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和世瓎大漠封官張養浩天災濟民

第89章 和世瓎大漠封官張養浩天災濟民

第89章和世瓎大漠封官張養浩天災濟民

元朝宮廷刀光劍影,血雨腥風,波譎雲詭,險象環生。兄弟之間了奪取帝王寶座,明爭暗鬥,假戲真做,大打出手,離奇曲折,異常慘烈。元代蒙古族大詩人薩都剌所作《紀事詩》「當年鐵馬游沙漠,萬里歸來會二龍。周氏君臣空守信,漢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璽傳三讓,豈料遊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灑淚,世間骨肉可相逢?」記述元武宗兩個兒子元文宗、元明宗手足相殘的宮禁秘事。如果他們老爹白泉下有有知,看見兩個兒子如此不能相容,斗得你死我活,一定會為他們流淚悲痛。

元明宗和世瓎假戲真做,在漠北和林登基稱帝,成為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武宗長子,元文宗之兄,於大德四年十一月壬子出生。天歷二年,和世瓎在和林北部即位,年號「天歷」,是為元明宗。

天歷二年,即1329年,陰曆正月乙丑,出於穩妥起見,和世瓎在和林即帝位,由此,這位周王脫胎換骨,成元明宗。從這個小動作可以見出,他不回大都即位而是在半路的和林即位,說明他心中還是對兄弟不是十分放心。畢竟兄弟元文宗已在大都當了皇帝,同先前的元仁宗受育黎拔力八達不同,那位懷王在大都是以代理的身份一直等著哥哥元武宗的到來。而且,與元仁宗、元武宗哥倆另一個不同點在於,那哥倆是一母所生,而元明宗與元文宗兩人並非一奶同胞,元明宗之母是亦乞烈氏,元文宗母是唐兀氏。

元明宗稱帝之後,元明宗擺出大哥架勢。派使臣對在大都的弟弟元文宗說:「老弟你聽政之暇,應該親近士大夫,深習古今治亂得失,不要荒廢時間。」言者可能無心,聽者絕對有意,元文宗對這種教訓的口吻心理很不爽快。當然。心中雖然不爽快,面子上的事情一定要做。元文宗遣燕帖木兒等人率大隊人馬,北來向元明宗奉上皇帝的幾套玉璽,以示真正讓位之心。這一大招麻痹計很管用,元明宗完全鬆懈下來。

元明宗和世瓎即位當上皇帝后,為了顯示帝王的排場和威嚴,他下令製造皇帝專用的豪華馬車,製造皇帝專用服飾和器具,大興土木。大肆揮霍,他為了充分顯示皇帝的氣派,他邊身邊近侍的各種服裝和用具,都備辦得齊齊整整,輝煌氣派,他耗費巨資,把這一切都備好整齊瞭然后才準備啟行,到南方的大都去當皇帝。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是有人給他下套,他們前面充滿著危險。他的旅途中布滿了陷阱。

新皇帝元明宗和世瓎,命令中書左丞躍里帖木兒,負責籌辦沿途的物資供應和接待事宜,物資供應充足,保證他們一路風風光光行進。和林行宮裡所有人員,為了到京城就皇帝位。為了當上朝廷中的謀取到新官位,都忙得不亦樂乎。元明宗和世瓎這一班人,他們成為帝王執掌國家的大權,他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想怎樣治理好國家,而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觀的氣派。追求生活享樂,他這樣的君主如果做得長久,也未必有高尚的德行,能滿足民眾的厚望。

正當元明宗和世瓎,興緻勃勃地準備行裝啟程的時候,大都使臣燕帖木兒攜帶著皇帝的玉璽來到了北方大漠的行宮,燕帖木兒率領著所有的隨員,到行宮裡拜見了元明宗。元明宗和世瓎感謝他們不辭辛勞,遠道而來,根據級別的不同,對他們進行了相應的嘉獎,為了討好燕帖木兒,獲得他的支持,元明宗和世瓎封燕帖木兒為太師,仍然任命他為中書右丞相,其餘官職和爵位,一概照舊。元明宗和世瓎還讓燕帖木兒轉達他的口諭說:「凡是京城裡的朝廷百官,既然經過朕我的弟弟錄用,並都下令仍舊使用,不得更改,卿你等人可以把朕我的意思轉告給我的皇弟。」燕帖木兒回答說:「陛下你現在君臨萬方,是人民的屬望所在,但是負責處理國家大事的機要部門,是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三個部門,應請陛下我知人善任,選擇賢才擔任,才能免於混亂和挫折。」

