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地名對照

古今地名對照

[地理]古今地名對照00

二畫

七星關——①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為諸葛亮祭旗處。②即望星關,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盤關——在今四川廣元東北與陝西寧強間的七盤嶺上。

七閩——指今福建。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數民族地區。

八閩——宋分福建為八府、州、軍,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閩為福建的別稱。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婦——在今緬甸撣邦東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⑧秦漢郡。秦治壽春(今壽縣),轄今豫皖淮南、鄂東一部分及江西省。漢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頭西),轄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秦末為匈奴所佔。

三畫

三川——秦郡。韓始置。秦治雒陽(今洛陽市東北)。轄今河南省黃河以南地伊、洛水流域等地。漢改河南郡。

三戶——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②古渡口。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

三關——宋與契丹分界地三關指淤口關(今河北霸縣東)、益津關(今霸縣)、瓦橋關(今雄縣)。一說無淤口關。為草橋關(今高陽東)。

三元里——在廣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龍二年(708年)張仁願築。均在河套地黃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內蒙古杭錦后旗烏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頭西。東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齊——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于闐——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和田一帶。唐軍鎮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懷來東。

下邳——①古縣名。秦在今江蘇睢寧西北。金移睢寧西北古邳鎮。明廢。②古郡名。東漢置國,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縣名,今江蘇宿遷西南,北齊廢。

下蔡——今安徽風台。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

下港——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西部萬丹一帶的古國。十六世紀時國勢很盛。

大寧衛——明初置,治今內蒙古寧城西,轄今河北長城以北、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以南地。旋改北平行都司。永樂仍稱大寧衛,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後漢置,治今河北大名東。明移今大名。

大興城——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大都——元世祖在金中都城東北築新城,北至今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土城舊址,南至東西長安街,東西界即今內城原城牆。

大梁——古魏都,在今河南開封市西北,當時黃河離城很遠,今開封以北的封丘、延津、原陽等縣均在南岸。

大儀鎮——今江蘇儀征東北,韓世忠破金兵處。

大非川一一在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為今青海湖以西的布哈河。唐薛仁貴等在此為吐蕃所敗。

大金川——大金川即大渡河上游,在川西北。清土司治所在今四川金川。改土歸流后屬美諾廳。1936年置靖化縣,1953年改大金縣,1960年改金川縣。

大沫崮——山名,今山東費縣西南。

大澤鄉—一今安徽宿縣東南劉村集。

大昭寺—一在西藏拉薩中心。七世紀建。

大勝關——①在河南羅山縣南。②南京西南大城港,朱元璋破陳友諒后,改為大勝港,在此置關。

大庾嶺——五嶺(湘贛與粵桂間的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五嶺)之一,漢武帝時庾將軍在此築城,故名。又名梅嶺。唐張九齡、宋蔡挺、蔡抗都曾修築道路。

大雁塔——在陝西西安市南大慈恩寺內。652年唐玄奘建,原五層,武則天時增至十層,今存七層,高64米。

大震關——在今甘肅清水縣東隴山東坡。唐中葉以後為防禦吐蕃的要地。

大泥——今泰國南部北大年港一帶古國,明人紀載常見。

大宛——西域古國,在今蘇聯中亞費爾干納盆地。國都貴山城,在今卡散賽。

大食——唐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語為波斯一部族名稱。

大秦——亦作犁軒。漢稱羅馬為大秦。

大夏——即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在今阿富汗北部。公元前三世紀中葉,脫離塞琉西王國獨立。公元前130年左右為大月氏所據。後為阿拉伯人所並。

大西洋國——明人指葡萄牙。

大呂宋國——清初稱西班牙為大呂宋,菲律賓的呂宋島為小呂宋。

萬年——古縣名,漢置,與櫟陽同城而治,在今陝西臨潼北。北周移治長安城中,在今西安市西北。隋造大興城,萬年亦隨之而移,在今西安市。

萬里橋——在今四川成都南錦江上。

萬里長沙——古指我國南海諸島中一些島群。又「萬里石塘」、「萬里石床」,意亦相同。

弋陽——今河南潢川西。三國至隋唐有弋陽郡、弋陽縣。

上元——唐上元二年(761年)改江寧為上元縣。五代吳在此分置上元、江寧二縣。民國併入江寧縣。

上谷——古郡名。秦治沮陽,(今河北懷來東南)。北魏廢。隋唐時的上谷郡即易州。

上京——①渤海上京龍泉府,即忽汗城,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南東京城。②遼上京臨潢府,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⑧金上京會寧府,在今黑龍江阿城縣南白城。

上郡——古郡名。秦漢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隋上郡即郎城郡,治今陝西富縣。唐上郡即綏州,治今綏德。三個上郡及其治所,地望均不同。

