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對峙

宋金對峙

南宋(1127-1279)

南宋歷史

京城在開封的北宋為金國所滅,宋欽宗的弟弟趙構逃往南方,遷都於臨安,史稱南宋,趙構被推舉為皇帝,史稱宋高宗。

南宋與金國沿淮水—大散關為界。

公元1127年,金國從開封撤軍,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張邦昌在萬般無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詔立趙構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趙構正式即位,是為宋高宗。叛臣張邦昌卻以護國有功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國又繼續大舉南侵,於公元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帝,國號齊,史稱「偽齊」,以加強對黃河以南地區的統治。南宋派出由岳飛、韓世忠、宗澤、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指揮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曾經擊潰偽齊軍與金國的聯軍。

高宗1138年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又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岳雲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國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回了東南半壁江山的統治權。

南宋在宋孝宗、宋寧宗朝時比較安定。宋寧宗以後,國勢日衰。

蒙古汗國滅金,金滅亡后,南宋所面臨更強大的敵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國,國號為元,並於1276年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宋恭宗,後來,南宋光復勢力陸秀夫、文天祥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崖山海戰失敗后,走投無路的南宋終於在1279年3月19日隨着陸秀夫負剛滿八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滅亡。

南宋皇帝譜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趙構,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於南京(今商丘),史稱南宋,1138年遷都杭州。1162年,讓位給太子,自稱太上皇。死於1187年,時年81歲。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趙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孫,秀王的兒子。1162年即位,恢復岳飛的名譽,開始抗戰,但被打敗,與金國議和,史稱「隆興和議」。1189年,禪位與其子,稱太上皇。1194年死,時年68歲。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時已40多歲。1194年退位,死於1200年,時年54歲。

宋寧宗趙擴(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寧宗趙擴,光宗第二子。1208年,與金國簽定屈辱的「嘉定和議」。死於1224年,時年57歲。

宋理宗趙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趙昀,宋太祖十世孫。寧宗無子,死後楊后力理宗為帝。確立了朱熹理學的統治地位,4年,聯合蒙古滅金。昏庸無能,驕奢淫逸。在理宗之後,南宋政治日壞。死於1264年時年60歲。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趙祺,理宗侄,父趙與芮。死於1274年,時年35歲。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趙顯,度宗嫡子。即位時才4歲,1276年,元兵攻破臨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強迫他到西藏出家,成為高僧。1323年,被賜死。時年53歲。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敗逃亡,途中病死。時年10歲。

衛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衛王趙昺,度宗第三子,兵敗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陸秀夫負衛王投海自盡。時年8歲。

宋朝在歷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宋朝從960年趙匡胤立都東京開始,歷經三百多年。中國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時期,由於耕種土地減少與絲綢之路的阻斷,被迫轉向以商業經濟尤其是遠洋貿易為主的商業經濟模式,商人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並最終取得了商業經濟的大繁榮,開始出現早期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當時南宋的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的50%。南宋的時候,最大的城市臨安的人口已經突破了百萬,而此時歐洲還在中世紀黑暗的統治下過着悲慘的生活。宋朝的四大發明,使航海技術跨入了海洋時代,遠洋的商船有6層桅杆,4層甲板,12張大帆,可以裝載1000多人,航行於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國的人民驚嘆不已。

