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元朝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第128章 元朝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第128章元朝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太平在與哈麻的龍爭虎鬥中敗下陣,被朝廷驅逐出出去,還鄉種田,永不錄用,他的同黨韓嘉納也流放的途中,悲慘地死去,蒙古高官沃哷海壽也被削職為民。事件的起因還得從脫忽思皇后說起,朝廷里有人揭發說哈麻與脫忽思皇後有一腿,她連忙到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面前,哭訴冤情,皇帝出於無奈,才下達了詔令。脫忽思皇后是元明宗和世瓎妃子,也就是小老婆,她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的小媽。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繼位后,也曾經尊稱脫忽思為皇后,海壽的檢舉揭發哈麻時,曾說他出入皇室宮廷,經常與皇后勾勾搭搭,男女之間,關係不明不白,完全是對帝王家族冒犯和無禮。

這些話被脫忽思皇后得知后,她的臉面很過不去,她還以為哈麻口風不緊,自己滿世界吹噓他與美麗高貴的皇後有一腿,最後鬧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她聽了心裡很受不了,恨那些臭男人都是一些不爭氣的東西,得了好處就到處吹噓,吃裡爬外,讓人痛恨。現在哈麻又被驅逐出朝廷,那樣一來,他與皇后之間的男女私情就更說不清了,誰也說不清哈麻被嚴懲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麼,是違法亂紀,觸犯刑法,還是與皇后鬧了風流韻事?

脫忽思皇后心裡越想越不是滋味,她立即進入皇宮,找到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為她和哈麻的事進行辯解,她說海壽等人所控告的內容,完全捏造事實,憑空誣陷,血口噴人。她一面訴說,一面痛哭流淚。她雖然是高貴的皇后,卻使出了普通婦人的招數,一哭二鬧三上吊。元順帝妥歡帖睦爾看見她那尋死覓活,又潑又鬧的樣子,心裡很不耐煩。他知道就是這個不甘寂寞的女人,紅杏出牆,才鬧得滿城風雨,把皇家的臉面丟得一乾二淨,他自然更加憤怒,他費盡心機,把皇后打發走後,立即頒發了一道嚴厲的詔令,處死哈麻。斬草除根,徹底消除了隱患。皇后費盡心機,向皇帝求情的結果,與她的預料適得其反,她的情人被處死後,她永遠斷絕了偷情的**。

元朝末年,政局動蕩,朝廷里走馬燈似不停更換朝政大臣。右丞相脫脫,當朝執掌著朝政大權。他經過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准許,任用他的弟弟也先帖木兒,擔任御史大夫。這樣他們兄弟倆,同朝為官,執掌大權,朝廷里的大小臣工們。免不了對他們百般巴結,投機取巧,阿諛奉承。脫脫執政的時候,元朝宮廷的財政狀況一團糟糕,自從元成宗鐵穆耳以來。蒙古貴族間爭奪皇位和爭奪權利的鬥爭,連綿不斷,元朝的統治一直處在動蕩不穩的狀態。政治極度黑暗,官場中貪污勒索,成為公開的風氣。駐在廣大漢地的官兵漸染頹風,以至喪失作戰的能力。

自元世祖忽必烈以來,元朝的財政稅收政策,多次變動,長期無法解決。隨著社會經濟的被破壞和蒙漢貴族官員的貪婪揮霍,元朝的財政危機,到順帝時,已經到了難以挽救的地步。元順帝和脫脫企圖用改造鈔幣的辦法來挽救危機,結果是加速了經濟的崩潰。

官吏貪污伯顏執政,公然賣官,賄賂公行。1345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下達詔令說:「教育不發達,民風民俗來不純樸,官吏弊端一直沒有根除,民眾遭受著沉重的災難」。他依照元朝的慣例,派出各路宣撫使,體察各地官吏,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五品以下就便處決。但是,各路宣撫使去到各地,實際上是藉機勒索,為人民增加一重災禍。江西福建道宣撫使去后,當地的流行歌謠中說:「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地。」又說:「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人們指責宣撫使「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塗炭而罔知」。上下貪贓成風,宣撫使也是貪官,當然無法過問。葉子奇揭露說:元朝末年,官貪吏污。問人討錢,各有名目。屬官剛去報告時,要上繳拜見錢,沒有什麼事情報告,也要上繳撤花錢,即人事錢,逢時過節,要上繳追節錢,長官生日,要上繳生日錢,管事要勒索常例錢,官員之間迎來送往,要上繳人情錢,勾追逃犯,要上繳齎發錢,打官司訴訟,要上上繳公事錢。各級官吏,多方勒索要強求,以貪賄為能事。元朝的國家機器日益腐化了。

到中統、至元年間,當時鈔幣已經流通日久,導致假幣十分流行,很讓政府官員們頭疼。脫脫執政后,想另行建立發行鈔票的辦法,當時的主管部門,吏部尚書偰哲篤,提出要更造至正交鈔,以鈔為主幣,以錢為輔幣。

