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佛宗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佛宗

小狐被天靈所指引來到了古佛宗之內,張揚與十七公主也跟着她來到這裏。

這是一座龐大的寺院,寺中僧人繁多,正在練著佛家拳法。只聽那主持朗聲道:

「此時拳情、武趣、法門頓開。練其道,動其圓,舞其情,知其妙,悟其禪,動如千斤重,靜如清泉水,五行內合勁,萬法歸自然。」

「佛道秉承天性,慈悲為懷,其拳法也是如此。」張揚看着前面眾僧人練拳,情不自禁的讚歎道。

而此時,守護在小狐身邊的天靈也讚譽道:「佛道高深,拳意通玄。這是內外五行與大自然的結合,感悟自然之妙,煉其身,天為源,萬法歸自然。」

古佛宗僧人向來以慈悲為懷,與世無爭。唯一的一次便是上次參加了對抗魔界的大戰。

古佛宗最有名的聖僧乃是紅衣聖佛,但是紅衣聖佛此刻正在東海。而今,主持古佛宗的是紅衣聖佛的師弟紅衣聖僧。

佛與僧,佛是修悟得道,並能開示眾生者。僧是修行中人。簡單的說佛是修鍊圓滿的僧。

他們師兄弟二人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別,但卻代表了兩個意境。

紅衣聖僧見到張揚等人到來,自是熱情接待。與這群僧人相見,張揚幾人倒是沒怎麼見外。因為在對抗魔界的時候,這些人都站在同一片戰場上。

「施主關顧本寺,令敝寺蓬蓽生輝!」紅衣聖僧雙掌合十,對着張揚幾人微笑道。

張揚笑道:「大師說笑了,今日來到古佛宗,才發現眾位聖僧所習練的拳法高深莫測,晚輩也多有學習之意。」

紅衣聖僧微笑道:「施主想學,貧僧教與你便是。」

「咳,你們別在這裏磨磨唧唧的了,我肚子餓了,寺里有齋飯嗎?」小狐跳了過來,嚷嚷道。

紅衣聖僧依然保持着微笑,對小狐說道:「小施主請隨本寺弟子前往灶房進食。」

小狐撇了撇嘴,跟着一名小和尚前往了古佛宗的火房。

十七公主對着紅衣聖僧施了一禮,便也跟着小狐走開。小空見二女都走了,他也大叫着跑了過去。

二女與小空都走了,紅衣聖僧對張揚說道:「如果施主對本寺拳法有興趣,便隨我來院中一觀佛家拳法的精彩。」

張揚跟着紅衣聖僧走到院內,觀看着古佛宗弟子練拳。

紅衣聖僧說道:「研習佛家武術和其他門派一樣,先練其形。佛家傳統武術的形又分為外五行與內五行。這裏主要要講的外五行,即眼、手、身、法、步。

所謂眼者為見性,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穿力。盯其目標,待其變化,對其一絲一毫亦不放過。只有仔細的觀察、正確的判斷才能果斷出擊,一擊即中。武術上常用的指上而打下、聲東而擊西,這就是眼的妙用。古譜上有云:動作之始眼為先。練習第一境界者首先要從練眼開始。

手,手是人身上的一樣兵器。可拳、可掌,可攻、可守。可以根據進攻或防守的不同需求變換不同的手法去應對。佛家拳的每一個動作都有起、隨、追三勢伏在內,所謂的起、隨、追就是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手臂在人體的三大節中為梢節,其起勢是滾出滾入,這也是佛家拳出拳有別與其他拳種的特點之一。而人的手臂亦可分為三節:掌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他也包含起、隨、追三勢,即手起、肘隨、肩追,這也是出手進攻的三個階段。在防守時,手要隨勢滾落、貼身而防,彌補破綻。

身,身是人體的樞紐,力量傳發的主宰。古譜上有云:出手以手為妙,進步以步為奇。但無論是出手還是進步都要以身為要。身以滾而進,手才能以滾而出。身為身體三節之中節,如中節不明,全身皆空。動、靜、急、徐,閃、展、騰、挪、盡在身法。

法即為方法,練習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決定着練習的效果。眼法、手法、身法、步法等方法的相互協調、相互結合,這才構成了佛家拳。佛家拳的練習方法分為定勢練習法和不定勢練習法。所謂的定勢練習就是沿着套路一招一勢的去練習,練習的過程是一個定勢。而在實戰運用時就是一個不定勢。定勢是不定勢的雛形與基礎,我們練習定勢也是為了將來不定勢的需要。從定勢到不定勢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通過扎紮實實的練習,才能從定勢逐漸向不定勢轉變。