上都——元上都開平府在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

上黨——古郡名。韓始置。漢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東漢移壺關(今壺關北)。隋唐上黨郡即潞州,治上黨,即今長治市。歷代轄境雖有變更,但均在晉東南。

上海——今上海市。宋置鎮。元至元28年(1291年)置縣(以《元史·世祖紀》為據)。

上庸一一漢末至南朝梁有上庸郡,治上庸,在今湖北竹山縣西南。隋時移縣治至今竹溪縣東南,宋併入竹山縣。

上蔡——周蔡國原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后蔡國先遷新蔡,后遷州來(下蔡),遂得上蔡之名。戰國韓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懸瓠,在今汝南。隋改汝陽,另在今上蔡縣地置上蔡縣。

山左——山東省舊時別稱,山指太行山。

山右——山西省舊時別稱。

山東——秦漢時指華山或崤山以東地區。以後多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金改北宋京東東路、京東西路為山東東路、山東西路,山東始成為政區名稱。元屬中書省。明置山東省。

山西——原為與「山東」相對的地區名稱。明置山西省。

山後——宋指今山西、河北兩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即代北、大同等地。

山陽——①今江蘇淮安,晉山陽郡、山陽縣在此。②今河南焦作市東,漢置縣。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陰——今浙江紹興,因在會稽山之北得名。秦置縣。隋改會稽縣。唐在此分置會稽、山陰二縣。民國並為紹興。

山南——意為秦嶺之南。唐有山南道,旋又分為山南東道(治襄州,今襄樊市)與山南西道(治梁州,改稱興元府,今漢中)。轄境南至重慶至岳陽間的長江以北地區。

山前——宋金以太行山以東、燕山及軍都山以南地區為山前。

山陽瀆——公元587年隋文帝所開江淮間運河,北起山陽(今江蘇淮安),南至揚州市南入江。

川邊——1914年置川邊特別區,治康定,轄區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西藏昌都地區。1939年併入西康省。

廣東——今廣東省,秦在南海、桂林二郡境,漢屬交州,三國吳分屬廣州、交州,唐屬嶺南道,宋為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元分屬湖廣、江西二行中書省,明設廣東省。

廣寧——明廣寧衛在今遼寧北鎮,遼東鎮在此地。

廣西——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秦在桂林、南海、象郡境,唐宋見「廣東」條,元屬湖廣,明為廣西布政使司,清為廣西省。1958年建壯族自治區。

廣州——三國吳永安七年(264年)分交州置廣州,轄境兼有今廣西一部。以後轄境逐漸縮小。今廣州市即古廣州治所番禺。

廣武——古城在今河南榮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

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

廣陵——秦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併入江都。

廣固城一—今山東益都西北。南燕都城,為劉裕所毀。

義興——古縣名,原稱陽羨,隋改義興,宋避太宗諱改宜興。又東晉時曾設義興郡,治陽羨,轄今江蘇宜興、溧陽,隋廢。

義陽三關一—南北朝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有平靖(今信陽西南)、黃峴(今信陽南,宋以後名九里關)、武陽(今羅山縣南)三關。

衛國一一西周初封時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公元前660年遷楚丘(今滑縣),后再遷帝丘(今濮陽)。最後遷野王(今沁陽)。公元前209年並於秦。

衛輝路(府)——北周置衛州,治朝歌,唐移治汲縣。1260年,元升為衛輝路,轄今豫北新鄉等地。明改衛輝府。清兼轄今封丘、蘭考一帶。民國廢。

衛藏——西藏舊時別稱。西藏舊分阿里、藏(后藏)、衛(前藏)、康(喀木)四部。故稱。

飛狐口——在河北淶源縣北、蔚縣南。又淶源縣在隋唐遼、宋、金、元時名飛狐縣。

小沛——漢沛縣(今屬江蘇)別稱。

小金川——發源於邛崍山,向西流到丹巴附近人大金川。又為土司名,治今四川小金,清乾隆間改土歸流,為懋功屯務廳。

小雁塔——在西安城南大薦福寺內。唐景龍元年至三年(707—709年)建。原十五層,今存十三層,高43.3米。

馬邑——秦漢馬邑縣在今山西朔縣。唐置馬邑縣在今朔縣東北。清嘉慶時廢。又隋唐馬邑郡即朔州,治善陽,即今朔縣。

馬陵——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戰國時田忌、孫臏破魏龐娟於此。

馬嵬坡——在陝西興平西。

子午道——從杜陵(今西安東南)穿南山(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安康縣。西漢末開。南北朝時西移,自今西安向南至寧陝縣。