宋朝的滅亡,以及游牧民族對宋朝先進生產關係的毀滅性打擊,使一直處於上升階段的東方先進文明,從此逐漸轉向衰弱,並最終沒落於世界主流舞台之後。

南宋政權與金源政權長期對立,南北隔絕,南北文化僅僅通過雙方邊界民間的榷場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類狹窄的途徑,進行有限的交流。由於南宋文化整體水平高於北方,故這種交流主要表現為南宋文化對北方文化的輻射。北方的理學、文學和史學等領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響。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響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學。大約在南宋開禧年間前後,也就是在金王朝遷都汴京前後,理學著作陸續傳入北方,像尹焞《論語解》、胡安國《春秋傳》、張九成《論語解》、林之奇《尚書全解》、夏僎《柯山書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張栻《癸巳論語解》、呂祖謙《左氏博議》、劉子翚《聖傳論》、葉適《水心別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學名著,都傳至北國,引起趙秉文、麻九疇、楊雲翼、李純甫、王若虛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廣泛關注,產生了很大影響。趙秉文、麻九疇甚至「自稱為道學門……」(《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極書院記》)。南宋理學著作直接促進了北方理學的興起和發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編纂、翻刻南宋理學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將張九成《論語解》《孟子傳》《中庸說》《大學說》等書經刪節后彙集成《道學發源》一書,以廣流傳,趙秉文、王若虛分別為之作《道學發源引》《道學發源後序》,予以宣傳。趙秉文自己還親自動手,著有刪集《論語》《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學者開始撰寫理學類著作,表現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疇隱居遂平西山,潛心研究《易》學和《春秋》,享譽一時,趙秉文撰有《易叢說》《中庸說》《揚子發微》《太玄箋贊》等多種著述,闡發他對道的理解,可惜這些著作都已失傳。南宋理學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時,是因為它適應了金源統治的需要。南宋理學家有關《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的闡釋,現實政治性相對較弱,與金源統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經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譯五經,要讓女真人「知仁義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頗讀《論語》《孟子》《尚書》《春秋左氏傳》」。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理學自然能暢通無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學者不是簡單地追隨或者附和、發揮南宋理學家的言論,更多的是展開對南宋理學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評理學家的僅有鄭厚等個別人,其《藝圃折衷》排斥孟子,離經叛道,被朱熹等人斥為「邪說」(《朱子語類》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純甫推揚鄭厚之論,以鄭厚的傳人自居,自稱「自莊周后,惟王績、元結、鄭厚與吾」(《歸潛志》卷一)。他信奉佛教,為了批判理學,特意針對南宋人的《諸儒鳴道集》撰寫《鳴道集說》一書,「就伊川、橫渠、晦翁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髮不相貸,且恨不同時與相詰難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論。除李純甫之外,對宋儒展開詰難的還有王若虛。他的《五經辨惑》、《論語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針對宋儒而發,特別是針對南宋理學家而發。張九成、朱熹、胡安國、呂祖謙、葉適等人都是他的辨駁對象。不過,他比鄭厚、李純甫要正統一些,他的詰難也更加中肯準確。如對待鄭厚,他像多數宋人一樣,批評鄭厚偏頗失當:「鄭厚小子,敢為議論,而無忌憚。湯武、伊周至於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詆罵。至漢祖蕭曹平勃之徒,則尊為聖賢而亟稱之,復以歐公譏病唐太宗為薄,佞夫之口,其足憑乎?」與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擺脫宋人那些不切實際的高論或牽強附會之說,從人之常情出發,重新審視宋儒的觀點,表現出更加務實的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績。《論語•鄉黨篇》記載的主要是孔子飲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張九成《論語解》等著作卻從中發掘微言大義,誇大其辭,認為《鄉黨》能與《春秋》相表裏,說什麼「不學《鄉黨》,無以知《春秋》之用;不學《春秋》,無以知《鄉黨》之神」(《橫浦集》卷四《鄉黨統論》)。王若虛嚴辭批評其穿鑿迂曲、誇誕不實。他對宋儒的批評,正如《四庫提要》所說,「足破宋人之拘攣」。

