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二十二鼎革(9)

一百二十二鼎革(9)

李烈看見眾人曖昧的眼神,也並不計較,只微微一笑,手指在緊握的小手手心輕輕撓動幾下,不動聲色。呂驚雁卻沒有這份城府或者說是臉皮沒有他那麼厚,即便她再清冷淡漠,再成熟睿智,也只是個十八歲的少女,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早羞得粉面通紅,有心掙脫李烈的手掌,卻被他抓得牢牢的,便也只能由着他了。

李烈見呂驚雁羞澀難當,不由向那幾個看戲之人笑罵道:「都看什麼看,看來院長大人還沒好好整治你們吧!」

李屠嘿嘿笑道:「將軍在說什麼?我們正參觀院長大人新砌的暖棚,其他的可是什麼都沒有看見吶!」

浮塵子朗聲一笑,「你小子就別貧了,都進來看看,這可是前年咱們這位國公大人無意中提起的新鮮玩意,老道平素最愛侍弄些花花草草,冬天也養過幾盆花什麼的,可是這種菜蔬種植還是頭一回,還要大家提些意見才是。」

呂驚雁感激地看了一眼浮塵子,這才注意到眼前這個暖棚。

所謂暖棚,不過是一間木質框架的屋子,四面用土坯青磚壘砌,正面土牆只有半人高,整個暖棚南低北高,向陽背風,棚頂密密搭著草帘子,便於經常通風日照,牆側開了一扇小門,窄窄的樣子,看不清裏面的情形。

李烈心中暗道可惜,這年頭沒有辦法製造塑料薄膜,玻璃工藝也還不成熟,不能製造整塊的透明玻璃,不然暖棚就更理想了。當下拉着呂驚雁隨着眾人跟在浮塵子後面魚貫而入。

一進暖棚,就有濕潤溫暖的氣息撲面而來,滿眼的翠綠讓人不由眼前一亮,整個暖棚空間不大,整齊地分佈着幾塊菜畦,小白菜長勢喜人,黃瓜秧上掛了幾支頂着嫩刺黃花的小黃瓜,鮮嫩可人;豆角秧架上更是結了一串串半大不大的綠豆角。最裏邊一畦藤蔓糾結,赫然竟是番薯秧。這讓李烈不由極為驚奇,在他的記憶里這番薯又名甘薯、白薯、紅苕、地瓜,原產於南美,因其具有適應性廣、繁殖力強、栽培簡便、高產穩收、營養豐富、用途廣泛等特點,在全世界廣泛種植。歐洲第一批紅薯是由哥倫布帶回,然後經葡萄牙人傳入非洲,並由太平洋群島傳入亞洲。紅薯最初引入中國是在明朝萬曆年間,當時福建華僑陳振龍常到呂宋經商,發現呂宋出產的紅薯產量最高,於是他就耐心地向當地農民學習種植之法。後來經過陳氏家族的推廣,紅薯在全國普遍栽種。中國的紅薯栽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紅薯的栽培分佈很廣,南起南海諸島,北至內蒙古,西北達陝西、隴南和新疆一帶,東北經遼寧、吉林延展到黑龍江南部,西南抵藏南和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黃淮海、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各省是我國紅薯主產區。

前世時烤紅薯可李烈學生時代最喜愛的美食之一,當初他經常和三兩個哥們到校外門口的小攤去吃烤紅薯,那美味香甜的滋味一直記憶猶新,到了這個時代,還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東西,想來還沒有傳過來,記憶中最早知道紅薯的典故,是小時候看過的一部戲劇電影叫做「七品芝麻官」,主人公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曾經廣為流傳,不過那應該是明朝的故事,現在怎麼會有這種東西呢?

李烈放下心中疑問,伸手摘下一根小黃瓜,用手擦了擦便塞入口中大嚼,心疼得老道長直瞪眼。李烈卻不管那麼多,感覺一股清香沁人心脾,一邊大嚼一邊說道:「道長僅憑我無意中提到的蔬菜大棚就能做到這種程度,實在不易,這棚中保暖可是用燃燒石炭增加溫度嗎?」

浮塵子狠狠瞪了他一眼,恨不得將他手中的半根黃瓜搶過來,「只是能做到這樣,不知費了我多少心血,要想像你說得那樣全面推廣,只怕還是不行的,不說建築大棚,光是燒煤一項就不是普通人家能夠負擔得起的。只有大規模生產出平板玻璃出來,才能改變這種現狀,不過我們剛成立的玻璃作坊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只能作出半透明的琉璃,和那些波斯人帶過來的東西根本沒法比,看來只能讓你抽空過去指導一下了!」