四畫

木刺夷——伊斯蘭教什葉派的一個派別,約創立於1090年,秘密傳教,對敵用暗殺手段。在裏海南岸建國。旭烈兀西進時滅木刺夷。

木骨都束國——今非洲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古國。鄭和曾至其地。

元和——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長洲縣置。先是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分吳縣置長洲。至此三縣同城而治。民國併入吳縣。

元城——古縣名,與大名同城而治。民國併入大名縣。

雲中——秦漢雲中郡治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東北),東漢末郡廢。北魏雲中郡治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唐雲中郡即雲州,治定襄(后改雲中,今山西大同)。漢郡在長城以北,唐郡在長城以南,漢郡的西南面。北魏郡與漢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雲州——見上條。

雲陽——秦漢雲陽縣在今陝西淳化西北。

雲間——舊時江蘇松江府的別稱。

雲南——雲南省舊以在雲嶺之南得名。今雲南祥雲縣東南雲南驛,西漢曾設雲南縣。蜀漢曾設雲南郡,以雲南縣為治所。雲南古有滇國等,唐為南詔,宋為大理。元置行中書省。明置雲南省。

雲夢澤——古澤藪,在南郡華容縣(今湖北潛江西南),範圍不大。

雲梯關——在今江蘇濱海西南,明中葉以前為黃河河口所在。

雲中都護府——唐雲中都護府治原北魏雲中城,轄今內蒙古陰山河套一帶,后改稱單于都護府。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武周山,主要部分完成於北魏和平元年至太和十八年間(460—494年)。現存五十三窟,造像五萬一千多尊。

王舍城——古印度摩揭陀國悉蘇那伽王朝(前六一前四世紀)都城,在今比哈爾邦巴特那南。法顯曾至其地,玄奘去時,已成遺址。

開平——元開平府,見上都條。

開州——唐改萬州為開州,即今四川開縣,明改為縣。金以澶州為開州,即今河南濮陽。民國改開州為濮陽縣。

開封——公元907年,五代後梁建國,以汴州為開封府。

井陘關——在今河北井陘北井陘山上,太行八陘之一。

天水——漢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東漢一度改為漢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魏恢復天水原名。西晉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天方——我國古指麥加,亦指阿拉伯。

天竺——我國古指印度。玄奘謂應以作印度為是。

天津——明永樂初置天津衛,以成祖「靖難」起兵時曾涉其地得名。清雍正時改州,不久改府。民國廢府存縣。1928年設天津特別市。1930年改天津市。現為直轄市。

天井關——在今山西晉城縣南太行山頂。

天津橋——隋唐東都南洛水上的浮橋,-宋尚修建加固,金漸歸廢壞。

夫椒——吳王夫差敗越於夫椒,或即太湖中的洞庭西山,一說夫與椒各為一山。

豐鎬——周文王建都於豐,在今陝西西安西南灃河以西,武王又建鎬(鎬京),在今長安縣韋曲公社西北,與豐同為國都。

韋曲——唐有韋曲鎮,在今陝西長安縣,因諸韋聚居得名。以東五里即今長安縣東少陵原東南端,有杜曲,為諸杜世居之地。合稱韋杜。

五嶽—一漢宣帝以今河南嵩山為中嶽,今山東泰山為東嶽,今安徽天柱山為南嶽,今陝西華山為西嶽,今河北曲陽西北的恆山為北嶽。后改以今湖南衡山為南嶽。明改以今山西渾源的恆山為北嶽。

五原——漢五原郡治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

五丈河——五代後周與北宋先後引汴水及金水河入五丈河,以通漕運。河自宋東京向東經今蘭考、定陶,至巨野西北注入梁山泊,下接濟水。

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南斜谷口西。

五尺道——秦時開通,從今四川宜賓至今雲南曲靖。

五羊城——廣州古稱五羊城,簡稱羊城。傳古有五位仙人騎五色羊,執六穗櫃到此。

五國城——遼金時有五國城,在今黑龍江依蘭。

太平——宋置州,元升路,明改府,治今安徽當塗。

太和——公元737年南詔王皮羅閣建太和城,在今雲南大理南太和村。元置太和縣,即今大理。民國改大理。

太原—一秦漢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在今太原市西南。隋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太原市)。以後宋、金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以來省會都在此地。

太和嶺——《元史·速不台傳》所說太和嶺,即今蘇聯高加索山。

太行八陘——即軹關陘(在今河南濟源西北)、太行陘(在今沁陽)、白陘(在今輝縣)、滏口陘(在今河北磁縣)、井陘(在今井陘北)、飛狐陘(在今淶源北)、蒲陰陘(在今易縣)、軍都陘(在今北京市昌平)。

歷陽——今安徽和縣。秦置縣,晉以歷陽為治所,置歷陽郡。隋唐歷陽郡即和州。

車裡——亦作徹里、撤里、車厘。元明土司,治今雲南景洪,轄境大體相當於今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清移治今景洪以東,后先分設普洱府,民國又設車裡等縣。

