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西涼整頓(中)

第370章 西涼整頓(中)

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整頓了西涼的吏治,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事整頓帶來的極大的負面影響,在整頓的同時也保持了涼州大局的穩定,這是張既參照古今得失做法,加之自己深思熟慮之後的一部「傑作」,他不知道這整頓的後果會是什麼結局但他堅信他的整頓前途是光明的.............

張既整頓的第二項就是經濟方面的整頓具體的講就是減輕壓在涼州人民頭上的賦稅,賦稅的徵收根據當年的收成而定,比如農業方面風調雨順、顆粒歸倉的情況下,稅收不減免;自然災害頻繁、多發農業收成不穩定欠收的情況下稅收予以減免;在特殊的災害面前和遇到極端的自然災害以及戰亂等因素的情況下,顆粒無收,這樣可以免除賦稅;除此之外還做出了一些針對農業生產的措施:比如鼓勵耕種,就是說耕種得力的農戶可以得到政府相應的獎勵,耕種成果越大得到的獎勵也越多;鼓勵織布,就是女的織布同樣可以獲得政府的獎勵,織布的成果越多得到的獎勵也相應更多;鼓勵畜牧業發展,飼養牲畜越多得到政府的鼓勵也就越多;

在經濟上對工商業、手工業、經貿等領域徵收賦稅,但要有限度不能課以重稅,允許小商小販等行業的存在,給予他們發展的空間,但要上交賦稅,允許自由買賣和商業往來,鼓勵商品交易和貿易往來,但要繳納相應的賦稅。經濟的第三個方面就是對於一些壟斷行業實行限制,嚴禁私鹽買賣和糧食的囤積居奇;在耕地方面實行有差別的徵稅,對於土地多者相應的稅收也就越多,耕地少者稅收也少。

這兩大舉措若干項條令,詔示剛一公佈整個西涼城都咋開了鍋,人們開始議論開來,但大多數人都懷疑這些舉措的可行性,對於整頓這件事持觀望態度。對於這種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舉措眾人都嗟嘆不已,顯然對這次整頓的信心不足,因為自打這涼州建立以來還沒有過如此大的舉措,整頓如同一股旋風刮來。眾人的思想還沒有轉過來..........

張既見百姓對於整頓的呼聲不高,他也想到了相應的對策,他效仿商鞅的「徒木立信」在城門外樹立個一個四百餘斤的大石頭,並貼出告示稱能將此石頭從城門外搬走數百步者賞千金,並給與安排相應的職位直接錄用到軍中封百夫長!!

此告示已貼出,往來的人群都不覺前去觀看,大家對於如此的好事還是議論紛紛卻不見有人行動,告示貼出了一個時辰卻未見有人前來摘榜,張既在城門上看的清楚,但他還是堅持的等待着。他就不信堂堂的涼州就沒有人能挪動個石頭?

張既效仿商鞅「徒木立信」在涼州的東城門外立了一塊四百餘斤的重石,一來樹立一下自己整頓的誠信而來挖掘一下涼州的人才,看看這偌大的涼州城到底有沒有人能般的起塊石頭。

可是一連過去了兩個時辰卻未見有人前來揭榜搬石,張既不禁在心中琢磨起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是自己的賞賜不夠還是人們不相信這個告示再或者就是這涼州城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人才?

佈告張貼好后,眾人仍然在駐足觀望着並不是大家不想去搬只是大家認為這確實是需要能力的。四百餘斤可不是個簡單的分量啊而且還要走出百步這就更加的有難度了,所以一般人不敢接着活,弄不好要被笑話的,畢竟是眾目睽睽之下以後在涼州城還怎麼混呢?

張既和眾人繼續的等待着,這時卻見一人身披兩擔柴禾,身高丈八雖然不是很膀但渾身上下倒也結實,這人三十歲左右的年級。濃眉大眼,四方海口,鼻樑高挺,卻見他來到榜前,看完后不由分說直接就把告示揭去,然後扔下柴禾走到石塊前。雙手試着將石塊慢慢拎起,雖然動作謹慎但卻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搬起石塊開始邁出第一步、緊接着邁出第二步、第三步邁出了有50餘步仍然不失氣力,沒有絲毫的畏難情緒,邁出80餘步后額頭上開始冒出汗來。但並沒有放棄,接着邁向前方,百餘步的距離雖近然手握如此重物就不是一般人可想像得了,但所幸的是壯漢穩穩噹噹的邁出百餘步后將石塊穩穩的放在了地上,這時的他長出了一口氣,拭去額頭上的汗便來到官軍面前索要賞錢開來。

張既將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果然是個人才,張既走到壯漢面前謂壯漢道:「汝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誰?今年多大?」

壯士看了看張既道:「我乃涼州武威人士,姓馮名然,年方28,!」

張既聞后道:「壯士果然好氣力,就依公示的那般賞千金封百夫長到軍中任職!」

馮然煞是驚訝道:「這是真的啊?」

「是!現在就去領獎,明日赴任沒問題吧?」張既道。

馮然驚道:「多謝大人!」

馮然揮了揮力氣就獲得了如此殊榮,眾人開始對張既相信開來.............

