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假心招魔,魔主計吞禪

第95章 假心招魔,魔主計吞禪

隱霧山,假心招魔

在那遙遠的取經之路上,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風餐露宿,歷經無數艱難險阻。這一日,他們踏入了一片陌生而又神秘的地域。

唐僧依舊端坐在白龍馬上,他的面容祥和且慈悲,心中滿是對真經的渴望。那雙眼眸宛如澄澈的湖水,倒映著對佛法的執著與堅定。他一邊輕輕撫著韁繩,一邊輕聲對徒弟們說道:「徒兒們,此去西天路途遙遠,我們切不可懈怠。」

孫悟空一個筋斗翻到前方,他那火眼金睛閃耀著銳利的光芒,警惕地掃視著四周的山林。他的金箍棒在陽光的映照下,泛著冰冷的金屬光澤。他心中暗暗思忖:「這一路妖魔鬼怪層出不窮,俺老孫可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莫讓師父陷入危險。」他的毛髮在風中微微飄動,彷彿每一根都充滿了戰鬥的力量。

豬八戒則是甩著那對大耳朵,呼哧呼哧地喘著粗氣。他嘟囔著說:「師父,俺老豬這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啥時候能找個地方好好吃一頓啊。」他那圓滾滾的肚子隨著步伐一抖一抖的,眼睛不停地在路邊的草叢中搜尋著,似乎希望能發現一些野果之類的食物。

沙僧默默地挑著擔子,他那憨厚的臉上寫滿了沉穩與忠誠。他心想:「大師兄和二師兄各有特點,我只要照顧好師父,保護好行李,就是盡到了自己的本分。」他的腳步沉穩有力,每一步都在地面上留下一個堅實的腳印。

此時,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突然起了一些小摩擦。孫悟空看著豬八戒那貪吃的模樣,心中不禁生出一股妒意。他心想:「這獃子,就知道吃,關鍵時刻還得靠俺老孫。」於是他便開始數落豬八戒,說他貪吃誤事。

豬八戒一聽,可不樂意了,他大聲反駁道:「大師兄,你別老是說俺老豬,俺也出了不少力呢。」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吵起來。

而在暗處,一個邪惡的魔主正悄悄地窺視著他們。這魔主長得十分猙獰,渾身散發著詭異的氣息。他心中暗自盤算著:「哈哈,這唐僧師徒四人終於進入了我的地盤。那唐僧細皮嫩肉,吃了他的肉定能長生不老。」他那邪惡的眼睛里閃爍著貪婪的光芒,彷彿已經看到了唐僧成為他口中美食的情景。

魔主開始精心策劃他的陰謀,他想趁著孫悟空和豬八戒爭吵之際,趁機把唐僧擄走。他召集了手下的小妖,在周圍設下了重重陷阱,準備一舉將唐僧師徒拿下。

唐僧察覺到孫悟空和豬八戒的爭吵,他皺著眉頭說道:「你們兩個莫要再吵了,以免引來妖怪。」但孫悟空和豬八戒正吵得火熱,一時之間沒有聽進去師父的話。

魔主看到時機已到,他一聲令下,小妖們從四面八方涌了出來。一時間,喊殺聲震天,塵土飛揚。

孫悟空和豬八戒這才反應過來,他們急忙停止爭吵,拿起武器準備戰鬥。孫悟空大喝一聲:「呔!你們這些妖怪,竟敢在俺老孫面前放肆!」他揮動金箍棒,如同一道閃電般衝進了妖怪群中,所到之處,小妖們紛紛倒地。

