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科舉(摘自《如果這是宋史》)

附1科舉(摘自《如果這是宋史》)

「科舉」考中了你就有官做,而皇帝每三年都在京城等着你,你所要做的就是十幾或幾十年如一日,把考試內容複習複習再複習(反正就那麼幾本東西)於是官服和銀子,還有美女就都會從天而降,準確地砸中你…但問題是:真是這樣嗎?答案是「是」但也「不是」一切都得看你出生在什麼時候。如很不巧你生在隋朝以前,準確說是隋煬帝楊廣前,那你就慘了。那樣如你想當個官、為國效力的話,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即你定要事先跟閻王爺拉好關係,讓你投生到某些極少數的貴族豪門家的貴婦肚子裏。唯此一途,再無它路!在隋之前,所有朝代均一片絕望,直到魏晉時期才稍微開明了些,那時有個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所謂九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品。中正是國家派出來評定你到底是哪一品的人。但要命的是他用什麼來衡量你呢?用「狀」即對你這人的道德、才能、家世等的總評價。舉個例子吧:西晉時,中正王濟「狀」孫楚時就是這樣說的「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就這八個字,此人一生就此平步青雲,可榮幸地為國操心費力了…所以在那個時代里,每個人都夢寐以求想被別人「狀」一下啊…到隋煬帝楊廣時,籠罩在全體平民百姓頭頂上的那塊終身世代只能做被壓迫者的烏雲終於裂開一絲絲縫隙。這個敢於也樂於為天下任何事之先的皇帝下令:出人頭地要公平,誰有能耐誰出來,大家可公平地來場考試…但這很可能只是他眾多心血來潮式的**潮運動中一小插曲,沒怎麼認真實施,何況他的國家又倒的那麼快…但這都被天可汗李世民記住了!唐朝才真正開始了科舉。可非常遺憾,不管偉大的唐朝人喊出了多麼響亮的口號如廣開才路、豪庶平等…可真正實施起來卻完全走樣。有統計:唐代狀元共251人,能查出名的139人。其中能查出家世的有74人。這74人里,出身官僚家庭的69人,佔92%,且其中家世較顯赫者就有59人,佔79.73%。出身相對「寒素」者僅5人,佔8%。而那些家世顯赫的人都是什麼家世呢?其中皇室4人、孔門之後5人。當朝宰相的子、弟、侄、孫、重孫等20人、一般官僚家庭出身的狀元10人等等…明白了吧?這就是唐朝的科考,其實就是上層社會的內部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平民一族從傳統豪族手裏分權,跟廣大勞苦百姓根本不貼邊…這讓根紅苗正的真正平民趙匡胤非常憤怒!在中國,似所有人都非常厭惡戰爭和****,尤其是對毀滅唐朝的五代之亂。認為就是那時,華夏輝煌燦爛的文明從世界巔峰開始了下滑。但有一點,如從科考制度演變上來看,這反而是好事…站在歷史進步角度上說,五代之亂及之前的兩晉破滅,讓中國社會結構徹底變化。把之前一直牢牢壓在民眾頭頂,生下來就有權吃喝玩樂、禍國殃民的豪族門閥被一一推翻打倒。取代他們的是唯力是視的原藩鎮強人。從此人們再不重視出身,只有憑着自己拼手抵腳,從低到高,一路攀升,踢開所有競爭者,昂首站在廣闊天地間的真豪傑才能讓人真心尊敬!如劉知遠、郭威、柴榮還有趙匡胤。而他們更清醒看清了眼前世界,把為國選材的目標定向了廣大平民百姓…有宋一代,從趙匡胤開始,不許任何皇家宗室、官宦之後入考,且廢除了公薦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了官官相護、科考舞弊的可能。據記載:只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最寵愛的兒子趙楷參加過一次科舉考試,這是極其特殊的例子。他在糊名閱卷的情況下被定為狀元,但拆封后還是被換了下來。除此以外,沒一例當朝宰相的直系親屬入考,直系親屬任四品及以上官職的考生都非常少…但作為一應屆考生,具體要怎樣考呢?非常簡單,遠沒後來明清科考那麼複雜繁瑣。最初只有兩級考試。第一級,你要在各州舉行的取解試里過關,然後就可進京到禮部報到,在禮部進行省試,這就是第二關。一般來說,省試考中,你就萬事大吉了。可趙匡胤在973年覺察出了問題,他決定親自當考官,來自己選取真正看得上的人。這就是殿試…從此以後歷朝歷代,殿試都成為科舉制度最高等級,也就是最後一關。只要殿試也成功,就可直接去當官。且從此你身價倍增,成了天子門生,所以再也不必(更不許)去認主考當老師,然後再去拉同年當同夥,一輩子互相勾聯,去拆皇帝的台…趙匡胤的科舉新政還有:擴招、廢除公薦、糊名、謄錄、落選者複試、官宦子弟得中者需復考、恩科…這樣的考試每三年一次,而考的內容也絕不只是人們常規意識里那幾本千年老書。從唐朝開始,就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種考試分類…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就成了唐宋兩代科考的主要科目。而其中進士科是重中之重,唐宋的大部分宰相都是進士科的優勝者…為什麼呢?因「明經」實在是個既可笑又討厭的東西,說白了就是填空題。把古文經書兩邊蓋好,中間空出,能填出來你就過關,再稍高點的就是「墨義」是對經文字句進行標準解釋,其實只要你記准了經文註釋就成。一切純屬死計硬背…而「進士」不僅要考你詩詞歌賦,還要你寫時文論政,那可都是真才實學,還得臨場發揮。所以才值錢!但就是這樣,隨着時間推移,仍變得不切實用了。等到北宋那位無視一切牛鬼蛇神及祖宗家法,甚至天地神明都不在話下的強人出世時,進士科就變成小兒科了…因問題很明顯,且無比尖銳誰規定的:會作幾句詩就能管理好國家?正如趙匡胤當年所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但那都是后話,這時所有人都努力吧,讀書才是硬道理!你可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陳橋到崖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從陳橋到崖山
上一章下一章

附1科舉(摘自《如果這是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