有句話講「得民心者的天下」,整頓更是如此,它是民心所向民心所指的行為,得到了民心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張既城門徒石立信的做法讓他一下子得到了涼州城的民心.

張既見時機成熟遂開始按部就班的將整頓提上日程,首先是人事方面的,張既找到賈詡、楊秋以及張遼等人開始研究起考試的命題開來,除此之外還請來先生予以指導,請涼州城的大儒們紛紛獻策,考試的命題既有理論上也就是做學問還涉及到實務方面,就是通過自己的所學解決現實中遇到的問題,試卷分兩部分,綜合評分.

考試的職位相當的誘人啊!乃是西涼的縣令之職,考上了就一步登天了,直接吃皇糧!這就叫「學而優則仕」考試張榜第一天就引起了轟動,整個涼州城沸騰了,一下子騰出了這麼多的官老爺位置,真是不可思議啊!涼州城地震。

一下子空出了40個職位這在涼州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涼州的百姓包括:當兵的、開店鋪、手工業者、藝人、學者、秀才、農民紛紛聚攏了過來,這如同天降一般的餡餅,誰不這公開的12個職位面向整個西涼招考就是說你可以不僅僅局限於涼州,涼州以外的地區也可以參與。頓時這考試如一股旋風刮滿整個西涼。

要說這七品的縣令也不是什麼特別的官職,七品乃是漢末最低的官職了,但就是這區區的七品縣令又是多少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啊!又有多少人為了這點功名由青絲變成了白髮...

對於沒有任何背景出身布衣的人來說,縣令縣太爺就是一個最為榮耀的位置了,畢竟在古代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着,人們嚮往著入仕的生活,所以這突如其來的40個職位簡直就是40個希望降臨在了涼州。

這一下子公開的職位可愁壞了在位的縣太爺嘍,他們開始坐立不安起來,想自己坐在這官老爺的位置上是何等的威風一下子就要給別人騰出來,心有太多的不舍。更多的是憂慮,自己將何去何從呢?難道真的要告老還鄉了么?還是要貶為庶民?再壞的打算不會是要清剿自己吧?這可愁壞了這些在職多年的官老爺了。

官老爺們正在發愁不料卻接到了涼州的文牒,文牒上稱要他們在府上敬候佳音,一日沒有安排新人上任他們就是在位的縣令行使縣令之職,等縣令的考試完畢再安排他們的去向。要大家不要擔心,大家不會因此而被罷免的,這牒文如同一副定心丸讓這些官老爺們惶惶不安的心開始穩定開來。

倒是整頓的推行者張既每日忙的不亦樂乎,不但要處理涼州各個方面的政務,還要籌備整頓事項,這些不算最為讓他頭疼的是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最為整頓的執行者。張既的第一項措施剛一公佈,來找他說情的人就一下子多了開來,比如楊秋為這些縣令開脫講情要他網開一面給予安排日後的爵位,不要讓他們一下子沒了出路,馬騰、楊秋作為西涼的故吏,門生、下屬、親戚多有在任者。這些縣令一找到他們他們也不好推卻就紛紛跑到張既這裏講情.............

張既使出渾身的解數為自己謀划的整頓鋪路,為前面掃清一切障礙,雖然這樣做得罪了一些人,不過作為西涼最高的執政者,作為西涼的一把手。大家對他也只有建議權而沒有命令權,張既在西涼那就是一手遮天說一不二,楊秋出面講情,張既不給他面子,他也沒有辦法,畢竟現在的西涼的張既才是主子。

這40個縣令招考考試很快被提上了日程,首先是筆試,招錄的人數為120人,但報名考試的人數已經突破了4000餘人,如此龐大的考生隊伍着實讓張既和眾考官們嚇了一跳,張既始料未及,這可愁壞了考試準備的下屬們,要為這麼的人佈置考場,真是件頭疼的事,楊秋里裏外外的忙碌個不停幾乎連個安穩覺都不能誰,馬不停蹄的張羅著,這是對他的一次考驗,他要百折不扣的完成張既交給他的每一項任務,並且懷着百分百的熱情,他要好好的表現,因為自己的前途已經很明朗了,張既現在雖然貴為西涼牧,但以他的年齡和資歷以及能力看在西涼也只是權宜之計,未來這個人一定會入駐洛陽的,也就是將來要進朝廷的,,到時候西涼的事務總得有人打理吧,而他楊秋作為張既的副手,將來毋庸置疑就是代理這西涼太守之職也不無可能,既然是有奔頭自然做事也就有了動力,再苦再累楊秋都把這當做是對自己的歷練,毫無怨言..............