交鈔是金代盛行的紙幣流通券,發行時間大約有80年,曾經流通金國,在金代貨幣中始終佔據主導地位,交鈔作為交易的主要媒介,與錢並用,交鈔分但是為大鈔和小鈔兩種,大鈔有一貫、兩貫、三貫、五貫、十貫五種;小鈔有一百、兩百、三百、五百、七百五種,為了監督紙幣的發行,金代還專門設立了兩個管理紙幣的金融機構,分別叫做「印造鈔引庫」和「交鈔庫」。

脫脫為了推進貨幣改革,召集台省兩院的大臣們,評估發行新鈔票的可行性,那些大臣也都異口同聲地贊成。只有國子祭酒呂思誠站出來,堅決地反對說:「銅錢為本,紙鈔為輔,母子并行,我們又為什麼要本末倒置呢?況且民眾都喜歡收藏銅錢,而不喜歡收藏紙鈔,過去歷代的銅錢,都是至正年流通的銅錢,以及中統年間發行的鈔票,至元年間的鈔票,這樣交鈔就有五種之多,錢鈔相等,民喜歡喜銅錢而厭惡鈔票,如更增新一種鈔票。紙鈔愈多,銅錢就愈少,對下來說是害了老百姓,對上來說,就是危害了國家。」偰哲篤接著說道:「至元年間發行的鈔票,現在仿製的假幣很多。所以必須加以改革。」呂思誠卻不以為然,反駁說:「你說至元年間發行的鈔票是假幣,為什麼是假幣呢?那完全那些不法商人牟利仿造的結果,所以導致偽鈔逐漸增多。我們不妨試想一下,舊的鈔票已經流通多年,人們都已經看熟悉了,尚且有許多偽鈔摻雜在裡面,如果驟然發行新鈔票,人們都沒有看見過。那麼假幣會更多,豈是更讓人擔心嗎?」

偰哲篤說:「銅錢和紙鈔同時流通,就能消除這種弊端。」呂思誠卻竭力反對說:「銅錢和紙鈔同時流通,不分輕重,那麼什麼是主幣,什麼是輔幣呢?你不過只知道死讀書,讀死書的人,不知道財政原理。我何必為你枉費口舌,說來你也不懂。你不懂裝懂。危言聳聽,迷惑大臣,這樣做怎麼能行呢?」偰哲篤被他這麼駁斥,不禁惱羞成怒,回答說:「你對此事又有何高見呢?」呂思誠回答說:「我只知道有三個大字。」偰哲篤又問是哪三個大字?呂思誠不禁厲聲吼道:「我的三個大字就是,行不得!行不得!」他們在為改革錢鈔激烈爭論的時候。脫脫也一直坐在那裡,他看見兩滿腔怒火,激烈爭論,就站起身來,解勸他們。有話好好說,何必大勸肝火呢?關於錢鈔的事,今天就談到這裡吧,以後再從長計議,呂思誠聽了,也沒有再多說什麼,立即告辭,退了出去,其他的人也還留在那裡,繼續討論改革財政的話題。

脫脫的弟弟也先帖木兒想了想,說:「呂祭酒所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在我們在公堂之上,這麼疾顏令色,相互攻擊,的確有失朝廷員的體統。」脫脫聽了,也點了點頭,表示很贊同。那些在場的台官看見脫脫的這種情形,不禁自作聰明,揣摸著領導的意圖,他們散朝回到家裡后,就立即起草了一份報告,在第二天就提交給了皇帝,他們在報告,嚴厲指責呂思誠,狂妄自大,有失大臣體統。

呂思誠知道后,感到萬分悲哀,覺得許多人都是固執己見,不聽勸告,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確很為難。不久朝廷下令,將呂思誠降職為湖廣行省左丞。不久,朝廷就印刷製造了至正新鈔,向全國發行。

元順帝至正十年,即1350年,元朝政府又實行了紙幣制度的最後一次變革,即發行至正交鈔,名曰新鈔。至正交鈔鈔面文字為「中統元寶交鈔」,只是加蓋至正交鈔字樣。並採取紙幣、銅錢相輔發行的辦法,鑄造至正通寶銅錢與歷代銅錢並用。至正交鈔一貫合至元鈔二貫,合銅錢一千文。至正交鈔無發行準備,是紙幣本位制度。這時已是元代末期,是以政府強制通用的不兌換紙幣流通作為基本的貨幣制度。由於恢復銅錢的使用,更加速了紙幣的貶值,通貨膨脹越發嚴重,直至鈔法全面崩潰。

這樣紙鈔多而銅錢少,物價飛漲,超過了十倍,全國所有的郡縣,都以物質朝廷相互交易,這樣就使得公私所積存的紙鈔錢幣,全部堵塞,無法發行,錢幣制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損害,國家變得更加貧困。元朝更加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蒙古鐵騎所到之處,不僅僅征服了無數的土地和人民,還有的就是掠奪了無數財富,歷史上有無數的記載,成吉思汗的子孫無疑是歷史上最富有的富二代!可是,手握最強大的軍事機器最大量財富的元朝僅僅不到九十年就滅亡了。