豬八戒也不甘示弱,他舉起九齒釘耙,嘴裡嘟囔著:「看俺老豬的厲害!」他衝進妖怪群中,和孫悟空一起並肩作戰。

沙僧則迅速地將唐僧護在身後,他沉著地說:「師父莫怕,有我們在。」他的眼睛緊緊地盯著戰場,隨時準備應對突發的狀況。

然而,魔主的實力不容小覷,他施展出詭異的魔法,一道道黑影在戰場上穿梭,給孫悟空等人帶來了不小的麻煩。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就此拉開了帷幕。而在暗處,一個邪惡的魔主正悄悄地窺視著他們。這魔主長得極為猙獰,他身形高大,宛如一座小山般矗立在陰影之中。他的皮膚呈現出一種詭異的青黑色,上面布滿了如蛇一般蜿蜒扭曲的暗紅色紋路,彷彿是從地獄深淵中爬出來的惡鬼。他的頭顱上長著一對巨大的彎角,那彎角閃爍著幽冷的寒光,彷彿能輕易地穿透鋼鐵。他的眼睛如同兩團燃燒著的綠色鬼火,在黑暗中忽明忽暗,閃爍著貪婪、殘忍與狡詐的光芒,僅僅是被他看上一眼,都彷彿能讓人的靈魂被凍結。他的嘴巴大得嚇人,裡面布滿了參差不齊的獠牙,彷彿能一口將人整個吞下。他渾身散發著一股腐臭與血腥混合的詭異氣息,隨著他的呼吸,那氣息如煙霧般瀰漫在四周。

這魔主的法術極為詭異。他雙手輕輕一揮,頓時從他的掌心之中湧出大片大片的黑色霧氣。那霧氣如同有生命一般,在半空之中迅速地凝聚、扭曲,轉眼間就化作了無數條黑色的毒蛇。那些毒蛇吐著信子,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嘶嘶聲,朝著孫悟空等人蜿蜒游來。緊接著,他口中念念有詞,一道暗紅色的光芒從他的身體之中射出,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魔法陣。魔法陣之中,無數的骷髏頭從地下鑽了出來,它們的眼窩之中燃燒著藍色的火焰,張牙舞爪地朝著師徒四人撲來。他還能施展一種幻術,讓人陷入無盡的恐懼之中。只見他雙眼射出一道詭異的光芒,光芒籠罩之處,周圍的環境瞬間發生了變化,唐僧師徒彷彿置身於一片充滿了各種妖魔鬼怪的地獄之中,耳邊是凄厲的慘叫和咆哮聲,那恐怖的景象讓人膽戰心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從前那些妖精都是奇詭難測的,而這裡的妖怪看起來平平無奇,似乎是作者在敷衍或者筆力不濟。但人們不知道,這種看似無奇之中蘊含著奇特,奇特更勝於奇詭;看似可思之處,其實所思並非真正應該思考的。

上一篇我們說要能看破人情世態,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需要和光混俗、隨方逐圓。雖然要順應事物的發展,靈活運用機變的精神,但這一切都源於內心本體的光明與廣大。恐怕人們不能從內心去覺察和認識這些,那麼就不是依據本體去發揮作用,而是遇到事情就心生雜念,隨著外界的塵埃而動靜不定。所以仙師急切地從外在表象深入到內在本質,特別提出「《心經》莫遠求」這一妙旨,讓人們去覺察和認識自己的本心,千萬不要讓心中存有哪怕一點點的芥蒂,不然就會讓自己陷入魔障的困境。聖人的本心就像那平靜澄澈的止水,常常保持著清明與寧靜,常常在應對事物的同時又能保持靜止的狀態。萬千的功用未嘗不是一個整體,一個整體也未嘗遠離萬千的功用,所以說「體智寂寂,照用如如」。倘若心中稍微有一點芥蒂,那麼心體就會變得朦朧、愚昧、阻塞,而在外部的行為作用就會涉及到欺騙和虛妄,這就如同迷霧遮住了靈竅,禪心被吞噬,不就像那陰霧隱藏在連環透明的洞中,從而摧折了那撐天的柱子嗎?所以下一篇命名為「隱霧山折岳連環洞」。五嶽是天之支柱,一心是身體的主宰,山嶽折斷而天空沒有了柱子,心被迷惑而身體就沒有了根基。行動不基於內心,那麼一切都會變成煩惱,哪裡還有禪呢?只會變成一個被魔佔據的靈窟罷了。

禪是用來消除魔障的,杵是用來降伏妖魔的,為什麼妖魔反而拿著杵把禪給吞噬了呢?這是因為禪只專註於一心,而魔卻能通達六道。用拘泥於禪的方式去滅除魔障,這是以魔治魔,難免會填滿魔的飢腸轆轆,被生吞活嚼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順遂心意並非真正的禪心,把禪心分開就有了戒、定、慧。展開就是六度,散開就是萬行。禪,只是六度中的一種罷了,怎麼能把所有的法都包括進去呢?它不被魔所影響的情況是很少的。況且禪心很難純凈,金與木未能融合,又怎麼能夠排除萬物諸有、消除萬法呢,很少有不遭受算計的。如果說萬法皆空,並不是說沒有法。心是萬法產生的根源,但又不屬於萬法。真正領悟的人,就能在法中自由自在,從自心去驗證,隨著心愿而興起;不必相同,不必不同,不必不必同;不是平常的法,也不是不平常的法,不是法也不是非法,怎麼可以執著於外在的形跡去追尋呢?