李烈看着司徒平、李屠等人正圍着黃瓜秧架打轉,止不住的連連驚嘆,就連呂驚雁都放開李烈的手,驚奇的蹲在地上仔細觀看,聽了浮塵子的話,不由苦笑了一聲。他並不是萬能的,更不是百事通,後世時他只是一名普通學生,那個什麼塑料、橡膠、機床、軸承甚至蒸汽機、發電機、蓄電池什麼的,他倒是想弄出來,讓這個時代的科技跳躍式發展起來,只是想得挺好,至於該怎麼弄,他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更是連接觸都沒接觸過,這叫他怎麼去弄?只能將它深深埋在心裏,等待着隨着科技的發展,讓後來人一步步去做了。不由苦笑着說道:「道長啊,您以為我是神仙啊,什麼都懂?我只知道玻璃是由石英砂、純鹼。長石和石灰石混合燒制而成,具體怎麼做,我也是兩眼一抹黑啊!」

浮塵子微笑道:「那你也要去看看,憑你開擴的眼界,還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古怪想法,說不定真能頂上大用呢!」

李烈一時無語,也只得點頭答應下來。

卻聽浮塵子又道:「這暖棚一時間派不上大用場,也不能給百姓帶來好處,雖然連續兩年難得的大豐收讓我們儲備了一批糧食,可你別忘了,這兩淮自古來就是天災最頻繁的地方,明年萬一出了天災,我們只怕就又要從頭做起了,這方面你要多想想法子!」

李烈知道這時的莊稼嬌貴的很,旱了澇了、蟲害重了收成都大受影響,要是風調雨順的話辛苦一年一畝打出三四百斤糧食就算是一等的良田了。好在李烈比較幸運,自接手兩淮以來風調雨順,沒有發生較大的災害,這才讓他有餘力在支持作戰之餘還能接收了大批流民。可好運氣不可能永遠降臨在自己頭上,所以他一面加強內政,鼓勵開墾荒地,加強河道疏浚,大興水利,另一方面則派人引進產量較大的占城稻,研究改良水稻。不過這都需要漫長的時間,不可能一下子就出現成果,聽了浮塵子憂心之言,不禁陷入沉思。

「道長,暖棚中那畦番薯您是在什麼地方得來的?」

浮塵子道:「這個東西是魏炯從海外帶回來的,聽說口味不錯,就託人給他的老上司蕭恆帶來了幾筐,蕭恆那小子就給了我一些,由於當時這東西在海上輾轉而來,到了我手裏有些就發了些芽子,所以我就在暖棚里試着種了一畦!」

李烈興奮地說道:「這實在是太好了,這個番薯可是個好東西啊!它自南而北皆宜種植,畝產至少兩千斤,南方甚至可以一年三種,而且不爭良田,皆可種植,明年一定要廣泛種植,到那時就可以解決大量災民的吃飯問題了!」

浮塵子一驚,「這東西這麼重要?」

李烈鄭重點頭,「一定要將這畦番薯保護好,這可是日後咱們兩淮的寶貝啊!」

……

暖棚中太熱,不一會兒大家身上開始見汗,便走了出來,李烈還不忘在浮塵子的怒視下順手摘了兩根嫩黃瓜塞在呂驚雁手中。

既然呂驚雁終於同意加入都察院,六司班底就基本搭建成型了。眾人又商議一番,這才散了,各自回去挑選得力人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這個李烈加強集權的機構將在兩個月內開始運行,到那時,李烈對轄地文武百官的控制將不再單純依靠個人威望,都察院的成立可以說是為了李烈今後的統治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臨出門,李烈悄悄將浮塵子拉到一邊,問出了始終埋藏在心底,困擾了他很長時間的疑問,「道長,我娶妻也有兩年多時間了,妻妾好幾個,怎麼婉兒、若兮她們的肚子還沒有動靜啊!」

浮塵子聞言一愣,接着便大笑起來,「哈哈哈,怪我疏忽了,沒有告訴你,這套玄元功功法最適合道家修鍊,其第一步就是練精化氣,人到成年,由於物慾耗損,先天之精已不足,必須用先天元氣溫煦它,使之充實起來,重返先天精氣,這就是煉精化氣的內容和目的。由於這步功法是要使內氣沿督、任二脈的經絡路線在人體內作周流運行,故又稱小周天,內氣的感覺,從下丹田循督脈、任脈回至下丹田作循環走動,在此也借用了這個周天的名詞。由於煉精化氣的內氣感覺只走督、任兩脈,而第二階段的鍊氣化神要通達奇經八脈,所以稱前者為小周天,後者為大周天。以精、氣、神三者來說,是以神來調精、氣而產葯。精滿化氣,氣滿生精,故精與氣是一而二,二而一。因此,你只有通過築基這一道關坎,先通過煉精化氣小周天打通任督脈,然後再打通其他六條經脈,這項要求是在煉神化氣大周天中實現的。等到大周天圓滿后,才能進入煉神化虛的境界,到那時就可以恢復你的功能了!所以你不要着急,慢慢來,之後必然有你的好處!」

「啊?還好處?」李烈激靈靈打了個冷戰,「不會吧!老道你是不是玩我呢吧!這練功也能練出不孕不育來?這也太誇張了吧!」李烈有點不寒而慄,顫抖著說道:「你不會告訴我再要練他個二三十年才能達到煉神化虛的境界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宋韻風流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宋韻風流
上一章下一章

一百二十二鼎革(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