楊秋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張羅終於將考場佈置妥當了,一共分設20個考場每個考場200餘人,三天後這4000餘人的考試大軍將齊集涼州參加考試,區區40個職位卻引來了如此規模的考試隊伍,大家都不覺得有些驚訝,這裏面有好多人都是在職的,其中不乏軍中之人,好多軍中的校尉包括俾將、牙將甚至偏將等都報了名,這還不算有的什麼千夫長、百夫長、什長、伍長甚至有個別士兵都報了名;在政界一些縣令手下的縣丞、縣尉甚至衙役都參與進來了,還有一些鄉級別的官吏也報了名;在民間就更多了涉及到各個層次各個階級。

從考試的年齡上來看最大的長者有7旬了。最小的還不到20歲,年齡落差極大,但多集中在20—50這個年齡段居多。

到了考試這天卻見考場那邊擠滿了黑壓壓的人群,大家都爭先恐後的擠著進場。落座之後開始答題,這考試的設定是這樣的,筆試的成績佔到總成績的百分之七十,筆試錄取的人數為120人,這120人按照分數的高低排出名次進入面試,所以這4000餘人里只有120人能脫穎而出進入面試,競爭激烈可想而知了.............

大家紛紛響應張既發起人事整頓號召參與了這項考試,但真正有真才實學的人占不到30%,更多的人都是慕名而來,抱着熱鬧重在參與的態度來的,自然成功的幾率也十分的渺茫了。

見到這試卷之後好多人都不覺抓耳饒腮。急的大汗淋漓,這考試可是至關個人榮辱的考試,只要有點真才實學的人還是很認真的對待的,所以考場上的氣氛也是兩種極端,一種是埋頭拚命答題另一種是無憂無慮悠然自得的閱卷。

考試就在這種情況下進行了2個時辰。然後開始交卷,交完卷同樣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是談笑風生若無其事另一種是唉聲嘆氣自怨自艾,考試讓大家更加明白了仕途的門檻也不是那麼好邁的............

筆試考試進行完之後,後續的工作就是閱卷了,4000餘份的卷宗要在短時間內閱完並提上日程這可是個不簡單的事情,好在人多,張既安排了眾多的人手進行閱卷。因為很多題目都有着答案所以閱卷還是很快的。

在後面的實務題上多少有些隨意性,但也有章所巡,所以閱卷工作進展的很順利,這份試卷是張既、賈詡、楊秋、張遼等一些人參與在與當地的學究一道命的提,所以這考試的題目可以說是作為一個為政者最基本的素質,這些試卷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基本功以及實踐能力具有十分的可行性。

筆試閱卷工作在短短的一個星期內就結束了。成績按照高低也排列了出來,四千多名考生,總共有120人晉級,就是說成績排在前面的120人可以進入面試,進入面試的72人中多為從政者、軍人、秀才等。完成了筆試工作很快就步入面試階段了,主考官是張既、賈詡、張遼、楊秋其餘郡守擔任分考官,總共120個人通過談話問答等形式當面給出成績,四個人一個一個的談,用了4日的時間才將這些人考核完畢。

面試結束了,錄取的名次取40人,就是說將有80人將被淘汰,分數從高到低順勢排列,取前40名,這些人就是未來的七品知縣了,即將赴任走上仕途,可以說是平步青雲了。

從錄取的這40個人看,其中有30人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下,其中有25人的年齡在30歲以下,可以說是年齡結構趨於年輕化,這40個人都是一些博學之士即使他們有些不同的經歷,有的是落魄的書生有的是私塾的先生;有的是行伍之人;有的是個手工工匠;有的曾經是仕途中人做着政務方面的工作;還有的是讀過書的農民............

這次考試為西涼選撥出了優秀的人才,「有人治方能大治」人事制度整頓的第一步順利完成,張既這一仗乾的乾淨利索。人事整頓的第一步很快就結束了,雖然時間倉促但選撥的人才卻是十分的得力,可以說是西涼的精英所在,四千餘人報名最終錄取了40人,這40人就是涼州未來的縣令了.在分配問題上,同樣的遵循擇優分配原則就是說分數高的去大縣,以此類推,很快這120人的去向問題都已得到解決,赴任也只能等前任縣令離去了.........

張既正要準備實施人事整頓的第二步那就是對原來的那40個縣的縣令進行重新考核,然後決定其去留,好給新任縣令騰位置,這時張既忽然想起一個人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前番城門外移石之人—馮然,他吩咐衛士們道:「給我把軍中的千夫長馮然找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重生關雲長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重生關雲長
上一章下一章

第370章 西涼整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