文學方面,南宋文學也帶動北方的發展。這在小說和詩文評方面較為明顯,因為小說和詩文評的政治性相對較弱,讀者面較廣。洪邁的《夷堅志》以鬼神怪異為主,北傳時間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國,北方的接伴使就關心地問道,《夷志堅》「自《丁志》后,曾更續否」(《賓退錄》卷八)。由此可見《夷堅志》在北方的巨大影響。在這種心理的期待下,後來便有了元好問的續作——《續夷堅志》的問世。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是南宋最重要的詩話之一,可謂是詩話的資料庫。該書傳入北方后,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詩話》與《苕溪漁隱叢話》關係就非常密切。《滹南詩話》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資料來源於《苕溪漁隱叢話》。王若虛的辨駁相當一部分是針對包括胡仔在內的南宋人而發。也就是說,南宋詩話是《滹南詩話》寫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詩研究也在北方有較大的反響。趙次公的《杜詩證誤》、無名氏的《千家注杜詩》、鮑彪的《杜詩譜論》、杜田《注杜詩補遺正謬》、徐宅《門類杜詩》等杜詩研究著作先後傳入北方,直接推動了北方杜詩學的發展。元好問正是在南宋杜詩學的促進下,編纂《杜詩學》一書,率先提出杜詩學一詞,從而翻開杜詩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詩歌成就很高,尤、楊、范、陸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過北方,途中寫下了著名的使金絕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這些詩歌在北方無人論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獻記載的僅有楊萬里一人詩歌傳入了北方。誠齋體以自然界為表現對象,獨樹一幟,受到李純甫等人的喜愛。李純甫公開稱讚誠齋體「活潑剌底,人難及也」,可是在李純甫現存詩歌中,幾乎看不出絲毫誠齋體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趙秉文詩中有一些近似誠齋體的寫景之作。隨着金王朝國勢的日益危殆直到滅亡,輕鬆活潑的誠齋體越來越不適應金末的現實,註定要被人們所冷落。元好問在《又解嘲》詩中說:「詩卷親來酒盞疏,朝吟竹隱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頭敢道無?」其中的竹隱、南湖,據錢鍾書先生解釋,是指南宋推崇並效仿誠齋體的詩人徐似道和張鎡。該詩意思是說,徐似道和張鎡那些新巧的詩歌在蘇、黃二人面前,還值得一提嗎?元好問借蘇、黃二名家來彈壓徐、張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壓小、多此一舉之嫌,他也許是借彈壓他們來彈壓其背後聲名顯赫的誠齋體。在元好問的詩歌中,也沒有效仿誠齋體的跡象,說明誠齋體在北方的實際影響越來越小。誠齋體之外,陸遊的詩歌也很可能傳入北方。清人翁方綱將陸遊與元好問並列,稱「天放奇葩角兩雄」,但除錢鍾書《談藝錄》拈出他們兩句相似的詩句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直接的文獻可以證明元好問讀過陸詩,或受到陸詩的影響。受敵對政權的限制,政治性特彆強的陸遊詩歌不可能為北方文人所公開接受。總體來看,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南宋詩歌與金源的官方意識嚴重抵觸,對北方詩歌沒有產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詞體由於自身性質與詩歌不同,向來被視為小道,所以相對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棄疾詞雖然多抗金復國之言,傳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金亡第二年,劉祁即稱讚其功業文辭,後來元好問更是將辛詞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稱「樂府以來,東坡為第一,以後便到辛稼軒」。應該說,辛詞對元好問為首的金末詞壇產生了實質性的影響。元好問詞之所以被認為「足以追配稼軒」,就在於它得益於稼軒詞的沾溉。

在各體文學樣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較低,遠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難以接受散文中強烈的民族情緒,所以在北方影響很小,王若虛曾提及孫覿的《謝復敷文閣待製表》,從文體的角度予以嚴厲批評,並據此得出「宋自過江后,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結論。

史學方面,南宋王稱《東都事略》、胡寅《讀史管見》、呂祖謙《大事記》《呂氏家塾通鑒節要》等書傳入北方,其中后三種都是《通鑒》學方面的著作,可見這類著作在北方影響較大。北方蔡珪、蕭貢、完顏璹等人非常喜愛《資治通鑒》,各有專長,所以南宋《通鑒》學一入北方便受到人們的關注。趙秉文為呂祖謙未能最終完成《大事記》而深感惋惜,在詩中說:「傷哉絕筆《大事記》,讀經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楊尚書之美韻》)。金亡之後,北方的《通鑒》學發展很快,出現了元好問所說的「武臣宿將講說記誦」的熱門現象,隨之還出現了《陸氏通鑒詳節》、《集諸家通鑒節要》等《通鑒》學著作。

除以上幾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禮儀文化、藝術等方面對北方也會有一定的輻射作用。

南宋時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陸遊

辛棄疾

岳飛

韓世忠

楊萬里

劉克莊

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1127年—1279年廟號謚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

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趙構1127年—1162年建炎1127年—1130年

紹興1131年—1162年

孝宗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趙昚1162年—1189年隆興1163年—1164年

乾道1165年—1173年

淳熙1174年—1189年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趙惇1189年—1194年紹熙1190年—1194年

寧宗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趙擴1194年—1224年慶元1195年—1200年

嘉泰1201年—1204年

開禧1205年—1207年

嘉定1208年—1224年

理宗建道備德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明安孝皇帝趙昀1224年—1264年寶慶1225年—1227年

紹定1228年—3年

端平4年—6年

嘉熙7年—1240年

淳祐1241年—1252年

寶祐1253年—1258年

開慶1259年

景定1260年—1264年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趙禥1264年—1274年咸淳1265年—1274年

恭帝趙顯1274年—1276年德祐1275年—1276年

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趙昰1276年—1278年景炎1276年—1278年

趙昺1278年—1279年祥興1278年—1279年

並存政權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國、蒙古

金國

金(1115年-4年)