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秦置縣,以為巨鹿郡治所。項羽破秦兵於此。

巨野澤——即大野澤,在今山東巨野縣北。古為大湖,五代后南部涸為平地,北部為梁山泊之一部。

少陵——在今西安市南,漢宣帝許后陵所在地。

少梁——今陝西韓城南。本為梁國,春秋時秦滅梁,為少梁,戰國時曾屬魏,后又歸秦,改名夏陽。

日南——漢郡,在今越南中部,東漢末以後,為林邑國所有。

中山——①中山國,戰國都顧(今河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后遷靈壽(今平山東北)。公元前296年為趙所滅。②漢郡、國,治盧奴(今定縣)。後燕以為都城。隋廢。⑧宋以定州為中山府,治安喜(今定縣)。④今中山縣,宋以來為香山縣。1925年孫中山逝世后改今名,中山故里在縣南翠亨村。

中州——指今河南。

中興——元以江陵一帶為中興路,治江陵。

中牟——《論語·陽貨篇》「佛腫以中牟畔。」此中牟在今河南鶴壁市西,以在牟山之側得名。今河南中牟縣,西漢置。

中吳——舊時蘇州的別稱,亦作潤州(今鎮江)的別稱。

中京——①遼中京大定府在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②金後期以河南府(洛陽)為中京。

中都——①金貞元元年(1153年),遷都燕京,建為中都大興府。②明太祖曾以臨濠府(今鳳陽)為中都。

中東鐵路——亦作「東清鐵路」、「東省鐵路」。1903—1907年,帝俄築,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里,南至大連。日俄戰爭后,南段(長春至大連)為日本所佔,稱南滿鐵路。十月革命后,北段由中蘇合辦。抗戰勝利,全線合稱中國長春鐵路。

貝州——北周置,治武城(隋為清河,今河北南宮東南)。宋仁宗時改為恩州。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北魏太和十九年(496年)始建。

牛頭山——即牛首山,在南京市西南。

長勺——春秋魯邑,在今山東萊蕪東北。

長平——秦白起破趙軍處,在今山西高平西北。

長安——漢長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隋改建都城,移至漢長安城東南。參「西安」專條。

長坂——在今湖北當陽東北。《三國演義》作長坂坡。

長沙——秦長沙郡治臨湘,隋唐潭州或長沙郡治所,明長沙府治,均即今湖南長沙。清為湖南省會。

長城——見「長城的長度」專條。

長洲苑——春秋吳王闔閭遊獵場所,在今蘇州市西南,太湖北。唐以長洲為縣名,見「元和」條。

仁和——五代吳越分錢塘、鹽官(今海寧)置錢江縣,宋改仁和,兩縣均在杭州。民國合錢塘、仁和為杭縣。

仇池——魏晉南北朝時氐族楊氏世居之地,在今甘肅成縣西西漢水北岸,有仇池山,山頂有池,又有平地百頃,故可長期據山扼守。

月氏——「氏」舊讀「支」。古月氏族本在敦煌、祁連一帶游牧,漢文帝時為匈奴所迫西遷,至今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及其以西之地,稱大月氏。以後又因烏孫攻擊,再遷大夏(中亞阿姆河上游)。公元一世紀中,貴霜(大月氏五部之一)翕侯兼并各部,建立貴霜王朝。

丹陽——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⑧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南京),隋滅陳后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烏江——項羽自刎處,在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鎮。

烏林——孫、劉破曹操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北長江北岸烏林磯。

烏程——舊縣名,在今浙江湖州,宋與歸安縣同城而治。民國並為吳興縣。

烏蒙——原為土司,治今雲南昭通。清中葉改流。

烏孫——古游牧族,本在河西走廊,漢文帝時西遷至今伊犁河、伊塞克湖一帶。南北朝時遷至蔥嶺以北。

烏滸水——中亞阿姆河古名。

烏思藏——「思」一作「斯」。元明稱前後藏為烏思藏。

烏里雅蘇台——舊城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扎布汗省省會扎布哈朗特。清定邊左副將軍駐此,統轄喀爾喀四部與科布多、唐努烏梁海二區。故又為清政區名,當時通稱外蒙古。

鳳翔——唐鳳翔府(本為郡)治天興,即今鳳翔。金為路,明清仍為府。民國廢府。

文州一一北周至元為文州,治所先在今甘肅文縣西,元移今文縣。明為縣,陰平道經此。

方城——楚在春秋時所築長城,戰國時擴展,自今河南方城沿伏牛山脈,南至今鄧縣北。方城縣東北有方城山,楚方城在其東麓。又湖北竹山縣東南亦有方城山,春秋時庸國在山南筑城,也叫方城。有人認為春秋時楚大夫屈完說的「楚國方城以為城」的方城,指大別等山而言,當時還沒有築城。

