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歸心

六 歸心

讓秦檜西出的同時,暗中加強監視。他循規蹈矩便罷,若起歪念,必拘之。秦檜是個奸鄙小人,一朝得勢,將禍亂綱紀,此人不易重用,最好棄之不用。【宋史列傳有載:檜陰險如崖阱,深阻竟叵測。同列論事上前,未嘗力辨,但以一二語傾擠之。李光嘗與檜爭論,言頗侵檜,檜不答。及光言畢,檜徐曰:「李光無人臣禮。」帝始怒之。凡陷忠良,率用此術。晚年殘忍尤甚,數興大獄,而又喜諛佞,不避形跡。】

有自己在,秦檜弄不了什麼動靜。秦檜的年紀比自己大,按自然法則,也是他先拜拜。為防患未然,需跟心腹之人交待秦檜的後事。秦檜若還是原先那個秦檜,定斬不赦,以絕後患。曹操沒搞定司馬懿,死後司馬懿亂政奪權,曹魏之政最終落到了司馬氏之手,前車之鑒,不可不預之。

要不,把秦檜趕到南邊去,讓他去給趙構顛來倒去一番?他跟趙構一個鼻孔出氣,那是沒有疑問的,那些忠貞之臣,給他陰那麼一二下,就夠臭老九喝上幾壺。到時咱兵發江南,收拾老九的爛攤子,一網擒之,可省去多少麻煩。堡壘是從內部攻破的,一個秦檜可抵一支特戰旅,哈哈,他就是最大的伏兵。事不宜遲,西北那邊無需讓他再呆了。

秦檜從一個熱血青年蛻化變質,個性是內因,時世是外因,在內外因共同作用下,秦檜這顆酒餅將如何釀出一缸酸醋,且拭目以待之。

對於劉通肯讓他離去,出乎秦檜的意料。他心裡清楚得很,如果留在秦王那裡,決不會受重用,而且會有諸多限制,因此在秦軍轄區內總是十二分的小心,唯恐一個不對,招來殺身之禍。劉中明既已知道我秦檜的底細,還肯任我自去,此人行事,果非常人可以揣度。嘿嘿,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走著瞧吧,我秦檜遠走高飛,終有出人頭地的那一天。

金國釋放了第一批主和派人物南下,攪起了宋國的渾水,接著按計劃實施第二步:釋放死硬分子回南。釋放之前,讓他們跟趙佶、趙桓爺兒倆見面,再以言譏之:無需我大金軍動手,你宋國的江山自有賊人取之,已經不再姓趙,而是姓劉或是姓別的什麼了。

女真人的計劃共有三個步驟,其第三步棋是:在適當的時候,放趙佶、趙桓倆個回南。你劉通口口聲聲說迎回二帝,把他們二個送給你,你就失去了興兵來戰的招牌,看你還打什麼旗號,此其一也。其二,趙佶昏聵,不把你整個不死不活才怪。你若抗命不尊,那是犯上作亂,必遭天下人唾罵;你若聽命於昏君,也是死路一條。三步棋一步比一步狠,一步比一步毒。

那些忠君之士南回,與大宋境內的保皇派合流,開始向劉通發難。這部分人物都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抗金那是堅決地,維護起趙宋王朝來也是死心塌地。這夥人聯結清流派人士,打著隆佑太后的旗子,四處活動,大肆抨擊西北時政,攻訐秦王邪說惑眾,竊奪國器,篡位僭越,策動秦軍投向趙構。

這些徽宗朝的舊臣,原本位高權重,在民間頗富影響力,能量相當可觀。他們趁劉通在河北之機,西入秦川,煽風點火,混淆視聽,欲將劉通陷入亂臣賊子、群起而攻之境。在趙構集團的導演下,內有保皇派興風作浪,外有女真推波助瀾,西北局勢日趨緊張。後方聳動,方鐵山、鄧肅、戴智等人深感壓力巨大,有些招架不住,敦請劉通返回西北主持大局。

劉通接報,以呂將鎮守燕京,總制河北、山東、淮南諸路。另以岳飛鎮守平州,節制薊、灤、平三州;以張克戩鎮守濟南,節制山東事務;以晁蓋鎮守淮安,節制江淮事務,數路人馬互相呼應,彼此應援。安排好東邊的事務后,劉通攜張孝純、公孫勝、李逵等人西進太原。

劉通帶公孫勝、李逵同行,自無疑義。公孫勝是個智囊,是得力助手;李逵疾惡如仇,這次回秦,說不定要痛下辣手,以武力鎮壓頑固派。李逵聽說要回去整治保皇派那邦傢伙,大為振奮。致於帶上張孝純,自有其因。

【張孝純,字永錫,滕陽人。北宋宣和末,知太原,為經略使。金兵圍太原,孝純堅守逾年,至靖康元年,城破被執,囚歸雲中,遂降金。天會八年,金人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以孝純為丞相。十五年,嘗書偽齊謀宋十事,密報於宋。齊廢,為汴京行台左丞相。逾年,請歸鄉里。皇統四年(1144年)卒。~~~~又,張孝純,徐州人。登元佑進士,工詩,有才略。以經略安撫使兼知太原府,金人百道進攻,孝純死守,抗拒累年,城破被執,金人不能屈,遂禮之,送還鄉里。及劉豫僭位,以張孝純為丞相,高宗密詔張孝純來歸不答,后請於兀朮致仕,歸徐州卒。】

張孝純才略過人,腦筋活泛,並非固執刻板之人。從原史可知,張孝純被金軍所獲之後,曾經出任偽齊劉豫的丞相和金國汴京行台左丞相之職,後來致仕,終老於徐州老家。在此過程中,他的內心彷徨而複雜,是個矛盾的集合體。若能與之赤誠相見,諭以大義,當有所成。