法,就如同頭髮絲那樣眾多。外在的各種法,就如同身體有儀容,沒有法就是失去了禮儀,在文章開頭從眾多大臣口中提出「失儀」這兩個字,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但是諸法空相的妙處,不是執著於世俗之法的人所能理解的。大臣說「不知道」,君主說「果然不知道」,各自眼中淚汪汪的,實在是可悲可嘆。等到國王悔悟不再殺生,全國都皈依佛法,把「滅法」改為「欽法」,這就是「佛無坐相,無住生心」的宗旨。因為執著於法就是滅法,不執著於法就是欽法,所以執著於坐禪就是執著於坐佛,執著於坐佛就是殺佛;執著於法就是執著於住心,執著於住心就是魔心。長老在馬上欣然說道:「悟空,這一法非常好,大有功勞。」已經可以看出萬法歸一,處處都符合道的氣象。沙僧接著說:「哥啊!哪裡能找到這麼多的整容匠?」在世俗之法中被稱為「失儀」,在佛法中被稱為「整容」。看起來似乎是相反的,但實際上是相互補充的,法就是這樣不可拘泥。這就是法沒有固定的本體,能夠變化神通,運用都根源於內心的妙處。

行者說了一遍,急忙提出《多心經》的四句《頌子》,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唐僧說:「千經萬典,也只是修心。」「心凈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差錯些兒成懈怠,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眼下。」這個「心」字,就是前面兩篇所關切的要點所在。

猿(孫悟空)對應申金和水,豬(豬八戒)對應亥木和火,他們相剋但實際上又是相輔相成的。孫悟空勤勞而豬八戒懈怠,因為孫悟空勞累而對豬八戒的懈怠心懷嫉妒,因為豬八戒的懈怠與孫悟空的勤勞相比而產生了欺騙;下面正是因為懈怠而不誠心導致出現差錯,以至於風霧突然產生了。「八戒躲懶,行者哄以妖為善,霧為氣,蒸米飯,面饃饃,菜蔬咸,吃不多;吃嘴的,見識有,馬要攪,要草料,尋嫩草先喂馬;只齋俊,不齋丑;口中哼『上大人』。」彼此都言不由衷,互相欺詐,這就是所謂的好吃懶做、口是心非,難道不就是落入了群魔的圈子陣中嗎?如果不是行者回心返照,暗暗地進行救援,那麼因為隱匿欺騙、破戒,性命就難以逃脫。所以我們心中只要有一念的至誠,那麼群魔就會退避;只要有一念的虛妄,那麼群魔就會現形。魔不是從外面來的,魔就是我們內心自己召喚出來的影子。試看行者和八戒欺騙說風霧明凈,魔就收風斂霧來欺騙他們;行者和八戒要吃齋,魔就想要吃僧人;行者說蒸籠之氣,魔就刷鍋要蒸僧人;八戒和行者變成矮和尚、假行者,魔就變成假魔;行者用分身之術,魔就用分瓣梅花計;行者看到妖精敗走,撥轉雲頭,回到原來的地方,魔就敗回本洞,高高地坐在崖上,默默無言;行者叫八戒為開路將軍,魔就封小妖為先鋒。誠心則禪為主而能吞噬魔,懈怠虛妄則魔為主而能吞噬禪,就像竿影和谷聲一樣,是混淆和消滅不了的。禪和魔,到底是一還是二呢?

最後寫出唐僧被綁在樹上,樵子也被綁在樹上,各自訴說著侍奉君主和親人的一段心事。樹,有根本和枝葉,明智的君主和親人是天地間的大經大法,忠孝是人的根本,都從心地的根本上生髮出來,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虛假裝飾。能夠鞠躬盡瘁盡忠,讓生者安寧、死者得到撫恤,不辜負君主的恩情,這才是取得真經;能夠竭盡全力盡孝,對父母生養死葬,報答親人的恩情,這才是拜得了活佛。如果不從根本的真性上去施行作為,而只是在外面進行矯飾和虛假的文飾,那就是隱霧山的艾葉花皮豹,倒拿著降魔杵而把禪給吞噬了。迷失了根本而披著艾葉變成了魔,這難道不令人感到悲哀嗎?三藏和樵子,能不傷心悲痛嗎?從丹道角度對《西遊記》第八十五回的評論