國號釋義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制於契丹,故完顏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簡介

女真族勃興於今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唐朝時稱黑水靺鞨,生活在黑龍江一帶,以漁獵為生。遼朝統治者長期向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獵用的「海東青」(一種猛禽)。官川流不息的穿過女真部落,魚肉女真百姓,終於導致女真族叛亂。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國建國后,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后,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顏晟即位后,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后,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克等獨特製度的同時,也採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顏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湧,同時又受到蒙古帝**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國時期,隨着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併產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

詳細介紹

在800多年前阿城的這塊土地上,女真族建立了金國,並在阿城定都(當時的會寧)。由於他們自身的強大和不堪遼宋壓迫,開始了伐遼、建金、攻宋的征程。金朝歷經十帝120年,鼎盛時期曾一度統治了大半個中國。

女真崛起伐遼建金

女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完顏部最為強大,完顏部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征戰。

據史學家介紹,女真伐遼的原因實際上可以總歸為反抗遼對其經濟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作為遼的藩屬,女真每年都要向其進貢大量的金銀珠寶不說,還要向遼的銀牌天使上繳大量的捕獵猛禽———海東青,為了捕到最好的鳥兒,還不得不去強攻本是同族的部落。其次是,在貿易上,雙方的交易極不平等。如果說這兩種壓迫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的話,銀牌天使看中的女真美女便得「薦枕」這一制度,引發的精神層面上的屈辱卻是「士可忍孰不可忍」。

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建國號大金,定都會寧。金於1125年滅遼,滅遼后,金國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並於1127年滅北宋。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爭繁忙,並未修建宮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繼位后,於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宋風格於一身。金上京城的建治,大致採取近似中軸線、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里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我國中世紀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國第一都。

雖然金上京會寧府如今已經成了大片的農田,但從殘存綿延11公里的的古城垣、至今仍佇立在水田間的點將台等遺址上,仍可想像800年前金上京的繁華與興盛。

目前,金上京會寧府皇城午門址,是唯一僅存的一處門址。金代共三個都城,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第一個都城,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國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汴京(今開封)。

上京路與會寧府

上京會寧府官衙設在大金國的前期都城內,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國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於現代的省。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寧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胡里改路;六縣,即會寧縣、曲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寧府歸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會寧府統領三縣,即會寧、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寧府尹兼領

燒毀金上京遷都燕京

正當上京城向前發展時期,金朝內部發生了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後期驕奢淫逸,暴虐殺人,引起了朝中眾臣的不滿。金熙宗繼父之子完顏亮利用這個機會,聯合親信親手將金熙宗殺死,自立為帝。海陵王繼位后,為了緩和繼弟殺兄、臣弒君的「同室操戈」這個矛盾,就以上京會寧府偏於東北一隅、物質運輸與公文傳遞有違誤等理由,將京都遷往燕京(今北京市)。

在遷都燕京后,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自己的皇位,於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毀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

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后,使上京會寧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重修會寧府復號上京

海陵王遷都平毀上京宮室、宗廟之後,已去蕭牆之憂,因而全力準備侵略宋朝的戰爭,同時大建宮宇、搜刮百姓,殘暴的統治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繼位於遼陽,改元大定,是為金世宗。這時完顏亮還在南進征宋,而金軍亦十分厭戰,重要將領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殺海陵王於帳前,海陵王死於瓜州渡。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1162年)發佈詔令,「以會寧府國家興亡之地,宜就慶元宮址建正殿九間,仍其舊號,以時薦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復了太祖廟,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復宮殿,建城隍廟。至此,金上京被毀壞的舊宮室、宗廟大部分被修復,但唯有儲慶寺不見有修復的記載。

蒙宋聯軍攻滅金國

金章宗末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上京的繁榮已成為過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衛紹王永濟繼位。同時,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開始進攻金國的北方,並迅速佔領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於1213年又突破了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劫掠並佔領了金國的北京。至天興二年(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城,在戰火中繼位的金末帝完顏承麟則死在亂軍之中,金國滅亡。

