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祖師真人

道教祖師真人

中華始祖黃帝

中華民族的始祖,中國人自稱為炎黃子孫。相傳號軒轅氏,繼炎帝神農氏之後,統一華夏族。設官職,舉賢能,大治天下;推曆數,祭山川鬼神;造弓矢,建房屋,作衣服,興文字,制樂器,創醫藥,發明指南車,於是有中國古代文化的興起。黃帝在傳說中為「龍蹺仙蹤」的始祖,道教將其奉為神仙,系五天帝之一。《道藏》中有許多道經託名是黃帝所作,著名者如《黃帝陰符經》、《黃帝龍首經》等。

黃帝的來歷黃帝為中國開化時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認為中華民族之共祖,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河南新鄭縣西北),稱軒轅氏,國於有熊(今河南新鄭縣),亦稱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黃帝生而靈異。《史記》稱其「以土德王,故號黃帝。」漢緯中已有不少有關黃帝的內容,按其說法,黃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誕生整個就是一個神話:有一天,黃帝的母親附寶去往郊外,一個巨大的閃電在北斗星的周圍耀眼地閃爍,使附寶得到感應,於是生了軒轅。軒轅的胸部生來帶有「黃帝子」三個字。黃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傳》記黃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種用以劾鬼的法器「黃神越章」,還有一種專門用來為生人和死者解除災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據對黃帝神力的信仰而來。

黃帝的武功1.阪泉之戰—時,天下共主炎帝神農氏八世,暴虐無道,黃帝率諸侯與戰,敗神農氏於阪泉(河南涿鹿縣東),遂代神農氏為天下共主,版圖東至於海,西至甘肅,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戰—時,諸侯多歸黃帝,獨苗族蚩尤不服,與黃帝戰於涿鹿(今河南涿鹿縣),蚩尤能作五里霧,黃帝與其久戰不勝。黃帝乃作指南車(車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靈符、道法和《陰符經》傳給黃帝,遂擒殺蚩尤,天下乃定。

黃帝的文治黃帝既定天下乃與諸臣共訂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種發明,使社會民生接近今日:

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

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

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

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內經。

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

鑄造:采首山(河南襄城縣南五里)之銅以造貨幣。

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

黃帝成仙黃帝年近百歲,棄帝位,從列仙游,(務光子、容成子、廣成子、紫府先生、中黃丈人等)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歲,有龍從天而降,接引黃帝,升天而去,成為天上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靈位業圖》中,列黃帝於第三神階之左,稱為元圃真人軒轅黃帝。

老子

老子道教尊奉為道祖。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署名西漢劉向著的《列仙傳》則說老子字伯陽,陳國人。道教認為,「聃」和「伯陽」都是老子的字。至於其籍貫,或屬之陳國,或屬之楚國,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苦縣本屬陳國,後來陳國為楚國所滅,故苦縣又屬楚國。

關於老子的出生年代,《史記》未載,只記孔子曾向他問禮。《列仙傳》載老子生於殷時。道教典籍,如唐末杜光庭的《道德真經廣聖義》、北宋賈善翔的《猶龍傳》、南宋謝守灝的《混元聖紀》都說老子生於殷朝第二十二王武丁九年,歲在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

據道教典籍記載,老子於周文王時任守藏史,後來遷為柱下史。周朝衰落之際,老子辭官離去,經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縣境內)時,關令尹喜懇請他著書傳世,於是老子寫下了五千餘言,這就是傳誦千古的《道德經》。

在先秦時期,先後有關尹子(尹喜)、楊朱、列子、莊子等繼承和發展老子思想,從而形成了道家學派。戰國末期的道家將老子與黃帝聯繫起來,形成了黃老之學。西漢初期,黃老之學曾被作為政治上的指導思想。兩漢之際,黃老之學的清靜無為思想與方仙道的神仙信仰相結合,形成了黃老道,老子被視為「道」的化身。東漢明帝、章帝之際,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云:「老子者,道也」。桓帝延熹八年(165年),陳相邊韶作《老子銘》,稱老子「道成仙化,蟬蛻渡世。自(伏)羲(神)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正一盟威道(又稱天師道),尊老子為教主,以「道」為最高信仰,奉《老子五千文》為經典。張道陵又著《老子想爾注》,認為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即老子)。後來道教又將老子尊為「道德天尊」,列為三清尊神之一。在道教中還流傳著「老子一氣化三清」的說法。

