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道之死篇

似道之死篇

21日,賈似道被貶為高州團練副使,流放廣南東路的循州。籍沒家財,克日出發!

這處罰從表面上看仍太輕了?可押送賈似道上路的人卻很有內幕:會稽縣尉鄭虎臣!

鄭縣尉的父親曾被賈似道發配充軍,早就有心報復!這次心想事成,朝廷居然點名把這件事交給他做,真是太高興了!

鄭虎臣欣欣然趕到建寧府的開元寺,開始執行押運任務!先把賈似道的侍妾驅逐一空,再把賈似道坐的轎子去了上蓋,南方夏天的毒太陽頓時直射賈似道的腦袋!就這樣一路曬著向循州進發。一路上,轎夫雜役們「唱杭州歌謔之,每名斥似道,窘辱倍至」賈似道卻不為所動,堅持近2個月都不死c書cロ巴,a↓nshub♂a.…

當初張世傑出兵,王龠曾上奏「陳、留二相,宜出一人督師吳門。若他們二人都不願去,那麼老臣雖無能為,卻願效死封疆」這奏章被陳宜中給壓下不報。現在張世傑兵敗焦山,請求朝廷增兵再戰。王龠與陳宜中又發生矛盾。王龠再次上奏「現在陳、留二相併兼都督。軍事方面,臣不得預知。大敵在境,朝廷內鬥。張世傑也因諸將離心而敗!臣還做什麼平章?不如辭職」但謝太皇太后不許。

而京學生劉九皋等人伏闕上書,彈劾陳宜中擅權誤國,不下賈似道。22日,被激怒的陳宜中不告而別。謝太皇太后四次遣使召還,陳宜中皆不理。無奈的太皇太后23日下詔:將劉九皋關進臨安府大獄、罷免王龠的平章軍國重事。再去請陳宜中還朝…

24日,加封夏貴為樞密副使、兩淮宣撫大使兼廬州知州,命其與淮東制置副使兼揚州知州朱煥互調。又召李庭芝還朝。夏貴不奉詔,朱煥仍回揚州。李庭芝亦不行。同日,任命文天祥為兵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高斯得被罷。26日,任命陳文龍為同簽書樞密院事。27日,朝廷追罪史嵩之。削其謚。

本月,成都府路安撫使昝萬壽降元后,兩川郡縣紛紛降元,獨釣魚城守將張珏固守夔州路重慶府,堅決不降。忽必烈下令將其重重圍困…

本月,伯顏到達上都。向元世祖忽必烈面陳形勢,請求進兵,忽必烈封伯顏為右丞相。伯顏說「阿術功多,臣宜居后」於是阿術被任命為左丞相…

焦山水戰過後,戰爭態勢明朗。南宋再沒成建制的機動力量阻止元軍。忽必烈下詔「宋君臣相率來附,則趙氏族屬可保無虞,宗廟悉許如故」元軍再次分工:伯顏率主力直撲臨安、阿術仍攻淮南、阿裏海牙取湖南、宋都木達、武秀、張榮實、李恆、呂師夔等取江西。重點永遠在南宋的首都臨安!

伯顏的元軍主力風捲殘雲般掠過江南大地,一路上攻無不克、招無不降。見證了傳說中天堂一樣美麗富饒的桃花石世界、更陶醉於砍瓜切菜一樣輕鬆愉快的進攻中…忽必烈要他慎殺。還殺什麼嘛?這回可真是我來、我見、我征服了…直到臨近兩浙西路的常州城!

8月1日,毛獻忠奉詔率兩浙東路衢州的勤王軍隊趕到。4日,右正言徐直方不告而別。李芾被加封荊湖南路南鎮撫大使兼潭州知州。7日,吳繼明收復荊湖北路岳州平江縣,被加封荊湖北路招討使。19日,加封張世傑為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總都督府諸兵。12日,劉師勇收復兩浙西路鎮江府呂城鎮。20日,加封和州防禦使。