巴——古有巴國,周以前在鄂西,后遷川東。公元前316年為秦所滅。

巴東——東漢末置巴東郡,治魚復(今四川奉節東)。南朝梁以魚復為治所,建信州。隋以信州為巴東郡。唐改夔州,以秭歸、巴東另置歸州。以後又曾以歸州為巴東郡,夔州為雲安郡。

巴郡——秦以巴國地置巴郡。東漢末劉璋改巴郡為巴西,治閬中(今屬四川)。另以江州(今重慶)為治所,置巴郡。南北朝後期為楚州,隋改渝州,又以渝州為巴郡。

巴陵——即今湖南嶽陽。晉置巴陵縣,南朝分長沙置巴陵郡。隋唐巴陵郡即岳州。治所都在岳陽。

鄧——古國,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或曾發展到今河南鄧縣。公元前678年為楚所滅。

鄧州——隋置鄧州,治穰縣(今鄧縣)。

雙島——遼寧金縣西南海中有二島南北對峙,名雙島。袁崇煥斬毛文龍處。

雙嶼港(山)一一在浙江寧波東南海中。明王直與倭寇據此。

雙城子——在綏芬河下游北岸,傅爾丹河西岸。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入俄。名尼古拉斯克,后改烏蘇里斯克。

孔廟、孔林——曲阜孔廟在縣城內,原為孔子闕里故宅,歷代修築,現佔地32,700平方米,有房屋460多間。孔林在北門外,為孔子及其後裔的基地。歷代修築,碑刻極多。孔林現有面積約3,000畝。

五畫

邗溝——吳王夫差所開江淮間運河,開鑿時間在公元前486年。南起今揚州市南,向北過高郵西,向東北進入射陽湖,然後向西北至淮安北入淮。漢末陳登開從高郵一直向北至淮安的河道,但不甚通暢。隋復加疏通。

玉門關——漢置,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在疏勒河南岸,六朝時移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玉壁城——西魏築玉壁以御東魏,在今山西稷山西南,四面皆臨深谷。

未央宮——漢長安未央宮,至唐末始全毀。前殿台基今存,在西安西北郊馬家寨村。

邛州——南朝梁置。唐時治所從依政(今四川邛崍東南)遷臨邛(今邛崍)。民國改邛崍縣。

甘州——今甘肅張掖。甘州之名始於西魏。

甘肅——元有甘肅行中書省,轄今甘肅省河西及青海、寧夏各一部。明九邊有甘肅鎮,轄嘉峪關以西,總兵駐甘州衛(張掖)。行政區劃則全屬陝西省。清置甘肅省,轄區包括今寧夏及青海北部。1928年,青海、寧夏建省。

甘露寺一在江蘇鎮江北固山上,三國吳始建。演義有劉備、孫權拔劍試石事,其實當時寺尚未建,那裡會有孫劉在此相會之事。

石頭城——在今南京清涼山,參「南京」專條。

石堡城——在今青海西寧市西南。唐曾置振武軍、神武軍、天威軍。唐與吐蕃爭此城,屢得屢失。

石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塔什干一帶。

左馮翊——漢與京兆尹、右扶風稱三輔,左馮翊與右扶風既系官名,又系政區名。即將京師附近地區交給三個地方官治理,治所都在長安城內。東漢始分出。魏改左馮翊為馮翊郡,治臨晉(今大荔)。

左國城——在今山西離石東北。十六國漢劉淵都此。

右北平——戰國燕置右北平郡,西晉改北平郡。秦時治無終(今天津市薊縣),漢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南)。

右扶風——魏改扶風郡,治槐里(今興平東南),余見「左馮翊」。

布達拉宮——在西藏拉薩西北角布達拉山上。七世紀松贊干布始建。清初,**五世大加擴建。高十三層,178米,東西綿亘四百米以上。

龍門——①黃河禹門口,在山西河津西北與陝西韓城東北間。②即伊闕,在洛陽市南,伊河東岸有龍門山,西岸有香山,對峙如門。從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起,四百餘年間,開鑿石窟,雕刻佛象。今存1,352窟,造象97,000餘尊。

龍城一一①匈奴單于祭天處,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西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②十六國前燕舊都,後燕、北燕都城,在今遼寧朝陽。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東漢至南朝為交州及交趾郡治所。

平盧——唐開元七年(719年)置鎮,治營州(今遼寧朝陽)。安史之亂期間,平盧反正。上元二年(761年),節度使侯希逸為史朝義部所迫,南遷淄青(青州),從此淄青有平盧之號。