唐朝皇帝姓李,自稱為老子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其後,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為「真元皇帝」。大中祥符六年(1013)八月,詔加號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唐玄宗開元三年(715年)詔以二月十五日老子誕辰為玄元節。後來唐武宗又敕老子誕辰為降聖節,全國休假一日。可見,老子的聖誕為二月十五日,曾被唐朝政府所確認,並作為公共假日。

張道陵

張道陵(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吳之天目山,七歲讀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義。為太學書生,通曉天文、地理、諸子、五經、從學者千餘人。永平二年(59)以直言極諫科中,拜巴郡江州令(今重慶),時年二十六歲。因素志於黃老之道,見世風日下,不久遂棄官隱於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漢章帝、和帝詔征皆不就。后與弟子王長從淮入江西鄱陽,訴流至雲錦山(今龍虎山),煉九天神丹,三年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聞蜀中民風純厚,易可教化,入蜀居鶴鳴山修道。漢安元年(142)感太上授以正一盟威之道或雲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文,創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領,不喜施刑罰,廉恥治民,符水治病,百姓奉之為師。尊老子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撰《老子想爾注》闡揚道教教義,稱「道」即是「一」,「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以「道」為最高信仰。永壽二年(156),以盟威都功諸品經籙、玉冊、劍印付子衡,與夫人雍氏升仙而去,年一百二十三歲。唐天寶七載冊贈「太師」,僖宗中和四年(884)封為「三天扶教**師」。宋理宗加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道教尊為祖天師,泰玄上相,降魔護道天尊。

王重陽

王重陽(1112—1170)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創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改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號重陽子。自呼王三(排行第三)或王害瘋。祖籍陝西咸陽,累世為地方大族,后居於終南縣劉蔣村。自幼好讀書,才思敏捷,擅長騎射。齊阜昌(1130—1137)年問應禮部試,未中,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年又應武舉,考中甲科,慨然有經略天下之志。後來長期任征酒小吏,遂憤然辭職,隱棲山林。金正隆四年(1159),棄家外游,在甘河鎮遇異人,授以修鍊真訣,於是悟道出家。在南時村築墓,住在墓穴中兩年多,自稱為「活死人墓」。金大定七年(1167),離開陝西,前往山東傳道度人。先後收馬丹陽、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為徒,在文登、寧海、福山、登州(今蓬萊)、萊州(今掖縣)建立三教七寶會、金蓮會、三光會、玉華會等。因王重陽在山東寧海自題其庵名為「全真堂」,故入道者都稱為全真道士。金大定九年(1169)攜其弟子馬、譚、劉、丘四人西歸,次年一月在大梁(今河南開封)羽化。歸葬於終南劉蔣村故居(今陝西戶縣祖庵鎮),后全真道尊奉該地為祖庭。元世祖至元六年(1209)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他揉合道、儒、釋的思想,主張三教平等合一,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全真道徒必修的經典。他認為修心去欲為修道之本,主張先修性后修命,修道者必須斷絕酒色財氣、攀緣愛欲與憂愁思慮,如此身雖在凡塵而心已入聖境。他的著作有《重陽全真集》、《重陽教化集》、《重陽立教十五論》等,今均存於《正統道藏》之中。

