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漱溟的意義(3)(1)

1.梁漱溟的意義(3)(1)

當諸如梁漱溟這類用心良苦的「補天派」的主張並不能得到執政者的贊同、施行時,「失敗」就是這類體制內改革者的必然命運;無論喜歡還是不喜歡,革命者即將取代改革者成為歷史舞台上的主角,「革命」已經很難避免了。教育總長蔡元培

近代中國面臨社會的全面轉型,作為社會核心價值體系之培養育重要途徑的教育,尤其是教育體制,無疑面臨根本性變革。在洋務運動時期,中國出現了最早一批由國家開辦的新學校,成為中國近代新式學堂的嚆矢。但這些學堂仍居於社會、體制的邊緣,備受歧視排擠,沒有引起中國教育制度的根本變革。在維新運動時期,維新派則將「變法」與「興學」聯繫起來。在社會結構、價值體系、知識譜系的大轉變中,學校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即意味著獨立於國家的現代公民社會的興起,多元化價值觀念和知識體系的產生、傳播,因此要求承載其重任的教育必須獨立。或者說,教育只有獨立才能起到開創歷史的作用。對此,已有一些思想家在清末就提出這種主張,如章太炎認為「學校者,使人知識精明,道行堅厲,不當隸政府,惟小學與海陸軍學校屬之,其他學校皆獨立」。嚴復則一反「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將「治學」(做學問)與「治事」(從政)分開,強調應該「政、學分途」。王國維則認為,「學術之達,存乎其獨立而已」。

1912年清朝覆亡,民國初創,蔡元培以辛亥元勛與學通新舊的著名學者,眾望所歸地就任*任教育總長,他在中國語境中,以自己的實踐回答了「教育獨立」這一歷史性課題。

早在就任教育總長之前,他就確立了「教育獨立」的理念。蔡元培是清末翰林,少年得志,應該說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但從1907年到1911年末在德國留學四年,他的教育思想深受19世紀初德國柏林大學的創立者洪保(wilhelmvonhumboldt)和當時德國其他一些思想家的影響,主張大學自治,學術、思想自由,兼容並包。1912年,作為主管全國教育的「總長」,他表《對於新教育之意見》一文,全面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否定了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忠君」、「尊孔」這兩個思想**的中心宗旨,指出:「忠君與共和政體不合,尊孔與信教自由相違」,主張思想自由:「循思想自由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而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始終之世界觀以為鵠。如是之教育,吾無以名之,名之曰世界觀教育。」如果將「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定於一尊,必將桎梏受教育者的心性靈智,長此以往,必將造成民族的愚蒙退化。「**時代(兼立憲而含**性質者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針以標準教育,常為純粹之隸屬政治者。共和時代,教育家得立於人民之地位以定標準,乃得有超軼政治之教育。」在全國臨時教育會議上,他又批判「君主時代之教育方針,不從受教育者本體上著想,用一個人主義或用一部分人主義,利用一種方法,驅使受教育者遷就他之主義」。即封建**的教育目的在於愚弄受教育者,使之心甘願地被統治者驅使。他對封建**教育實質的批判,可謂入木三分。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歷史,何以至此(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梁漱溟的意義(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