金國滅亡后,秦嶺淮河以北的女真、契丹、漢族進入更加深化的民族融合,最終女真和契丹的主體融入漢族。在蒙古統治者看來,他們同屬「漢人」。

金國建立了哪幾個都城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女真和他們的先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所謂白山黑水,種族繁矣。歷史悠久的女真先世,可上溯到舜、禹和商周時期,那時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被稱作肅慎,這是東北地區見諸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民族。此後,肅慎的後裔,名稱屢有變更。三國時期,稱挹婁,北魏時稱勿吉,並分有白山、粟末、號室、安車骨、伯咄、佛涅、黑水七部。到隋唐時稱靺鞨,仍然分七部。到五代時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完顏部最為強大,在他們的始祖函普時,居住在仆斡水(今牡丹江)之濱。到女真人第四世獻祖綏可時,完顏部便從仆斡水之涯,南遷到海古水(今海溝河)之畔,獻祖綏可一改女真夏逐水草,冬則穴居的舊俗。在海古水,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築室居住,耕墾樹藝,攻碳煉鐵,刳木為器。這時完顏部的社會發展達到了漁獵業、農牧業和手工業互有分工又互相結合,並進入鐵器時代而強大起來。此後,又經過昭祖石魯條教之法、景祖烏古乃自強自治、世祖劾里缽戡亂興盟、盈歌聯盟鞏固發展等幾代人的奮鬥,完顏部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到了完顏阿骨打時期,女真族已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由於自身的強大和不堪遼宋壓迫,於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爭戰。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改元收國元年,建國號大金,定都會寧(今阿城市)。金於1125年滅遼,滅遼后,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按照金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統的詔令為遺訓,下令南征伐宋,並於1127年滅北宋。

從金代鼎盛時期的疆域圖可以看到:墨綠色的區域就是金國的疆域,東北到日本海、庫頁島(今俄羅斯鄂霍茨克海),北到外興安嶺(今俄羅斯遠東地區),西北到蒙古國,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南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從圖中我們可以知道,金代共三個都城,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第一個都城,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為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汴梁(今開封)。

【築城營都】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爭繁忙,並未修建宮殿。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繼位后,於天會二年(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朝、南宋風格於一身。金上京城的建制,大致採取近似中軸線,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里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我國中世紀最北部的都城大邑。

此城平面示意圖。上京南北二城,均為長方形,以西垣為邊,橫豎卧對,呈曲尺狀。北城南北長1828米,東西寬1553米;南城東西長2148米,南北寬1522米。皇宮在南城偏西處,周長2公里余。原有4門,現僅存午門址,午門后中軸線上有5個宮殿址。二城外垣周長11公里余,殘高約3.5米,存馬面89個,門7座。據記載當時金都皇宮的建設情況已架屋數千百間,規模亦甚侈也。

上京會寧府皇城午門址,既唯一僅存的一處門址。這裏當時營建都城時的情況,這些脊瓦、布紋瓦等都是建築材料。

【市井繁榮】

上京會寧府定型在金太宗時期,到了金朝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顏亶時期,開始擴建上京皇城和增擴宮室。

於天眷元年(1138年),因大內狹,撤而新之,命盧彥倫營建宮室,這次擴建增加了朝殿、寢殿、書殿以及八座殿字樓閣組成的涼殿。

在金熙宗時期,金政權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基本上沒有大的戰爭。他極力推行封建社會制度和實行法制,並審時罷兵,計口授田,恢復經濟。經過他全面地進行改制改革,發展了金朝經濟,增強了國力。此時,上京城內外已經有了專門的商業區,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市井繁榮。

【上京路與會寧府】

上京會寧府官衙設在大金國的前期都城內,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代的地方行政區劃,大致與遼相同。金朝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於現代的省。金上京路領會寧等府州,範圍最為廣闊,其西境可抵今嫩江流域,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鄂霍茨克海,東至日本海,南與咸平路為鄰(今吉林省懷德縣),並遙領曷蘇館路(今遼寧省金縣)。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寧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胡里改路;六縣,即會寧縣、曲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寧府及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會寧府東境鄰胡里改路,西北與肇州接壤,東北與蒲與路相鄰,東南與恤品路接境。會寧府統領三縣,即會寧、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寧府尹兼領。

如今館內留存的印章,其中上京路總押荒字型大小印為國家一級文物,這些印鑒對研究和了解金代乃至宋、元官制與兵制,印證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均有不可替代的。