26日,文天祥到達臨安。上疏建議「本朝因五季之亂而削藩鎮。卻矯枉過正。故敵至一州則一州破、至一縣則一縣破,中原陸沉,痛悔何及!現在我請求將宋國全境分為四鎮:以廣西益湖南而建帥府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帥府於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帥府於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帥府於揚州。之後責令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地大力眾,方可抗敵。敵軍備多力分。將疲於奔命。而吾之豪傑者,又伺間出於其中,如此則敵不難卻」可惜當朝的狀元宰相留夢炎(陳宜中還沒回來呢)以為迂闊。把文天祥趕出朝廷。去任兩浙西路平江府知府。

本月,廉希憲安輯荊南之民,並大興學校,選教官、置經籍。消息傳到巴蜀之地,夔州路思州田氏、播州楊氏及西南溪峒,皆越境請降。忽必烈聞之感嘆「當年用兵也不可得之地,今希憲能令數千百裏外越境納士,其治化可見也」

9月2日,朝廷封已在兩浙東路溫州家中的陳宜中為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兼侍讀,你快回來吧!可陳宜中依舊不理不睬。12日,陳宜中乞任海防,謝太皇太后不準。19日,文天祥被加封為都督府參贊官,總三路兵。

再說鄭虎臣押解賈似道這一路上。行至福建路南劍州的黯淡灘時,鄭虎臣說「此處水甚清,何不自投其中以死」賈似道搖頭「太皇太后許我不死」這就難辦了,違抗聖旨殺朝廷命官,這是死罪。可鄭虎臣不管了,他下定決心定要讓賈似道死,不惜任何代價!

走到福建路漳州木棉庵時,賈似道得了痢疾,一日大泄數十次,搞得奄奄一息,可仍不死!鄭虎臣火了,他闖進茅房,抓住在虎子(坐便器)上的賈似道一頓拳打腳踢!好一番運動后,發現賈似道還是沒死…奇怪加鬱悶,鄭虎臣舉起虎子,狠狠往賈似道的頭上砸去!這一次,他的願望終於達到了!

19日,賈似道死了。他是死在國家大義?還是死在私仇報復上呢?這個有目共睹!順便說下:不久后鄭虎臣也死了,被真正的幕後黑手陳宜中趕到福州來殺人滅口!

當國家存亡之際,殺奸佞都如此暗箱操作,比北宋末年殺六賊的鬧劇都低劣!

很多人把南宋的滅亡歸結於賈似道,更多的人舉手贊同:賈似道專權誤國、賈似道對武將大開殺戒、賈似道置襄陽於不顧…到底怎樣?用敵人的話來驗證吧!

宋恭帝降元后、益王趙昰在福州建立南宋第一個流亡政府的同月,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召見原南宋一些降元的重要將領,問一個他不解、歷史也不解的大問題「你們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投降了」

諸將氣憤填膺,集體怒罵「賈似道專國。禮優文士而輕慢我輩,臣等久積不平,故而望風降附」

忽必烈何等樣人,英明神勇絕不在中原歷代開國明君之下,豈能被幾下常規級馬屁放倒?他哈哈一笑「賈似道確實是看不起汝輩,就算這樣,也只是他一人之過。宋國主可曾虧欠過汝輩?何以如此輕易辜負宋恩?依我之見,賈似道看不起汝輩,實在應該」一語道破根底!賈似道縱有千百不好,既不能掩蓋抹殺他早年功績。更不能為其他漢奸賣國賊們買單!各說各的事,賈似道一人怎會導致整個漢民族的淪喪?

忽必烈派去再次出使日本的杜世忠、何文著於4月到達太宰府。之後又去往幕府所在地鎌倉。9月7日,北條時宗將30餘人在鎌倉郊外的龍之口全部斬首,梟首城外!只放4名高麗船員回國報信…忽必烈大怒!但為了滅南宋,元世祖忍了!

忽必烈的第二次征日在南宋亡國之後,嚴格來說已超出了本書的時間範圍。但元軍征日是元軍戰史上難得的慘敗,筆者還是想將其大致寫一下:

1279年2月6日崖山海戰,南宋滅亡。一統天下的忽必烈再次派出周福、欒忠為使赴日招降。7月29日,北條時宗又在九州島的博多將這2名元使斬殺(看這些可憐掉腦袋的使臣名字就知他們不是漢人就是高麗人。根本不是蒙古人!事實上忽必烈2次派大軍進攻日本,主力部隊都是南宋降人和高麗人。真正安插其中的蒙古兵寥寥無幾)兩次斬殺元使,將元世祖的怒火徹底點燃,於是另一場大戰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1281年2月20日。元軍兵分兩路出發:東路聯軍4萬由忻都、洪茶丘率領(高麗軍由金方慶為統帥)5月初以兵船900艘從高麗國合浦出兵。江南軍(南宋降軍)10萬由降將范文虎率領,帶齊農具、稻種等屯田用具,以兵船3500艘由南宋兩浙東路慶元府出發。以元軍宿將阿剌罕為兩路總指揮,隨江南軍出發。共同進攻九州島上的博多太宰府!日本歷史所稱的『弘安之役』在『文永之役』6年多之後再次打響!

5月21日。東路軍很快佔領對馬島、壹岐島。按戰前部署,應在此等候江南軍前來會師。但忻都決定單獨發起攻擊!6月5日,東路軍到達博多灣。轉一圈后發現沿岸石牆延宕,無法登陸的元軍轉攻博多灣中的志賀、能古2島。但這2島遠沒有對馬、壹岐大,不利於大部隊作戰,元軍的集團戰術全然派不上用場。戰鬥以日本武士習慣的個人對決方式進行。元軍數遭敗績,洪茶丘險些被俘。雙方相持一周,元軍毫無進展。此時從高麗出發算起,元軍已在海上顛簸生活近2個月,已有疫病流行。忻都見形勢不妙,只得撤回壹岐島,等待江南軍的到來,再圖進取。為應對日本武士慣用的夜襲,忻都命將戰船以舳艫十里用鐵鎖連結戰船,環形相衛。一個多月後,他將再次為這一決定買單!

再說江南軍,本應也在5月出發,6月中旬到達平戶島與東路軍會師。但阿剌罕意外生病,6月26日,忽必烈命阿塔海替代阿剌罕為兩軍總指揮。但范文虎覺得不能再耽擱了,6月18日便命令全軍出發!7月下旬與東路軍在平戶島上會師。此時忻都早已等的心急如焚。某一天,忻都曾問金方慶「江南軍久等不至,我們又已船壞糧盡,怎麼辦」金不答。10多天後,忻都再問。金答「來時我們帶足了3個月糧食,如今還剩1個月,再等等江南軍吧。兩軍會師,再戰便不難了」

兩軍會師之後,元軍進攻志賀島依舊不利,招討使忽都哈思捐軀陣前。元軍於是舍志賀島移師肥前國鷹島。7月30日,元軍在鷹島海邊完成集結。這一天大海突然出現很多怪現象:魚翻出海面、海水散發着硫磺味。這其實正是風暴來臨前的預兆。但元軍統帥哪有航海經驗,如何懂得應對?當然懂的將領也不是沒有。江南軍將領張禧就曾作出警告。但人微言輕,他只能命令自己所部棄舟上平戶島,所轄艦船相隔50里停泊。

閏7月1日夜半,大難降臨!突然之間山震海鳴,雷轟電閃,巨浪滔天!元軍戰船即便鐵鎖相連,又如何與這自然偉力相抗?頃刻之間,元軍艦毀人溺,十萬元軍的屍體甚至都阻塞了港灣!4千多艘戰船隻剩200餘艘未毀。14萬大軍損失4/5。江南軍主帥范文虎坐艦亦毀,抱一木板漂流才被部將張禧救起。已嚇得魂飛魄散的范文虎決定逃。張禧反對「士卒雖死傷大半,但能活下來的都是精兵。今已無路可退。不如背水一戰!置之死地,定能後生」范文虎拒絕「我是主帥。我命令撤!回去后如陛下責怪,我擔着,與你無關」張禧不能違抗軍令,只能組織撤退。當時平戶島上還有4千餘兵卒無船可乘。范文虎下令棄之不顧!張禧不忍心,將船上75匹戰馬全部拋棄海中,其實是讓這4千士兵騎上馬聽天由命之意…

范文虎逃跑后,被拋棄的元軍還有近3萬人。眾人推舉張百戶為統帥,準備伐木造船而歸。但此時日軍開始進攻!元軍剛遭大難,主帥又不戰而逃,戰鬥力可想而知。(未完待續……)

...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從陳橋到崖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從陳橋到崖山
上一章下一章

似道之死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