元明宗和世瓎聽了燕帖木兒切中要害的建議,不住地點頭稱善,他立即下令,任命哈八兒禿為中書平章政事,伯帖木兒知樞密院事,孛羅為御史大夫。這三人都是元武宗海山的舊臣,很有才能,忠誠可靠,元明宗和世瓎以為了不忘記他們過去的功勞,所以提拔他們,讓他們官居要職。元明宗和世瓎在大漠封賞官員后,行宮裡大擺宴席,宴請各位王公和文武大臣。元明宗和世瓎在宴會上告誡大臣們說:「元太祖鐵木真留有遺訓:美色和名馬,人人都喜悅,然而只要心中受到私利的連累,就要風雨名聲和德行。你們這班人現在都身居要職,關係到朝廷風紀的好壞,你們是不是也很關心美色和名馬?元世祖忽必烈最初設立御史台監察官時,首先任命塔察兒、奔帖傑兒兩個人,齊心協力處理監察政務,制定出朝廷綱紀和法規。大凡天下的國家,就像一個人的身子一樣,中書是右手,樞密是左手,左右手如果產生疾病,須請良優良的醫生進行救治,朝廷省院各部門的得失,完全依靠御史台調治監察治理。從此以後,所有的各位王公和文武百官,如果發生違抗法律,超越禮儀的事,都要御史台監察檢舉,從重從嚴治理朝廷風紀,讓那些貪贓的人知道畏懼,就像善於斧頭砍伐木柴一樣,砍得越深越准越好。就是朕我的有什麼過失,你們都應該大膽地指出來,朕我一定不會追究你們的責任,不要顧及我的情面!」大臣們聽了元明宗和世瓎的話,都不禁齊聲回答說,一定遵照皇帝的口諭。但是他的話,恐怕不是燕帖木兒所愛聽的,因為燕帖木兒就是一個貪圖享受的人。他元明宗和世瓎想法很不對路。

燕帖木兒是欽察人,其先祖班都察等人皆是蒙古功臣。燕帖木兒父子一直深受元武宗信任,特別是燕帖木兒本人,元武宗當宗王當皇帝時,皆以其為侍衛長,受到的恩遇很多。元仁宗繼位后。仍委他為「左衛親軍都指揮使。」泰定帝上台,對他也不錯,升任太僕卿,同僉檢密院事。前一個官銜很虛,后一個官職卻掌握有調兵遣將的實權。燕帖木兒正是趁手中有印信又有人支持,才敢押下大注搞政變。此人多謀而且多疑,在禁宮內的一段日子裡,一夜之中睡覺也要換好幾個地方,心腹人都不知他到底宿在何處。當時。元武宗的兩個兒子,周王和世悚遠在漠北,猝未能至。燕帖木兒只得打他弟弟懷王圖貼睦爾的主意,因為他離大都很近,人在江陵。

講起元武宗的兩個兒子,還要簡單交待一下。元武宗當皇帝后,與弟弟元仁宗講好是兄終弟及,但又約定說。元仁宗死後,應該把帝位再轉給自己的兒子。元武宗的寵臣三寶奴在武宗活著時曾召集大臣議立武宗長子和世瓎為皇太子。康里脫脫明確表示反對:「皇太弟有定扶宗社大功,居東宮日久,兄弟叔侄相承帝位已經有約,怎麼又能忽然變卦呢!」三寶奴問:「今日做哥哥的把儲君位讓給弟弟坐,日後能保證叔叔會把帝位傳給侄子嗎?」,康里脫脫回答得也乾脆:「我個人認為盟誓不可渝更。但如果有人失信,蒼天在上,定有報應!」結果,元仁宗繼位后,在母后答己和賊臣鐵木迭兒慫恿下。果然做出壞事,把皇太子位授與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他封和世瓎為周王,徙往雲南,其實是變相的流放。