步,三節中的根節,乃人體萬力之源。顧名思義,步也就是人體基礎的基礎。佛家拳中的樁功就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一點,它要求步之出入、落地、進攻、進退都穩如泰山。弓、馬、撲、虛、歇等步行要輕盈敏捷、變換靈活。佛家拳的步還講究「向前一進踩,後退一回跺」,這也是佛家拳步法的獨到之處。

練習外五行,主要是練習動作的協調與配合、練習佛家拳法中身法八要:起落進退、翻側收縱。起就是起橫落順,起要展身而起,落要縮身而落。起如舉鼎,落如分磚。進步就踩,退步就跺。進步要低,退步要高,步到身到,偎身靠打。翻身要砸,側身要快。翻身顧前後,側身顧左右。收要縮身,縱要猛發。收如伏貓,縱如猛虎。每個動作都要按照身法的八要去練。在眼、手、身、法、步中,眼為旌旗,手要開合,身要轉動,法要變化,步要進退。練習第一境界者,此為首要。

精、氣、神、力也是佛家拳第一境界練習者需要練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精即精神,佛家拳的精神主要是從身體的四個方面體現出來,這四個方面就是「四梢」。即:發為血梢、牙為骨梢、舌為肉梢、指甲為筋梢,在出拳的同時必須四梢齊。發,要怒髮衝冠;牙,牙可斷金;舌,舌可摧勁;指,指如鋼釘。

氣即為氣息。佛家拳譜中有:一氣通天地,二氣隔山河之說。何為一氣,一呼一吸為一氣。呼吸與動作的開合收發是相互照應、相輔相成的。吸為合落,呼為開起。在收發中,收為吸,呼為發。吸時猶如萬道鋼繩纏身,呼時用萬均之力抖身而發,掙斷鋼鎖。呼吸調整的是否得當,運用的是否正確,直接決定着你的出拳的力量和速度。影響着你全身的協調和動作的規範性。古人云:練拳先練氣。因此說練氣也是練習佛家拳的一個重組成部分。我們在練拳前,首先要氣沉丹田。何為氣沉丹田,就是用意識引導氣感下行而獲得的一種對丹田的刺激,並使身體重心下降,步架穩沉。氣沉丹田后還要意守,就是排除雜念,全副精神注意到丹田之內,耳無聞、目不見。心不外馳、鎖心猿、栓意馬,一心一意體會真氣之活動。佛家拳的八段錦在練氣上就有着其獨到之處。

神,神及為神韻。練其行,需有其神,是為韻。佛家古拳譜有云:頭如猴行,身如龍行,步如雞行。也就是說在練習佛家拳時,頭要有靈猴般的靈敏、多變。身要有神龍般的矯捷、靈活。步要有雄雞般的輕盈和沉穩。練拳時,大,要有大江之水洶湧澎湃、一瀉千里之磅礴。小,要有清風拂細水般的靜逸。用身法練其行,用心雲體其韻。

力,是為力量。佛家拳在發力上也有其獨到之處,有其獨特的發力方法。這也是佛家武術在凡間一直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其有三大發力階段:一,通過練習樁功,外五行有機配合而發出的力量是為本力。二,在動作正確規範的前提下,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靠身體靈活多變產生的力量叫巧力。三,在圍身靠打短兵相接時,用潛意識帶動全身各個部位,將力量凝聚於一點而發出的力,叫寸力。在此境界中,力量在進攻變化時要形成一種自然之力。是為外五行與精氣神氣合為一體崩發出人體潛伏的力量。

第一境界的外五行與精氣神力是練習佛家武術的基礎與根本。只有通過刻苦的練習,你才能對佛家傳統武術有初步的認識,才能體會到「心為君、膽為帥、手足為兵、目為旌旗、氣為先行」之內涵。以上乃是第一境界外五行與精氣神力。之後還有兩重境界,不知施主願意聽否?」

張揚聽了半天,說道:「聖僧講了半天,我怎麼覺得這些與凡間習武之人的武術有些相似,不知接下來的兩重境界又是如何?」

紅衣聖僧繼續為張揚講解起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超級弼馬溫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超級弼馬溫
上一章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四章 古佛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