丘處機

丘處機(1148—1227)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或作邱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人。十九歲出家,次年拜王重陽為師,追隨左右,甚契玄機。王重陽羽化后,他在陝西石爵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後來又隱居在龍門山(今寶雞市東南)勵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以「惑眾亂民」為借口,下詔禁罷道教,處機於是東歸棲霞。貞佑二年(1214)秋季,請命招安山東楊安兒義軍,獲得成功。金庭與南宋先後派遣使者召請他,皆不應詔。元太祖聞其名,自乃蠻(今蒙古境內)派使者召請,丘處機毅然率弟子十八人從萊州出發,跋涉萬里,歷盡艱難,兩年後抵達西域大雪山。太祖問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應以「敬天愛民」為本;問長生久視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為要。並進言欲統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太祖深契其言,禮遇甚隆,尊為神仙。後來丘的弟子李志常撰作《長春真人西遊記》,記述其事頗詳。他返歸燕京(今北京市)后,太祖賜以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道教,並下詔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賦稅差役。丘處機於是廣發度牒,建立平等、長春、靈寶等八個教會,大量建立宮觀,設壇作醮,一時教門四辟,道侶雲集,全真道獲得很大發展。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處機羽化於寶玄堂,殯於白雲觀處順堂(今北京白雲觀丘祖殿)。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詔贈「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加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真君」。後世稱為「長春真人」。龍門派,為全真道傳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繼承王重陽的思想,主張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系統闡述其內丹修鍊的理論和方法。另外還著有《磻溪集》六卷,收存於《正統道藏》;《攝生消息論》一卷,收入《道藏精華錄》。

陳摶老祖

陳摶的生平:陳摶為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或說為普州崇龕人。)年少時熟讀經史百家之言,好佛學,醫理,天文地理,頗有詩名。後舉進士不第,悟世事浮華實為虛妄,乃不求仕進,遊歷名山,求訪仙道,長期隱居在武當山九室岩,服氣辟穀,清靜修道二十餘年。後移居華山雲台觀和少華山石室,與隱士呂洞賓,李琪等交往甚密。後周世宗思陳摶有奇才遠略,乃召陳摶入宮,命他為諫議大夫,他固辭不受,賜號「白雲先生」。宋太宗曾兩次召陳摶入宮,待之甚厚,他建議宋太宗「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甚得太宗敬重宏信,賜號「希夷先生」。端拱二年(989年)卒於蓮華峰下張超谷中。

宗教思想:陳摶好研《周易》,常手不釋卷。曾作《無極圖》,刻於華山石壁。又作有《先天圖》,其宗教思想融儒,釋,道三家學說,啟宋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對宋代理學有較大影響,據傳理學開山大師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就是由陳摶的《無極圖》衍化而來,其《先天圖》被邵雍演化為「象數」體系。其道教丹道思想主張性命雙修,養生內煉,澄思息慮,調氣入靜,順應大道,以傳統的道家學說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構成一套系統的內丹理論,為宋元道教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的來歷:三茅真君指的是三位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三茅真君原來是出生在咸陽南關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歲時就棄家赴北嶽恆山讀老子書及《易》經,服餌內修積六年,後面見西王母,受玉佩金鐺之道、太極玄真之經,四十九歲時學成得道而歸。中茅君茅固,字季偉,漢景帝時舉孝廉,累遷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漢宣帝時遷洛陽令,後拜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飛升後,兩兄弟均棄官還家,求兄於東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兩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轉還丹後,亦飛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後,來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蘇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後名茅山。齊梁陶弘景編定之《真靈位業圖》,即稱大茅君茅盈為「司命東嶽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稱中茅君為「句曲山真人定祿右禁師茅君」「右禁郎定祿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稱三茅君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屢有加封。茅盈被封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沖虛聖佑真應真君」,茅固被封為「中茅地仙上真定祿右禁至道沖靜德佑妙應真君」,茅衷被封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沖慧神佑神應真君」,總稱三茅真君。

司命司祿: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祿為名,亦以司命、定祿為職。據《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稱,大茅君茅盈治宮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極,總括東嶽,司命司祿。中茅君和三茅君僅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統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總括岱宗,領生記生,位為地仙九宮之英,勸教童蒙,教訓女官,授諸妙靈,蒞治百鬼,鎮陰宮之門。

奉祀:相傳,大茅君茅盈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於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蘇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著稱於世,其進香之香期為農曆之正月至三月,當系大茅君得道之時日為進香之**期。

許遜(許真君)

許遜為晉代著名道士。字敬之,南昌人。祖父和文親都世慕仙道。據道書記載,他少年時曾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不顧自己的箭傷,折回頭來傷心地舔其子而死。許遜悵然感悟,遂折弓棄矢,銳意修道。