一、人物內心的陰陽衝突與調和

-孫悟空與豬八戒的矛盾:從丹道角度看,孫悟空屬金,其靈動與銳利象徵著金的特質;豬八戒屬木,他的憨厚與有時的慵懶體現木的一面。孫悟空對豬八戒的嫉妒以及他們之間的爭吵,反映了金與木之間的衝突。金克木,孫悟空的銳利和勤勞對豬八戒的慵懶產生不滿,這是陰陽不平衡的表現。這種內心的衝突在丹道中意味著修行者內心的陰陽之氣未能和諧流轉。

-內心衝突對修行的影響:這種衝突導致了兩人之間的不和諧,進而影響了整個取經團隊的氣場。就像丹道中陰陽失調會阻礙修行的進程一樣,他們的爭吵使得團隊內部出現了不穩定因素,為魔主的出現創造了可乘之機。此時,唐僧師徒的修行狀態受到了干擾,他們的心性被外界的情緒所左右,偏離了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二、魔主的象徵意義與考驗

-魔主的象徵:魔主的出現是對唐僧師徒修行的一種考驗。魔主象徵著修行者在修鍊過程中遇到的強大的外部魔障和內心深處的邪念。他那詭異的法術和猙獰的外貌,代表著邪念的複雜性和難以對抗性。從丹道角度看,魔主的出現是因為唐僧師徒內心的陰陽失調,導致外界的陰氣入侵,引發了這場危機。

-對修行者的考驗:魔主的攻擊不僅僅是物理上的挑戰,更是對他們內心的考驗。在丹道中,這意味著修行者需要面對自己內心的恐懼、慾望和雜念。魔主的法術所帶來的困境,如黑色霧氣化作的毒蛇、魔法陣中的骷髏頭和幻術等,都是對修行者內心的衝擊,考驗他們是否能夠保持內心的清明和堅定。

三、《心經》與修心的關鍵

-《心經》的意義:文中特別提到《心經》的妙旨,這在丹道中具有重要意義。《心經》強調的是對內心的覺察和認識,讓修行者明白萬法皆空的道理。它提醒唐僧師徒,只有保持內心的純凈和空靈,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才能真正地抵禦魔障。就像在丹道修行中,心是萬法之源,只有通過修心,才能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

-對修行的啟示:「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等語句,深刻地揭示了修行的關鍵在於內心的覺悟。唐僧師徒需要從內心深處去領悟佛法的真諦,而不是僅僅依賴外在的形式和行為。在面對魔主的挑戰時,他們需要回歸本心,以內心的智慧和勇氣去化解危機。這與丹道中通過內觀、冥想等方式來調和身心、感悟大道的方法是一致的。

四、禪與魔的轉化與修行境界

-禪魔的關係:在本回中,禪與魔之間的相互轉化體現了修行境界的波動。當孫悟空和豬八戒誠心修行時,禪為主導,能夠抵禦魔的侵襲;而當他們產生懈怠、虛妄之心時,魔就佔據了上風。這在丹道中意味著修行者的境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內心的狀態而起伏。

-對修行境界的影響:禪與魔的此消彼長反映了修行者在修鍊過程中需要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如果修行者能夠保持內心的至誠和純凈,那麼就能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達到更高的層次;反之,如果被外界的誘惑和內心的雜念所干擾,就會陷入困境,甚至倒退。這就像在丹道中,修行者需要不斷地修鍊自己的精氣神,以保持身心的平衡和穩定,從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境界。

五、忠孝與根本真性

-忠孝的內涵:唐僧和樵子被綁在樹上,各自訴說著侍奉君主和親人的心事。從丹道角度看,忠孝是人性的根本,是修行者在修鍊過程中需要堅守的原則。忠孝代表著對天地大道的敬畏和遵循,它是從心地的根本上生髮出來的。

-對修行的意義:在丹道中,只有從根本的真性上去施行作為,才能真正地與道相通。如果修行者在修鍊過程中忽視了忠孝等根本原則,而只是追求表面的形式和技巧,那麼就會像文中的艾葉花皮豹一樣,迷失了根本,陷入魔障之中。這提醒修行者,無論是在修鍊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忠孝等道德原則為基礎,從內心深處去踐行,才能真正地達到修行的目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悟空修真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悟空修真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95章 假心招魔,魔主計吞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