這些年張孝純與劉通共事,潛移默化之下,對民族、國家的認識逐漸深刻,思想慢慢地轉變,但還差最後的飛躍。將他留在河北,一來不宜安置,恐與呂將掣肘;二來藉此機會與他深談,以期打消他對趙宋的幻想,把他完全爭取過來。他的影響力相當大,若能堅其心志,則對趙宋那些舊臣的皈依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力。

是日,一行人過了易州,來到紫荊關下。去年深秋紫荊之戰,而今西出秦川,想到天下未平,大業未競,前路漫漫,復展望未來,那首《憶秦娥婁山關》油然而上心頭,詩曰: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弩咕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詞曲意氣飛揚,眾人精神一振。公孫勝問道:「這首《憶秦娥》可命何名?」劉通:「可名《重回紫荊》。」張孝純:「中明久未作詞,這首《憶秦娥重回紫荊》大長意趣。」慨嘆中踏關而入,一路巡視關防,但見守關將士神彩煥然。劉通說道:「今夜留宿此關,與將士們聚會。」眾然之。

劉通在此停留,有二個原因:一、紫荊關是華北的前沿,燕京的門戶,地勢險要。當前暗流涌動,軍中存在模糊認識,留下可鼓舞士氣,穩定軍心。二、與張孝純交流心聲,剖析歷史的走向,勾勒未來之藍圖,促成他早日完成轉化。

劉通等人巡視關防后,聚集將官議事。駐守關隘的是二員大將,主將王德,副將武松,二人都是軍士出身,因軍功升至統領之職。若非西北軍改革軍制,軍中武士決不可能升到高級職務。對於趙宋的軍制弊端,軍中將士體驗最深,他們對西北政策是衷心擁護的,忠誠度勿庸置疑。會上,激勵將士再接再勵,作好北伐堅強的後盾,為國家、民族再立功勛。

王德:「咱們何時打過燕山去?」

公孫勝:「河北大戰消耗甚大,等我們積攢了足夠的力量,即可出兵北伐。」

劉通:「這個時間也許一年,也許二年,也許三年五年。現今中原大地流寇出沒,妥協求和的聲浪蠱惑人心,更有頑固沒落之徒妄圖顛覆西北新政,要將我中原倒回亡國的老路,這是華夏之大害。此其一也。其二,河北、山東光復不久,百業待興,河朔之地需要休養生息,咱們至少要用一年以上的時間來發展生產,恢復元氣。掃平敵寇,混一宇內,是我們既定的方略,中原勇士掃蕩窮寇之日不會太久,到時諸公必將成為新紀元的開國功勛。」

武松:「我等守關士卒也想過燕山打韃子,幾時可以開拔?」

劉通哈哈一笑:「你們的任務就是守住紫荊,守住了紫荊,就守住了燕京的西大門,這個任務可不輕。紫荊關連接河東與河北,紫荊在手,則西北腹地與河朔之地安然無恙,守護紫荊之功絕不亞於前方殺敵。」

強調紫荊關的重要性,很有必要。南方趙構集團窺視在側,河北、太行之地,尚有未競之亂,漠北遼中亦有金國的流動部隊和遼人的游騎,我有大將扼守紫荊,可保紫荊無虞。

劉通留宿紫荊關,澄清軍中的模糊思想,安撫躁動之心,激發全軍鬥志。翌日,一行人辭別紫荊,繼續西行。清晨的紫荊嶺,霧靄迷朦,眾人行走在清涼的晨光中。劉通問道:「永錫,你可曾想過,我中原富饒之國,蠻夷荒蕪之邦,而我大宋卻不能保全中原的完整,每遭外寇蹂躪,致使河山殘破,人民受苦?」

張孝純嘆道:「漢唐之時,中原亦曾威加海內,四夷臣服。我朝有鑒於藩鎮作亂,削藩籬而固畿輔,強中干而弱旁枝,重文事而輕武略,是以積弱至今。大宋立國之初,君臣同心,勵精圖志,時至今日,卻冗靡不振。」

劉通:「若以今日之趙宋主政,能否革除舊弊,復振中原?」

張孝純沉默良久,嘆口氣,微搖了搖頭。

劉通:「國家的出路,民族之未來,若系之於無望之輩,則華夏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境。中華千年的興衰,決於今日之時局,興則中國受其利,衰則中國遭其禍。悠悠千秋中華,惟我志士鐵肩擔道義,熱血薦軒轅。」

張孝純:「中明以天下為己任,令人感佩。」

劉通:「以史為鑒,可知興替,以銅為鏡,可正衣冠。我曾覓得一首《賀新郎》,有感於黎民不堪其害、王朝興廢之事。」詞曰: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讀罷空飛絮。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庄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天已覺。

劉通引用此詞,醉翁之意不在酒,乃是隱諭趙氏江山行將換代,中原豪傑需振臂而起,奪天下以定乾坤。

幾人相視一笑,李逵問道:「元帥說的什麼?」

公孫:「一往無前,掃平四海,開疆拓土,建功立業。」李逵大呼痛快。

幾番長談,張孝純感慨良多,在忠君與民族大義之間,最終作出了抉擇。效忠於一家一姓一人,還是效力於國家民族,何者為先,何者為大,一經掂量,立時自明。張孝純心地澄明,並非愚忠之人,否則也不會兵敗被俘之後,委曲求全,接受偽齊和金國的官職,走曲線救國之路。張孝純的轉向,對西北新事業是一大助力。

春日的陽光中,劉通一行策馬遠方,穿過太行山脈,向著秦川大地揚鞭而去。

【本文中《憶秦娥婁山關》與《賀新郎讀史》二詞,小有改動。】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北宋中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言情穿越 北宋中華
上一章下一章

六 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