修道:許遜聰明穎悟,博通經史,明曉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讖緯之書,尤其喜好神仙修鍊之術。據說他曾師事著名道士吳猛,修學道法;曾擇西山之陽逍遙山,以修鍊為事。後舉為孝廉,任旌陽令,治政廉簡,大施利濟,吏民悅服,時人感其德化。後見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遨遊江湖,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曾拜諶母為師,道法高妙,豫章各地多有許遜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據說曾求得太上靈寶凈明法,被尊為凈明道派祖師。後乃歸隱西山,精修不懈。

成仙:至孝武寧康二年,許遜已一百三十六歲,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降,曰:「奉玉皇詔,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望日,舉家四十二口,同日拔宅升天,雞犬隨之。宋徽宗敕封: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證位為天樞使相,為天府四相之一。

呂祖

呂祖的事迹:呂祖即呂巖,亦作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由於道教全真道派奉呂巖為純陽祖師,故世稱呂祖。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呂祖生於唐貞觀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樂縣人。其父呂讓,初為太子右庶子,遷海州刺史。呂巖生於林檎樹下,出生時異香滿徑。幼時極其聰明,日誦萬言。及長,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黃,笑臉,微麻,三茈須。一說武后時三舉進士而不第。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舉進士,後游廬山,遇異人受長生訣而得道。另一說,呂巖兩舉進士不第,後在赴長安道中,遇鍾離祖師,授枕作黃粱夢。夢中舉進士,登科第,歷任顯官,入台閣,擢侍從,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應對差誤,被罪謫官,南遷江表,路值風雪,仆馬俱瘁,一身無聊,方自嘆息。忽然夢覺,入睡前所煮黃粱米飯尚未炊熟,世稱「黃粱一夢」。醒則悟,遂棄家,隨鍾離祖師赴終南山鶴嶺修道。據傳,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呂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葯鏡》,呂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髮。後在湘潭、岳陽、湖北一帶遊歷度人。又據《呂祖本傳》,呂祖得鍾離之道以後,又得火龍真人天遁劍法,一斷煩惱,二斷**,三斷貪嗔。初游江淮,即以靈劍除長蛟之害。後奉天帝之命,居荊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隱顯變化不一,惟其誓願宏大,是以浮塵濁世,行化度人,傳說眾多。元代道士苗善時曾編有《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七卷,彙集呂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無不以勸人盡忠行孝、積善除邪為本。

敕封和奉祀:對呂祖的信仰和崇拜,大約自北宋末年起開始興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呂祖為妙通真人。南宋時已有專門奉祀呂祖的寺廟,並有塑像供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贈純陽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呂祖神誕之日為四月十四日,道教信徒多於神誕日赴道觀中呂祖殿燒香奉祀,或還願,或祈願。華南地區和南洋華人盛傳呂祖簽文,遇有急難,常於呂祖殿神像前求籤問卜,祈求神示。

媽祖

媽祖的來歷: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和海外華人供奉的海洋保護神,又稱天妃、天後、天妃娘娘、天上聖母等等。道教《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太上老君封媽祖為「輔斗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有關媽祖的記載,大約起於北宋。媽祖原是都巡檢林願之女,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歿於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歲。林默娘初生時,紅光滿室,異氣氤氳。由於生而彌月,不聞哭聲,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歲就塾讀書,喜燒香禮佛。十三歲得道典秘法。十六歲觀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後,有禱輒應。自宣和以後,兩宋間先後敕封達九次。其封號,南宋光宗紹熙(1190年)由「夫人」進爵為「妃」,元世祖時又進爵為「天妃」,清康熙時再進爵為「天後」。至清嘉慶年間,媽祖的封號已經累積到二十八字。

救度生民:媽祖之主要神跡是救濟海上遇難之生民。據傳,媽祖有隨從,千里眼、順風耳,能解救於千里之外。媽祖常穿朱衣,乘雲遊於島嶼之間。如果海風驟起,船舶遇難,只要口誦媽祖聖號,媽祖就會到場營救。《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稱,媽祖所救就是「翻覆舟船,損人性命,橫被傷殺,無由解脫」。後來,媽祖之職能略有擴大。同經還稱「若有行商坐賈,買賣積財,或農工技藝,種作經營,或行兵佈陣,或產難」,「或疾病」,「但能起恭敬心,稱吾名者,我即應時孚感,令得所願遂心,所謀如意」。因此,民間亦有以媽祖為送子娘娘的。