元仁宗延佑三年,即1316年,周王和世瓎一行人走到延安,其手下隨臣教化等人皆武宗老臣子,憤憤不平,與時為陝西行省丞相的阿思罕秘密聯絡,忽然宣布要擁和世悚回大都爭帝位。阿思罕原在朝中做太師,被鐵木迭兒排擠到地方,為了報復,他興兵擁護周王和世悚。不久,這一伙人窩裡反,陝西行省的平章政事塔察兒殺掉阿思罕和教化等人。見勢不妙,周王和世悚只得逃往西北。

蒙古宗王察合台人倒是厚道,擁眾來附,接納了這位落難王子。和世悚本人也識做,他不敢以血統高貴自居,與察合台部等宗王立約,冬居札顏,夏居斡羅斡察山,春天則與從人在野泥一帶自耕自食,與當地王爺和諸部落和平相處。由於元仁宗心中有愧,他沒有象明成祖朱棣那樣一心想致侄子於死地,「十餘年間,邊境寧謐」。

元仁宗死後,元英宗即位。當時,權臣鐵木失兒還未馬上下台,他想到了上元武宗的二兒子圖貼睦爾,把已經遠貶瓊州的王子又往南遷過海至海南島邊上。泰定帝即位后,他對元武宗的兒子其實很不錯,把圖貼睦爾遷回建康,封為懷王。不久,又遷至江陵。燕帖木兒讓人密迎懷王於江陵的同時,又密令河南行省平章伯顏挑選精兵,護衛懷王一行前來大都。伯顏雖然只是行省地方官員,膽大能決,孤注一擲,殺掉持心不一的河南行省與自己差不多平級的曲烈等人,在汴梁迎接自江陵而來的懷王,扈從北行。

懷王圖貼睦爾看出了其中的玄機,雖然還未坐上帝位,他馬上下令任命燕帖木兒知樞密院事,統管軍政大務。燕帖木兒確實有軍事天才,在喜動伯顏迎懷王北來的同時,又派出其弟撒敦率軍守住居庸關,其子唐其勢屯軍蒙古北口。很快,上都諸王協商后統一了意見,一致擁護泰定帝的兒子天順帝,分道出兵進攻大都。雙方正式開打。

都城陷后,泰定帝的兒子、時年九歲的天順帝被元文宗密詔殺掉,泰定帝皇后八不罕被遷於東安州,即今天的河北涿州,后也被絞死。至此,元文宗坐穩龍椅,上都諸王失去了擁護的帝王靠山,只得承認失敗現實。雖然諸王餘波仍存,卻無法再做大的折騰。

大功成后,元文宗對燕帖木兒感激不盡,給這位功臣以下一大堆官職爵號:復拜中書右丞相、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領都督府龍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就佩元降虎符,依前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答剌罕、太平王。

元明宗和世瓎的暴病身亡與元文宗的恢復帝位。元文宗登基大典上。就明白表示:「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那時候,元文宗說這種話,倒有九分是真。這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因為當時上都的各位王公勢力強大,蒙古諸行省不少人根本以大都政權為叛逆,還有不少人處於觀望中。元文宗心中沒根。他自己又非元武宗嫡長子,只能先繼帝位,再打「大兄」牌,穩住己方的陣營和人心。

在元明宗和世瓎,在行宮裡舉行宴會後的第二天,他任命孛羅傳達口諭給燕帖木兒等人說道:「元世祖忽必烈皇帝,設立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朝廷各個政府部門。齊心協力,共治天下,大小官員的職掌範圍,已有明確的規定。元世祖忽必烈又命令朝廷大臣,集中商議制定各種律令和章程,作為永遠遵守的法律規範法,元成宗鐵穆耳以來,列代聖主一脈相承。無不嚴格遵守過去制定的憲法。朕我今天繼承太祖、世祖的皇位,凡是省院台各部門的政治事務。都應該相互協調會商,然後全部向我報告。如果涉及軍事機密,樞密院應該立即上報我知道。其他的事務,凡是新的報告,必須先報告中書省台,以下各部門裡皇帝的近臣等人。都不得越級報告,應該通告各個部門,讓他們得以知曉。如果違抗朕我的意圖!必須予以重罰,不能赦免!」元明宗和世瓎的這一套施政措施,注重的是中書省台。通道能阻止權臣的弄權和蒙蔽嗎?後果必然是很嚴重的。