平州——漢末遼東即有平州之名。北魏以舊平州為營州,另設平州。唐時治所在盧龍(今屬河北)。

平江府——宋徽宗征和三年(1113年)升蘇州為平江府。

平陽——隋以前的平陽,在今山西臨汾西南;從隋起,在今臨汾。

平城——在今山西大同東北,北魏時曾為都城。

平原——漢平原郡,治平原,在今縣西南。隋唐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陵縣。漢唐平原郡轄區也不完全相同。

平涼——十六國前秦置平涼郡,治所平涼在今縣西北。北魏遷治鶉陰(今華亭西),轄境亦有出入。隋唐曾以原州為平涼郡,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平涼僅為州內一縣。金置平涼府,治今縣。民國廢府。

平虜渠——曹操攻烏桓時所開運河,上起呼沲(即滹沱河),下入弧水(上游即沙河,下游入海處在今天津)。

平地松林——在今內蒙古克什騰旗一帶,南至河北圍場以北,為奚、契丹族活動的地方。

打箭爐——清雍正時置打箭爐廳,治打箭爐,即今四川康定。

打牲烏拉——原為明海西女真烏拉部烏拉城,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北烏拉街。努爾哈赤滅烏拉,改稱打牲烏拉。

東川——唐至德二年(757年)分劍南為東川、西川,各置節度使。東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轄區在四川盆地中部。

東平——漢有東平國,南朝為郡,治無鹽(今山東東平東)。隋唐曾以鄆州為東平郡,治須昌,在今東平西北。宋宣和時以鄆州為東平府,治須城,即今東平。明清為州。民國改縣。

東吳——指三國孫吳,亦為蘇州別稱。

東坡——在今湖北黃岡東。宋蘇軾謫居黃州,因地名取號,稱東坡居士。

東昌——元以博州為東昌路,治聊城(今屬山東)。明清為府。民國廢府。

東京——①東漢、北周、隋、唐都以洛陽為東京(隋唐亦稱東都)。②渤海有東京龍原府,在今吉林琿春八連城。⑧五代北宋以開封為東京。④遼五京道之一,治所在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市)。

東郡——秦置,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轄境包括魯西及豫東北。隋曾以兗州為東郡,此兗州由滑州改名,並非今山東之兗州。

東都——見「東京」條。

東莞——漢有東莞縣,治今山東沂水。東漢末設東莞郡,治所在今沂水東北。東晉僑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市)東南,南齊末廢。今廣東東莞縣置於唐代。

東海郡——秦漢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秦漢之際曾稱郯郡。東晉僑置於海虞縣(今江蘇常熟)北境,旋移京口(今鎮江)。隋唐以海州為東海郡,治朐山(今連雲港西南海州鎮)。

東陵——清太宗后昭西陵、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慈禧慈安定東陵,均在河北遵化馬蘭峪,稱東陵。另有西陵,在易縣西梁各庄,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

歸綏——呼和浩特市舊名(1954年以前)。

歸安——舊縣名,見「烏程」。

歸德——金改原宋應天府為歸德府,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移睢陽;明置商丘為治所。民國廢府。

北平——古代以北平為郡名、縣名者甚多,今從略。明初改元大都路為北平府,屬北平行中書省。永樂建都,改為北京順天府,北平省所領直屬中央,遂稱直隸。國民黨政府建都南京,改北京為北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復以北平為北京。

北邙——即邙山,在洛陽北,古為葬地。

北地——秦漢北地郡,秦時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西漢移馬嶺(今慶陽西北),東漢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京——①唐與五代後唐、後晉、後漢以太原府(今太原西南)為北京。②宋仁宗時以大名府(今大名東北)為北京。⑧金先一度以遼上京臨潢府為北京,后又改中京大定府為北京。④明初曾以開封為北京。永樂於今北京建北京,稱京師。

北庭——唐都護府名,又為方鎮名。702年,分安西都護府置北庭都護府,治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轄境遠達今鹹海(一說裏海)西突厥各部族。712年,設北庭節度使,轄伊、西、庭三州及北庭都護府境內軍、鎮等。后地入吐蕃。

北徐、南徐一一南朝有北徐州、南徐州。北徐州,東晉治彭城(今徐州);齊治燕縣(今安徽風陽東北),轄區在淮南。南徐州,劉宋治京口,轄區初在江北,后移江南。

北海——①蘇武牧羊處,今貝加爾湖。②漢北海郡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濰坊等地,漢唐都在北海郡境。⑧今北京市北海,元太液池的一部分,引玉泉山水入城為湖泊,明清均為御苑,清順治八年,在湖中瓊華島上建藏式白塔。1925年闢為公園。

北假——秦漢稱河套以北、陰山以南地為北假。

盧龍——①古塞在河北喜峰口附近。從今薊縣東北,經遵化,沿灤河河谷出塞后,東向可直趨大凌河流域。②盧龍縣,舊名肥如,隋改盧龍。唐盧龍又為方鎮名,幽州(范陽)節度使兼盧龍節度使。