奉祀:中國東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媽祖廟,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媽祖廟為祖庭。台灣省有媽祖廟74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39座,內建於明代的2座,建於清代37座。每年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神誕之日,福建莆田的媽祖廟和以台灣北港朝天宮為代表的媽祖廟都要舉行奉祀和媽祖像巡街活動,媽祖信徒人數之多,香火之旺,至今亦然

王靈官

王靈官的來歷:王靈官,即玉樞火府天將,隆恩真君。俗稱王靈官。《明史》的《禮志》稱,「隆恩真君,則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也,又嘗從薩真君傳符法。永樂中,以周思德能傳靈官法,乃於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及祖師殿。宣德中(1426-1435)改廟為大德觀,封二真君。成化初,改觀曰顯靈宮。」「夫薩真君之法,因王靈官而行。王靈官之法,因周思德而顯。而其法之所自,又皆林靈素輩所附會」。據明清時期的神仙傳記稱,王靈官原名王惡,湘陰浮梁之廟神,因其吞噬童男童女,為西河的第三十代天師虛靖真人的弟子薩守堅,飛符火焚,將王惡燒成火眼金睛。王惡不服,奏告於天庭。玉皇大帝即賜慧眼並金鞭,准其陰隨薩真人,察有過錯,即可報復前仇。十二年間,王惡以慧眼觀察無遺,竟無過錯可歸咎於薩真人。後至閩中,拜薩真人為師,誓佐行持。薩真人乃以「善」易其名,改王惡為王善,並且奏告天庭,錄為雷部三五火車雷公,又稱豁落靈官。

護法監壇:道觀內多塑有王靈官之像,紅臉,滿髯高翹,開口,露獠牙,披甲執鞭,正對山門。額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護鎮山門。因此,王靈官之職當是道教護法監壇之神靈。明永樂年間(1403-1424),杭州道士周思德能傳靈官之法,附神降體,禱之有應,顯於京師。周思德還在禁城之西建天將廟和薩祖師殿,以王靈官為火府天將,天庭二十六天將之首。宣德年間(1426-1435),又改為火德廟,歲時致祭。

奉祀:由於奉祀王靈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觀山門處,因此道教徒進山門後首先朝拜王靈官。只有福建地區民眾有稱王靈官為天將而專為其建廟,稱天將廟。王靈官神誕之日為六月十三日(亦有作六月二十三日),道教徒進廟奉祀王靈官的連綿不絕。

張三丰

張三丰的生平:元明道士。名全一,一名君寶,號三豐。約活動於元延佑(1314--1320)到明永樂十五年(1417)間。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

由於他平時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又傳為張天師後裔。傳說他體姿豐偉,大耳圓目,龜形鶴背,須髯如戟。一年四季,都只穿一件破衣,披一領蓑衣。一餐能食升米,或數月不食。能預知吉凶禍福,人以為神。終生浪遊,行無定止。曾在寶雞金台觀死而復活,道徒稱他為「陽神出遊」。多次往來武當山中,結草廬居住,修鍊丹道,並預言此山日後必定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后入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中訪真攬勝。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撰《無根樹丹詞》,自題為「大元遺老張三丰自記於武當山天柱峰之草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使者四方尋訪他,競毫無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大修武當山,專門為張三丰修建「遇真宮」,並數次遣使訪覓,也未遇見。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封為「通微顯化真人」。張三丰認為,自古道法流傳,分為正、邪二教。而儒、道、佛三教皆為正教,雖然創始人不同,但「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人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者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這是張三丰內丹思想中的卓越之處。他的著作很多,清人李西月編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隱仙」風範和神秘傳說:張三丰以其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傳說他「姿態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讀書經目不忘,有學識,能詩書。灑脫不羈,頗具神仙風度。其身世出處,頗多傳說,「或言三豐金時人」。傳說宋末,時亂,宋徽宗召之,三豐曾單拳擊殺賊百人。亦傳其能辟穀神行,死而復生。一生不慕榮利,遁世清修。據其自述,他曾任縣令,後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曾於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傳以丹訣。游武當山,與其徒在該山「去荊榛、群瓦礫」,創草廬以修道。預言「此山異日必大興」,囑其弟子「善守香火」。不久離開武當山,雲遊至四川,在青城山和鶴鳴山訪真攬勝。首創太極拳注以為修道健身之用,今日大行於世。