過了幾天,元明宗和世瓎派遣武寧王徹徹禿及哈八兒禿到京城大都,立懷王圖貼睦爾為皇太子,懷王圖貼睦爾用皇位換得了一個皇太子的位置,從皇帝變成了皇位的繼承人,價值大大的縮水。這也完全是蹈元武宗海山當日的端著,哥哥當皇帝,弟弟當太子,引起了後來的朝廷動亂。元明宗和世瓎下令尋求已故太子的符寶印章,繳給還給懷王圖貼睦爾。後來得知已故太子的符寶已經完全丟失,無法尋找,向皇帝提出申請,重新鑄造。

徹徹禿等人遵照元明宗和世瓎命令到達了京城大都,傳達了大漠行宮的詔命,懷王圖貼睦爾恭恭敬敬地接受了詔令。一面派出快馬馳往行宮,請元明宗和世瓎儘早啟程。一面親自出京城,就在中道恭迎元明宗和世瓎的聖駕,顯得十分恭敬。

當時陝西發生嚴重的旱災,人們缺少食物,無法生存,竟然發展到了人吃人的程度,太子詹事鐵木兒補化等人,請求解除職務以禳告上天減輕災情。這時成為了皇太子的圖貼睦爾發布口諭說:「現在皇帝遠居沙漠,沒有能夠立即到達京城,我不過是暫時代理大位,處理朝廷政務。今年太陽熾熱成為災難,都是我的過失所致,你們應該勤奮努力,恪盡職守,辦好朝廷實際政務,就可以上達天聽,減輕天變和災難,你們辭職有什麼用呢?」皇太子圖貼睦爾又重新起用前參議中書省事張養浩,擔任陝西行台御史中丞,任命前災區賑濟飢荒,解救災民。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庄,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鎮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他少年時就很知名,19歲被薦為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為權貴所忌,被免官。后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后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即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即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周濟,竟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

張養浩辭官回家居住,朝廷七次徵召他做官,他都沒有回應,這時接到朝廷任命,為了解救災民他登車就道。立即啟程,他看見道路旁邊到處都是餓夫,他立即向他們施放大米,發現了溝渠旁邊的餓死人的屍體,他都安排人用土進行掩埋。他經過華山的時候,到西嶽祠禱告。流淚哭泣,跪拜在地上不能起來。他誠心感動了上天,忽然天空中四面八方,黑雲密布,天色陰暗,雨水點點滴滴,淅淅瀝瀝,難得的甘霖,一降就是整整三天。他到了官府。又虔誠地建築社壇向天祈禱,結果大雨如注,水滿三尺,大大雨過後,天才開始放晴。

陝西自泰定二年,至天歷二年,在長達五六年的時間裡,只見每天的日光。沒有聽到過雨聲,天氣一直乾旱。使得田野乾裂,禾苗枯槁,百草不生,糧食顆粒無收,民眾無法生存。這時遇到了這位張中丞,他誠心誠意。痛哭流淚,禱告天地,感到了天神,他誠意感天地,動鬼神。居然在暗地裡派遣了風師雨伯,前來救救濟陝西的災民,當時的陝西三秦大地,原野得到了大雨的濕潤,頓時肥沃起來,禾黍茁壯成長,過去的一片茫茫赤地,又變成青青的田野,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豐衣足食,民眾又獲得新生。

張養浩愛民如子,救災有方,陝西的老百姓,無不對他感激涕零,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時的一斗米要值十三緡錢,百姓拿出鈔票購買,官府說鈔票的顏色晦黑,不能使用,指令到國庫里去掉換,遇到那裡的奸刁的官吏蒙蔽,用十張鈔票換五張,況且成年累日都不能得到現鈔票,人民因此受到極大的困難。