宋朝和明朝都堅守了接近三百年,清朝也是外族建立的政權,也堅守了接近三百年,可元朝從極度的繁華到滅亡僅僅不到九十年。元朝的繁華從歷史上可見一斑,元大都是世界最繁華的城市,當時的揚州南京盛極一時,元朝是典型的城市經濟。

元朝是外族政權不完全解釋這一點,蒙古族從沒有主動融入漢族,這僅僅是元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和清朝有明顯的差別,清朝政權從順治開始就主動融入漢族,這或許是元朝不能持續的原因之一。

元朝是快速建設和快速滅亡的典型,前期城市經濟快速走向繁榮。後期快速衰落,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朱元璋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消滅同是起義軍的張士誠陳友瓊,後來對元朝軍隊的作戰基本就成為陪襯,由此可見元朝當時的虛弱,從前期蒙古鐵騎的戰無不勝到後來的虛弱不堪。根本原因在於哪裡?根本原因就是貨幣制度,葬送了元朝蒙古帝國。

從宋朝開始使用紙幣,明朝的前期也使用紙幣,但是當時紙幣和實物貨幣都是同時使用的,這樣紙幣是無法大規模貶值的,因為如果紙幣發行量過大,幣值下降嚴重,實物貨幣必定成為流通貨幣,紙幣退出市場。清朝則基本上不實行紙幣,可以這樣說,宋明清朝的統治者比較老實,宋明兩朝即便發行紙幣,也准許實物貨幣使用,實際上給紙幣這個野馬套上了韁繩,不至於脫離控制,當然期望紙幣不貶值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明朝中期廢除紙幣的根本,這一措施也可以說又讓明朝延續了一百多年。

元朝則不同。自始至終,元朝是以行鈔為主,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朝政權所使用的貨幣,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偏僻荒涼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從那時開始,元朝一直強行規定使用紙幣流通。而且變本加厲的不斷貶值,直至滅亡。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我想當時的忽必烈也有充足的準備金來發行支撐這些貨幣的幣值,因為戰爭為大元帶來無數的財富,中統鈔自然具有穩定的幣值;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後超過了36年,這期間元朝的政權基本穩定,雖然曾經出現幾次宮廷動蕩,政權基本是穩定的。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即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過去的交鈔或以絲為本,或以金銀為本,而這種至正交鈔是以紙為母,即本幣,實際上以紙為母相當於不要準備金,成本無限接近於零,銅錢為子,本末倒置,同時發行「至正之寶」銅錢,來配合發行紙鈔,讓銅錢來代表紙鈔。目的是印製交鈔,以虛代實。大量印刷交鈔的結果是使物價上漲10餘倍,人民不願使用,以至於有人用紙幣糊牆鋪地者,交鈔最後形同廢紙。元朝政府自始至終是以政府強制手段發行不兌換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因為沒有了準備金,自然也就無法兌換。

更改鈔法發行至正鈔的背景是什麼哪?至正十年,即1350年十一月,元朝廷下詔成立諸路寶泉都提舉司,發行至正中統交鈔,每貫值銅錢1000文或至元寶鈔2貫,中統交鈔與至元寶鈔並用。鑄造「至正通寶」錢,與歷代銅錢並用。這次幣制改革,源於順帝即位后,對貴族、官僚、寺院濫行賞賜,揮霍無度,加上各地災荒頻頻,使國庫空虛,財政艱難。脫脫再次出任中書右丞相后,集中書省、御史台、集賢、翰林兩院等部大臣共同商議解決財政危機的辦法,最後決定採納吏部尚書契哲篤更改鈔法的建議,試圖以此擺脫危機。發行的中統交鈔價值比至元寶鈔高一倍。元廷濫發新鈔,與銅錢並用,民間舍虛就實,藏錢棄鈔。改鈔法實行不久,物價上漲10倍,京師用料鈔10錠還換不到1斗粟,人民視鈔如同廢紙。元末戰爭頻繁,郡縣貿易多以物易物,鈔法變更加速了元朝政府的財政崩潰。

財政崩潰的同時,貨幣貶值的最大受害者是百姓,自然民心離散,生活難以為繼的時候只能造反,朱元璋劉福通陳友瓊張士誠都是產物,而後期的元朝軍隊不堪一擊也是這一制度的產物,因為離心離德的士兵組成的軍隊自然望風而降。

元朝城市的繁華,是以超發無準備金的鈔票剝削中下層人民為代價的,這樣的繁華註定就是空中樓閣,所以是短壽的。歷史上的無數賭徒都是像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那樣輸光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元朝帝國風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科幻靈異 元朝帝國風雨
上一章下一章

第128章 元朝奉使去時烏天黑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