史國——西域古國,在今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南。

舊港(巨港)——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岸,即巴林馮。

舊柔佛——新加坡舊稱,亦作息辣、石叻。

占城——即占婆。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二世紀中建國。中國史書初稱林邑,唐中葉后稱環王,九世紀後期稱占城。後為越南所並。

且末——西域古國且末,在今新疆且末縣。

田橫島——在山東即墨縣東北海中;一說即江蘇連雲港市東雲台山一帶,古為郁洲,不與大陸相聯。

由拳——古縣,秦置,在今浙江嘉興南。吳改嘉興。

申——①姜姓古國,在晉、陝間。周時一部東遷至謝(今河南南陽),為楚所滅。與犬戎聯合攻殺幽王者,系留在原地的申戎。②上海市稱申,以春申江(簡稱申江,即黃浦江)得名。

四川——1000年以前無此地區名。l001年,宋將西川路、峽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稱川峽四路,以後始有四川之名。

四大鎮——明清以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今廣東佛山)、漢口鎮為四大鎮,因四處工商業繁榮得稱。

出河店——阿骨打破遼處,在今黑龍江肇源西。

代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大同)。

仙人關——南宋吳蚧破金兵處,在今甘肅徽縣南。

白下——舊時南京的別稱,因沿江舊有白石陂,晉陶侃於此築白石壘,后入又築白下城,故名。

白門——舊時南京的別稱,因六朝建康南門宣陽門又名白門,故稱。

白馬——秦漢白馬縣在今河南滑縣舊滑縣城東,當時在黃河南岸,白馬渡口在今滑縣東北,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溝——①曹操遏淇水東入白溝以通糧運,此白溝在今河南浚縣西,經修治后水量增加,連同與它接連的清河,成為河北水運幹線,至隋為永濟渠取代。②宋遼界河,指巨馬河,從今白溝河店以北向東流,經霸縣、信安鎮北,東至今天津。明永樂末改道南流,再折向東,故道遂堙。

白馬寺——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於洛陽城西(今洛陽東郊)仿天竺式建。

白龍堆——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間的礫質荒漠,因流沙堆積,蜿曲如龍,故名。亦稱龍堆。

白帝城——東漢初公孫述所建,在今四川奉節縣東白帝山上。公孫述自以為是白帝,故以此為山及城的名字。

白山黑水——長白山與黑龍江,舊作東北地區的別稱。

白沙瓦——在今巴基斯坦西北部,距開伯爾山口僅16公里,為交通要衝,法顯、玄奘都曾來此。

瓜州——一敦煌一帶,古為允姓之戎所居,號瓜州。北置瓜州,治敦煌(今縣西),轄酒泉以西。唐分置瓜州、沙州。瓜州治晉昌(今安西東南);沙州位瓜州以西,治敦煌。

瓜步——江蘇**東南有瓜步山。山下有鎮,稱瓜步鎮。

令支—一指今河北灤縣、遷安一帶。齊桓公滅令支,即在此地。漢晉有令支縣,在今遷安西。

令居——漢魏有令居縣,在今甘肅永登西北。漢護羌校尉駐此。

外黃——秦置縣,在今河南民權西北。唐廢。

處州——隋置處州,唐曾改括州,后復原名。治所先在括蒼(今浙江麗水縣東南),元移今麗水。元為路,明為府,民國廢府。

句章——秦置縣,在今浙江餘姚東南。東晉後期移今寧波南。唐初曾為鄞州治所,公元625年撤銷。

句注山——亦作陘嶺、雁門山、西陘山,在今山西代縣北。

玄武門——唐長安宮城北門,即太極宮北門。建大明宮后,其北門亦名玄武門。

蘭亭——紹興西南蘭渚,有亭名蘭亭。今亭系1673年重建。

蘭陵——戰國楚置蘭陵縣,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西晉置蘭陵郡,治丞縣(今棗莊嶧城鎮南,在古蘭陵縣西)。東晉僑置於江南,郡治(縣)在今江蘇常州西北,后稱南蘭陵。隋與金均改示縣為蘭陵縣,治蘭陵鎮。元初廢入嶧州。

汀州——唐開元時置,治長汀(今屬福建)。明清為汀州府。民國廢府。

漢中——戰國楚置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魏晉南北朝隋唐以漢中地區為梁州,治所均在南鄭。784年後為興元府,宋府治南鄭移至今漢中市。元為路。明清為府。民國廢府。解放後於南鄭原地設漢中市,另置南鄭縣。

漢陽——①東漢永平十七年(74年)曾改天水郡為漢陽郡,魏恢復天水原名。北魏有兩個天水郡,都在今甘肅境內,北周廢。隋又曾以成州為漢陽郡。②五代後周置漢陽軍,即今武漢市漢陽。