張養浩不辭辛勞,深入基層調查走訪,洞察了民眾生活的艱難,他下令立即檢查國庫中的舊鈔,凡是字跡還清晰可辨的鈔票,可以辨認的鈔數,獲得了一千零八十五萬五千餘緡,在上面重新加蓋官府印章,頒發給市中的民眾,以便流通使用。又刻了十貫五貫的錢券,發放給極度貧困的民眾,命令米商按照官府的印章,出售糧食米面,下令官庫如數驗收,變換成現銀,流通使用。由於制度完善,措施得力,那些官吏再也不敢從中作弊。張養浩又親自帶頭,率領富裕的民眾捐出糧食粟米,請求朝廷頒面納粟補官的新命令,作為他們捐獻糧食的獎勵。因此那些富民覺得有利可圖,也慷慨捐獻,打開糧倉,發放糧食,救濟災民。

張養浩調查得到一些窮困的民民眾,缺乏糧食,導致殺兒子以餵養母親的悲慘事件,他為之傷心不已,放聲大哭。他拿出他自己微薄的私家錢財,予以救濟。他命令拿出那些死去的小兒的**,讓所有的屬官觀看,讓他們深知民眾的疾苦,指責他們身為官員,無所作為,不能向民眾借貸,賑濟災民。張養浩勤政愛民,到了官府四個時間月,從來沒有好好地在家居住過,都食宿在公署里,每到夜裡他都要禱告蒼天,每天白天他都外出尋查和賑濟災民,夜以繼日,幾乎沒有空閑的時候,他每每念及民生的痛苦,都撫摸的胸膛悲傷嘆息,因此操勞過度,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死亡時才六十歲年紀。張養浩死亡后,陝西民眾就像死去了爹娘一樣,遠遠近近的民眾,異常哀傷悲痛。朝廷也給予張養浩很高的褒獎,追封他為濱國公,謚文忠。張養浩真是元朝的一代忠臣。

張養浩居官清正,敢於犯顏直諫。在堂邑縣,他關心民眾疾苦,他手段強硬,抑制豪強,採取措施,賑災濟貧,做了不少好事。他拜監察御史之後,他檢舉貪官,打擊邪惡勢力,他薦舉品德決端正的廉正,檢舉壞人壞事,不避權貴,舉薦不疏仇怨,「進入朝廷能與天子爭是非,走出朝廷則與大臣辨可否」,做事雷厲風行,意氣風發,他認為做官是「道之所在,死生以之」。有人說他「力排權奸,幾蹈禍而不悔」。元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與權臣意見牴牾,被構罪罷官;元英宗時,又因諫在內廷張燈為鰲山事,險遭不測。懷有「致君澤民」理想的張養浩,本想干一番利國濟民的事業,但統治集團中「忠直為國者少,阿容佞詐、惟己之為者多」,自己犯顏攖鱗,時有性命之虞,便借故辭官歸隱,「遠是非,絕名利」,回到自己的故鄉濟南。享年59歲

張養浩棲隱雲庄,不求顯達,優遊于山水之間,斂跡於權貴之門,自以為遠離世俗塵囂,不與朝廷政事,然而元朝廷對這位「博學碩德,聲名顯赫」的儒臣,卻時時想加以利用,八年之間,凡六下詔書,他均高卧不起。而當天歷二年,即1329年,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召其為陝西行台中丞前往賑災時,他卻不顧高齡體弱,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多慚,此心非為官。」使他赴召的不是官爵,而是災情嚴重激發起他為民承重的精神。赴官途中經洛陽、澠池、潼關,直達長安。一路行來,目睹災民慘狀,感歷代興廢,寫了數首懷古曲,意緒蒼涼,流露出對本朝前景暗淡的哀嘆,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其中最著名的,是散曲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時代,像張養浩這樣為民盡瘁的官兒實在並不多見!元朝廷對其旌表,不過是旌忠勵節,激勵臣下為其效忠,而人民都以自己的眼光來區分善惡,表明自己的愛憎。張養浩所維護的那個制度雖已過去,但他為民盡瘁的精神,及其同情人民疾苦的作品,卻可與濟南山川同在,永遠為人們所懷念。(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朝帝國風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元朝帝國風雨
上一章下一章

第89章 和世瓎大漠封官張養浩天災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