【遷都燕京】

正當上京城向前發展時期,金朝內部發生了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後期驕奢淫逸,暴虐殺人,引起了朝中重臣的不滿,金熙宗繼父之子完顏亮利用這個機會,聯合親信親手將金熙宗殺死,自立為帝。海陵王即位后,為了緩和居弟殺兄、臣弒君的同室操戈這個矛盾,就以上京會寧府偏於東北一隅,物質運輸與公文傳遞有違誤,使節往來也艱於行旅,致使政令無法及時暢達內外等理由,將京都遷往燕京(今北京市)。海陵王遷都燕京,對於適應金國形勢和發展和統治中原的需要,及女真族發展和燕京的開闢而言,這是一種進步。

在遷都燕京后,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風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自己的皇位,於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毀上京。據記載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府第及儲慶寺,夷其址、耕墾之。同時,於正隆二年(1157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只稱會寧府,並下令把駐紮上京的屬於太宗、宗干、宗翰管轄下的軍隊合併,使其縮小實力,並且遷往中都。

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后,使上京會寧府的人口一度銳減,經濟發展一度衰落,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復號上京】

海陵遷都平毀上京宮室宗廟之後,已去蕭牆之憂,因而全力準備侵略宋朝的戰爭,同時大建宮宇、搜刮百姓,殘暴的統治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即位於遼陽,改元大定,是為金世宗。這時完顏亮還在南進征宋,而金軍亦十分厭戰,重要將領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殺海陵王於帳前,海陵死於瓜州渡。

世宗改元,大赦天下,同時曆數海陵罪過數十事。金世宗統治時期,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1162年)發佈詔令,以會寧府國家興王之地,宜就慶元宮址建正殿九間,仍其舊號,以時薦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復了太祖廟,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復宮殿,建城隍廟。至此,金上京被毀壞的舊宮室、宗廟大部分被修復,但唯有儲慶寺不見有修復的記載。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以甓束其城就是在土牆之外增築磚牆,以加固城牆的堅實性,並在大定十三年(1173年)七月,金世宗下令恢復會寧府的上京稱號,恢復上京留守衙門,派宗室元老谷英任上京留守。金上京會寧府的歷史地位,被金世宗又重新樹立了起來。這是大金得勝陀頌碑,在今吉林省扶余縣石碑崴子屯,金世宗1184年東巡上京,於1185年到此憑弔,這裏是阿骨打率女真部義軍誓師伐遼的地方。

【金國衰落】

金章宗末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上京的繁榮已成為過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衛紹王永濟繼位。同時,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開始進攻金國的北方,並迅速佔領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於1213年又突破了長城防線,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劫掠並佔領了金國的北京。至金哀宗天興二年(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城,在戰火中即位的金末帝完顏承麟則死在亂軍之中,金國滅亡。

從1115年阿骨打建國稱帝到4年完顏承麟在蔡州身亡,金代經歷了長達119年的歷史,而金上京地區則早在1218年就陷落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由於在金後期,上京行省完顏太平與萬奴勾結,受萬奴之命焚毀了上京宗廟等大規模的建築,以及上京守軍在與抵抗萬奴的作戰中,上京城遭到了嚴重破壞,但上京城在元朝、明朝仍被沿用,上京的最後廢棄,是在清代。

政治制度

金朝初期雖也一度摹仿遼朝的北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完全拋棄了女真舊制,全盤採用漢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女真人漢化很徹底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朝建國之初,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佔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佔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於是只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於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七年(1年)始設於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后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后又歸併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並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制,全盤改用漢制。《金史》卷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制,用漢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顏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干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着二元政治的局面。《金史》裏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製度,詔中外」。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這不只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書省則只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誌着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

經濟、文化

金代文化既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傳統文化。

金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金政權剛建立時,女真族尚處於奴隸制階段,而它所控制的宋、遼地區,封建經濟早已高度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女真貴族的統治不得不適應當地的情況,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女真族的封建化,大約從金太宗時開始,在世宗、章宗之際完成。封建的租佃關係代替了奴隸制的剝削方式。原來使用奴隸生產的猛安謀克戶,這時「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貴族則轉化為地主。

金朝皇帝年表

(1)金太祖完顏旻(1115-1)

(2)金太宗完顏晟(1-1135)

(3)金熙宗完顏亶(1135-1149)

(4)海陵王完顏亮(1149-1161)

(5)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

(6)金章宗完顏璟(1189-1208)

(7)金衛紹王完顏允濟(1208-1213)

(8)金宣宗完顏珣(1213-1223)

(9)金哀宗完顏守緒(1223-4)

(10)金末帝完顏承麟(4)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韻風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韻風流
上一章下一章

宋金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