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宣傳員功能已開放,還等什麼,趕快行動起來加入!!!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安,指安祿山(也指安慶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義),安史之亂系指他們起兵反對唐王朝的一次叛亂。安史之亂自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至唐代宗寶應元年結束,前後達7年之久。這次歷史事件,是當時社會各種矛盾所促成的,對唐朝後期的影響尤其巨大。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安史之亂背景

唐代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及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后,國勢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狀態,屬史無前例的盛世。安史之亂髮生后,對中國後世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藩鎮設立

隨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間屢次開強拓土、先後討平了東、西突厥、吐谷渾等,使盛唐建立了一個極為遼闊的邊境。為了加強中央對邊疆的控制、鞏固邊防和統理異族,唐玄宗於開元十年便於邊地設十個兵鎮,由九個節度使和一個經略使管理。然而,此等每以數州為一鎮的節度使不單管理軍事,而且因兼領按察使、安撫使、支度使等職而兼管豁區內的行政、財政、人民戶口、土地等大權,令原為地方長官之州刺史變為其部屬。據《新唐書&;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節度使因而雄據一方,尾大不掉,成為唐室隱憂。

軍事格局

唐初,全國實行府兵制共置634個折衝府,當中261個位於保衛京師長安的關中,故軍力是外輕內重,保證唐室有足夠的兵力保衛京師及其政權。唐玄宗開元十年設之節度使,許其率兵鎮守邊地,軍力日漸強大,漸有凌駕中央之勢。開元十四年時,京師守衛改由彍騎負責。而天寶年間,邊鎮兵力達50萬而安祿山一人更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這三地之間地域相連,兵力又於諸鎮之中最強,擁兵20萬,實力強大。相反,中央兵力則不滿8萬,形成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漸漸形成地方反過來威脅中央的危機。

玄宗怠政

開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政治癒加**。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如曾將一年各地之貢物賜予李林甫。他又把國政先後交由李林甫、楊國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劍的宰相,任內憑着玄宗的信任專權用事達十六年,杜絕言路,排斥忠良。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右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國事日非,朝政**,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河北胡化

唐太宗時平定東突厥及契丹各族后,將其內徙至河北一帶,河北於是成為少數民族雜居之地。當地胡化甚深,漢化甚淺,因此與唐室的中原關係疏離。唐室為了便於統治,倚重能通多種胡語及了解外族民風者。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鞏固權位,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等得以取得權力。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20萬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將相不和

安祿山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安史之亂經過

祿山起兵

唐朝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月16日),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趁唐朝內部空虛**,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在范陽起兵。當時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戰,河北州縣立即望風瓦解,當地縣令或逃或降。天寶十五年佔領長安、洛陽,進入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唐軍抵抗

唐玄宗於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祿山反叛的消息,相當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陽、平盧節度使,準備防守;振著任命他的第六皇子榮王為元帥、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為副元帥東征。

長安失守

唐玄宗於十一月十五日派特進畢思琛往東都洛陽募兵防守。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上阻礙,但由於楊國忠的無能,使安祿山於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陽。東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盧奕不肯投降,被俘後為安祿山所殺,河南尹達奚珣投降安祿山。負責守衛洛陽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勢,堅守潼關不出。可是因為唐玄宗聽了監軍宦官的誣告,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天寶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改元聖武。

唐室處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後,任命哥舒翰為統帥,鎮守潼關。由於地勢之險,唐室本可利用此一優勢暫時死守,保衛京師。可是由於唐玄宗與楊國忠想儘快平定亂事,迫其領20萬大軍出戰,最後以失敗收場。潼關一破,都城長安震驚,失陷在即。唐玄宗於六月十三日凌晨逃離長安,到了馬嵬坡(今陝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飢疲,六軍不發,龍武大將軍陳玄禮請殺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楊國忠被亂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處死楊貴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肅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靈州自行登基,是為唐肅宗,後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郭子儀被封為朔方節度使(靈州,在今寧夏吳忠市區),奉詔討伐,次年郭子儀上表推薦李光弼擔任河東節度使,聯合李光弼分兵進軍河北,會師常山(河北正定),擊敗安祿山部將史思明,收復河北一帶。

祿山被殺

唐肅宗至德二載正月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陽,留蔡希德等繼續圍太原。同年,長安為唐軍收復,安慶緒自洛陽敗逃退據鄴(今河南安陽),其部將李歸仁率精銳及胡兵數萬人,潰歸范陽史思明。

思明復叛

因契丹、同羅等族組成的精兵大部歸史思明,安慶緒謀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領13郡及兵8萬降唐,唐封他為歸義王,任范陽節度使。

唐廷對史思明不放心,策劃消滅他,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

思明稱帝

乾元元年安慶緒為郭子儀等統兵20餘萬所圍困,后增至60萬。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敗唐九節度使之60萬軍,其圍遂解。宦官魚朝恩讒毀,子儀被召還長安,解除兵權,處於閑官。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平定亂事

上元二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寶應元年十月,唐代宗繼位,並借回紇兵收復洛陽,史朝義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僕固懷恩率朔方軍追擊史朝義。

寶應二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五千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進入藩鎮割據的局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仙劍俠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修真仙俠 仙劍俠緣
上一章下一章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