國內果然因君臣不和生出了一場內亂,起因就是在劉繼恩繼位后,因為深恨郭無為**朝政,有怪他當年對劉承鈞的問話「聽而不答」,於是有心將其誅殺。

當時由於劉承鈞剛死,劉繼恩按照制度獨居一室為其守喪,就有親信建議他正好可以趁這個機會將郭無為召來殺掉。

劉繼恩雖然急於除掉郭無為,但對這個方案並不認可,心中猶豫不決。這時又有人建議他召開一場宮廷宴會,把郭無為灌醉了再殺,劉繼恩聽完覺得這個建議可行性很高,於是立即同意。

九月十日,劉繼恩在宮內大宴群臣,準備趁機將郭無為除掉,可是由於保密工作沒能落實到位,被郭無為事先接到了消息,所以就沒有到場,計劃即告落空。

劉繼恩也是無可奈何,只好在宴會結束后返回寢宮休息,可就在他剛剛躺下的時候,供奉官侯霸榮卻突然率領十餘人持刀闖入,反扣房門。劉繼恩見勢不妙起身就跑,但剛跑到屏風後面,就被侯霸榮追上來一刀刺死。此時,距劉繼恩即位僅僅只有六十餘日。

然而這個事情到此還沒有完全結束,就在侯霸剛將劉繼恩刺殺,還沒能退出寢宮之時,郭無為就突然率領大隊人馬趕了過來,不由分說就將侯霸榮等人統統殺掉。

這個行為,當然是逃不開殺人滅口的嫌疑,北漢朝野上下也都在暗中傳言是郭無為派人殺了劉繼恩,可是誰也沒有證據,自然都拿郭無為無可奈何。

劉繼恩死後,北漢仍需另立新君,當時有人提出了這麼一種觀點,認為劉繼恩不是劉崇的血脈,所以皇位不能長久,要再立新君的話,就必須要在劉崇的孫子中挑選。當時在遼國為質的劉繼文是劉崇的孫子,不如把他接回來立為皇帝,這樣一來能使皇位在劉家血脈相承,二來又取得遼國的支持,豈不是兩全齊美嘛!

這個說法其實也很有道理,但郭無為不肯,反而極力主張要立劉繼恩的弟弟劉繼元為帝,這時北漢的大權都掌握在郭無為的手中,既然是他決定的事情,別人當然也就無力反對,於是劉繼元就被立為新帝。(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唐朝那些事兒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唐朝那些事兒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7章【大周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