漢皋——漢口的別稱。皋意為水邊之地。

寧州——晉在今雲南置寧州,治所在今曲靖,其地兼有黔桂各一小部。梁末廢。元也在雲南置寧州,所轄僅今華寧等數縣地。元又於今江西修水置寧州。1801年,清改為義寧。又今甘肅寧縣,西魏置寧州,以此為治所。民國廢。

寧江州——遼置,治混同(今吉林扶余東石城子)。金廢。

寧遠——明寧遠即今遼寧興城。清乾隆時在固勒札(今伊寧)築寧遠城。1888年改縣,民國改名伊寧。

寧波——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明州為寧波。

寧夏——元在西夏故地置寧夏行省,以西夏故都為中興府,改寧夏路。后將寧夏行省併入甘肅行省。明寧夏亦屬甘肅,又為九邊之一。清有寧夏道,轄寧夏府。民國廢府留道。1928年以甘肅寧夏道及西套蒙古之阿拉善、額濟納兩旗置寧夏省。解放后,於1954年廢寧夏省,縣市歸甘肅,兩旗歸內蒙。1958年改建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古塔——清寧古塔在今黑龍江寧安縣西海林河南岸舊街鎮,康熙初於今縣城處築新城。

寧武關——在今山西寧武。

永樂——宋永樂城在今陝西米脂西。

永州——隋置,治零陵(今屬湖南),又遼亦有永州,在潢河與土哈河(今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

永安——①今山西霍縣,舊名永安,隋改今名。②明中葉於今廣西蒙山置永安州。民國改蒙山縣。

永昌——東漢於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及哀牢山以西地置永昌郡,治不韋(今保山東北)。東晉時廢。

永順——明清土司有二永順,一在湖南,治今永順縣;一在廣西宜山縣境。

永嘉——溫州原即永嘉,今永嘉於1949年自溫州分出。

永樂宮——即純陽宮,原在山西芮城永樂鎮,今照原樣遷至縣北龍泉村五龍廟附近。傳為呂洞賓故居。元明清迭經修建。有精美壁畫。

永興軍——宋置,治京兆府(今西安),轄今陝甘各一部,豫西一小部,金為京兆府路。

永安宮——在今四川奉節。劉備駐白帝城,建此宮。

永寧寺碑——明建永寧寺於奴兒干都司城西南、黑龍江恆滾河口對岸山上,兩次立碑。原碑今在俄羅斯伯力博物館。

弘農——漢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為弘農郡治所,郡境包括黃河以南、宜陽以西一帶。

尼布楚——在黑龍江北源石勒喀河與尼布楚河(即涅爾查河)合流處。本蒙古人牧地。十七世紀四十年代為俄國所佔,俄名涅爾金斯克。

司州——三國魏、西晉、北朝以京師周圍地區為司州,東晉南遷不設,南朝在淮南地區設司州,劉宋初置治懸瓠(今河南汝南),再置治平陽(今信陽)。

奴兒干——明置都司,治今俄羅斯境內黑龍江下游東岸特林地方。轄境包括黑龍江、精奇里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與庫頁島。

皮島——即椴島,在朝鮮西朝鮮灣內。明毛文龍駐兵處。

台州——唐始有此名,以天台山得名,治臨海。明清有台州府,民國廢。

台城——在今南京雞鳴山南乾河沿北。三國吳后苑城,東晉改建,東晉南朝台省宮殿所在地。

台灣——明末稱荷蘭侵略者所築城堡熱蘭遮城為台灣城,在今台南市安平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1885年)置台灣省。

』遼左——指遼東。

遼東——戰國燕置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十六國後燕末為高句麗所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取遼東城,置遼州,后廢。明九邊亦有遼東,總兵官駐廣寧(今北鎮),冬季駐遼陽。明末地入后金(清)。

遼西——戰國燕置遼西郡,秦漢治陽樂(今遼寧義縣西)。前燕移令支(今河北遷安南),北燕移肥如(今盧龍北)。北齊撤銷。

遼州——①遼陽曾名遼州,見「遼東」條。②山西左權縣舊名遼縣,隋始設遼州,治樂平(今昔陽西南),唐移治今址。民國改遼縣。1942年改左權縣。⑧遼亦有遼州,治遼濱(今遼寧新民東北)。

遼陽——契丹以前見「遼東」條。938年,契丹置遼陽府。遼、金東京在此。元設遼陽路、遼陽行省,亦以此為治所。推薦:在線看電影、電視劇、動漫就上,高清、高速、免費、無廣告(雲軒信譽保證)www.xsmao.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皇上來嘛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皇上來嘛
上一章下一章

古今地名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