號稱「隱仙」:張三丰一生漫遊天下,行蹤莫測,以「隱」名著,號稱「隱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派張宇初到處尋訪他,竟毫無蹤影。明成祖永樂年間數次遣使尋訪,亦未得見,遂大修武當山宮觀,使三豐「異日必大興」的預言應驗。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於成化二十二年(1486)封其為「韜光尚志真仙」。天啟三年(1623)熹宗稱三豐降壇顯靈,封其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明代諸帝的慕求與褒封,道門的神化,使張三丰的神仙傳說歷久不衰,托稱曾遇張三丰傳道之說直到清代仍時有所聞。

思想和著述:張三丰的思想具有元明時代道教思想的普遍特徵,即高倡三教同源一致。他認為儒、釋、道三教雖創始人不同,但都「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因此,「牟尼、孔、老皆名曰道」。他在《大道論》中說:「儒也者行道濟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也。」他主張修道就是修「陰、陽、性命」之道,「三教聖人皆本此道而立其教也。」他主張「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其著作較多,清人李西月編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輯要》。

王常月

王常月(?-1680)為清初著名龍門派道士。俗名平,法名常月,號昆陽,山西長治人。

王常月與全真龍門派的復興:王常月生當明季之亂,慨然有出塵之心。中年時拜龍門派六世祖趙復陽為師。趙授以戒律,囑之曰:「成道甚易,然亦甚難。必以苦行為先。種種外務切須掃除,依律精鍊,潛心教典,體《道德》自然之奧,探《南華》活潑之真機,方為穩當。」王常月牢記其師振「宗風」之訓戒,毅然以振興龍門派為己任。辭師後,周遊諸山間。**年間學師二十八處,印證五十餘人。後隱居華山,刻苦修道。

清順治十二年(1655)秋,他北上京師,掛單靈佑宮。次年奉旨說戒於白雲觀,開壇說戒凡三次,收弟子千餘人。三次公開傳戒,不僅發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其已獲清朝統治者的保護和支持。這對龍門派的復興具有重大意義。他為順治帝所器重,賜為「國師」,三次賜予紫衣。康熙三年(1663)王常月親率弟子南下,在南京、杭州和武當山開壇授戒。一時,南方道士紛至門下。由此,龍門派在當時整個道教日趨勢衰頹的情勢下,呈復興之象,並成為全真道中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一個支派。王常月本人也被譽為「中興之祖」。閔一得在《金蓋心燈》中稱其「是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康熙十九年,傳衣缽於弟子譚守成而卒。後被康熙賜號「抱一高士」。

思想和著述:王常月在南京的傳戒記錄被其弟子輯錄為《碧苑壇經》。既講修鍊次第,又講修鍊方法。提出入道學仙須按皈依三寶、懺悔罪業、斷除障礙、舍絕愛緣、戒形精嚴、忍辱降心、清凈心聲,求師問道第二十要,依次修行。並須嚴持初真、中級、天仙三級道戒,以戒、定、慧為漸進之基。其內丹修鍊法,標榜「無相法門」,反對「看相修行」,破斥拘於煉化精氣的金丹命術。認為只要了性,不愁命不立,尤其反對煉化精氣以求卻病延年。認為**總是要死的,不死的只是真性法身。「所說延生,不是卻病延年,長生不死乃是萬動不壞真性,亘古長有之法身」。又說「如來亦有滅度之時,老聃亦有飛升之日」「色身縱留千年,止名為妖,不名為道。法身去來常在,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教長生成仙信仰被他改造。因此,王常月的思想具有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其著作有《缽鑒》五卷,又有《初真戒律》一卷,收入《道藏輯要》。《碧苑壇經》收入《古書隱樓藏書》。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幻想人生不寂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網游競技 幻想人生不寂寞
上一章下一章

道教祖師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