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親臨

第385章 親臨

孟浚在趙用平率軍北上,淮安又受到豪格突襲之後,如今周軍兵力雖有二十三萬眾,但如此廣闊之地,四處都將用兵,孟浚深感兵力仍然有所不足。

因此,孟浚決定募淮北之民,以補軍力,如今孟浚麾下,除了忠貞營所改編之六鎮,三千蒙古騎兵已及一些降軍是北方兵,余者皆是南方之軍。

因此孟浚命幕府行文淮北各地,招募壯丁,初定七鎮兵額,又命林士奇所在之湖廣行營,抽調部分基層軍官,用於組織新軍架構,而這七萬人,孟浚意其中兩萬人再次組建成和破虜軍一樣的全火器兵。

只是募兵,再到成軍,各項軍械,甲具,非一日之功,需要大量的時間,募兵初期用度,並不算太大,幕府和地方尚可堅持的住。

在是否親自北上,孟浚思索良久后,還是決定親赴濟寧前線,親自觀察局勢。

在金陵城中,幾乎是孟浚親軍的長林鎮被留駐於金陵,錢彪及古爾布哈二人所部一萬三千人跟隨孟浚,北上濟寧。

在沈廷楊的旗艦上,沈廷楊默默的望著孟浚。

當初第一次見到孟浚,面孔和如今已而立之年的孟浚,似乎有了些差別,他的臉上因缺乏足夠的休息而顯得有些疲憊,但他的眼神中卻透露出某種壓抑而又無法名狀的東西,似乎是一種潛藏的野心,卻又像是一種即將噴涌而出的激情。

以沈廷楊飽經風霜的目光,他也無法明了孟浚的想法,天下已經在他的手中徹底的變了一個樣子,眼前這個一身戎裝富有英氣之人,是自己的女婿,可沈廷楊卻不敢有絲毫的不敬。

這時沈廷楊輕聲問道:「大王,是否已下定決心,先行北伐?」

孟浚聞言,轉頭看著沈廷楊,笑了笑,隨後說道:「南方不定,豈能全力北伐,若是無後顧之憂,吾早已命林士奇從湖廣北上,奪取河南了。」

沈廷楊聞言有些不解,又問道:「既然大王不欲北伐,又何需親臨濟寧?」

孟浚看向船頭,那船首彷彿披荊斬棘一般,破水而前,他語氣悠悠的說道:「吾又未曾言親征北伐,去濟寧,只是去慰問大軍罷了。」

沈廷楊聞言,有些沉默,孟浚不全力北伐,所擔憂的便是昆明吧,沈廷楊看著孟浚的背影,眼神有些複雜,他知道孟浚現在想要什麼,他想要名聲,而無論這個先動手的是李成棟,還是鄭家,亦或是昆明,一旦動手,林士奇必會全力南下,不留一絲情面。

………………

在收取兗州十三縣后,雖說這些地方殘破了些,和江南各城沒法比,但好歹還能貢獻些糧草,讓幕府的後勤壓力稍微緩解了些。

而在濟寧待了半個多月後,趙用平一面穩定地方,招納投軍的義士,遣派使者,奔赴山東各地,招降縣城,就在忙忙碌碌時,多爾袞遣派使者,已至濟寧城。

趙用平對這使者並不搭理,聽言其欲前往金陵議和,希望兩軍暫停干戈的話,趙用平是嗤之以鼻,對這使者,趙用平便是連一頓飯都不肯招待,便將其趕出營去。

直到孟浚親自抵達,諸將盡數出營,恭迎孟浚時,那使者已經南下,等他到金陵時,怕是根本找不到孟浚。

孟浚親臨軍前,隨其一同到來的,還有諸將,官兵的封賞令,或陞官,或賜爵,或賜勛,最次的也是賞賜銀子。

一時間,全軍歡呼雀躍,高呼萬歲聲,響徹濟寧全城,濟寧百姓以為是天子抵達濟寧,許多好事之人,紛紛湧出城,朝著周軍大營舉目張望。

有諸將散去后,孟浚與趙用平相對而坐,詳細的聽趙用平彙報此刻大軍的各項情報。

而在聽完呂逢春秘密聯絡的事後,孟浚搖搖頭道:「此人不可信也!」

趙用平對呂逢春的評價則為:「此首鼠兩端之人,若是先攻濟南,則其恐會拚死一搏,可若是置之不理,後方又受威脅!」

孟浚聞言毫不遲疑道:「這等人,不可信,若要繼續北伐,後路絕不能留下此人,大軍既已全取兗州,那麼便先克山東,再奪河南,山西也已不在清廷之手,山東河南若失,陝西之地,也將成為飛地,清廷將回天乏術!」

而對榆園軍,孟浚雖然對這些人的戰力深感懷疑,但是好歹有六七萬人,也足可壯聲勢,因此孟浚又遣使,敦促榆園軍首領,楊敏,梁三吾二人儘快會師濟寧。

就在孟浚頓兵濟寧時,北京的多爾袞看著回師的拜音圖不知是該罰,還是該嘉獎。

若是周軍還未北伐時,奪取太原自然是大好的消息,可現在周軍已經到了山東,拜音圖雖然打下太原,可回到京師竟然只有兩萬三千餘人,現在匯合多爾袞所部,清廷在北京所能抽調的兵力,竟不足八萬人。

如今正如南北相攻之時,濟寧的戰略地位更加突出,多爾袞當初所想,希望豪格能在徐州城牽制趙用平,一旦徐州守不住,濟寧城則是清軍必要死守之地,可多爾袞沒想到的是,濟寧竟然被火藥給炸開了。

濟寧往北不遠是黃河,往南不遠就是南北對峙時的軍事重鎮徐州,清廷定都於北京,南面周軍的中心城市是金陵,也在京杭大運河上,濟寧處南北之中心點的位置,而奪取濟寧,也代表著周軍處於巨大的優勢之中。

在宮廷議事中,八旗貴胄對是否盡數抽調關外之兵爭執不下,阿濟格對此堅決反對,其言辭激烈道:「關外抽調一空,一旦有變,大清將再無轉圜之機!」

而支持者岳樂則言:「自古以來,中原新立之國,其必雄心勃勃,如前明,數次北伐,清掃他族,一旦孟浚奪取中原,掃滅南方,到時候,坐擁江南,又據北方的孟浚,會坐視關外不受其控嗎?」

爭吵之聲,可震殿宇,支持關外調兵,和反對的,各執一詞,多爾袞默不作聲,直到雙方竟然從口舌之爭,變成了拳腳相向,多爾袞才制止眾人,解散朝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南明義軍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軍事歷史 南明義軍
上一章下一章

第385章 親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