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國的殖民地擴張(1)

1.德國的殖民地擴張(1)

「德國必須要成為一個海上強國,這樣,我們才能自由地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既不受其他海上強國的影響,也不管它們有何選擇。***沒有一支能夠動攻勢的艦隊,德國就不可能展世界貿易、世界工業,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公海捕魚、世界交往和殖民地。」

由於恪守大陸均衡政策,德國崛起后在俾斯麥時期並沒有衝擊國際體系。

德國統一后的30年時間裡,德國國民生產總值以平均每年2。6%的速度增長,到1913年,人均國民收入達到645馬克,已居當時世界的富裕國家之列。

德國統一后,迅速體現出了體制的協調性和善於組合自身力量的稟賦,幾乎在所有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社會等,都表現出廣泛的、卓越的能力。新建立的中央政府沒有表現出對龐大帝國管理的陌生,相反,其以駕輕就熟的方式管理著國家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且卓有成效。

新帝國擁有充足的人力和豐沛的礦產資源,加之工業革命后的先進技術和歐洲達的金融貿易體系,使德國迅速建立起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工業生產體系,很快便成為歐洲最主要的工業強國。1870年以後,德國的工業展速度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至80年代已經完成工業革命。1872年,德國工業產品生產量已佔世界總量的13%,鋼、煤產量超過了法國,在重工業、化工和電氣等領域,湧現出克虜伯、蒂森、西門子等大型康採恩。1910年,德國工業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1913年,鋼鐵產量超過英法總和,機器、鐵的出口佔據世界第一,醫藥、化學、照相用品馳名世界;工業已經普遍使用電力,工業電氣化程度相當高,列寧曾說:「電力工業最能代表最新技術成就,美國、德國在這個領域最達。」

同時,統一后的德國迅速完善國內建設,建立起現代化的公路網和鐵路網;統一的貿易制度也全盤打破了原來各王公國紛繁複雜、壁壘林立的狀態,建立起統一的國內大市場,大大促進了國內貿易,也降低了國內交易成本。

「俾斯麥時代」也正是歐洲的蒸汽工業時代,在德國工業區西里西亞、魯爾和黑森等地,煤炭、鋼鐵和機械企業已經普遍採用蒸汽機、機床、氣錘、起重機等近現代工業設備,昔日陰暗、骯髒、生產效率低下的工業企業現在處處煙囪林立,工業化正在改變德國社會,一個強大的德國正在歐洲大陸冉冉升起。正如美國學者科佩爾·平森所:「在大約三十年的時間裡,德國經歷了英國一百多年才能完成的事——將一個農業占統治地位的落後國家轉變為一個現代高效率的工業技術國家。」

但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再一次得到大展,經濟展也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主要表現是企業組織開始出現壟斷和集中,資本規模急劇膨脹,生產能力大幅提高,但是市場卻相對不變。各國都需要更大的市場,但擁有廣闊殖民地的英國、法國、俄國(自身國土面積就十分遼闊)等市場容量較大,況尚好,殖民地稀少的德國就急需「市場空間」。這一時期,歐洲列強都奉行「帝國主義」,實際上就是資本和商品推動下的海外擴張。

隨著德國工業化完成,德國國內容克貴族、資產階級、工人階級之間矛盾越來越深刻,統治階級需要尋找新的展出口,以解決國內矛盾。德國歷史學家赫爾穆特·伯默因此總結說:「而且就連這種選擇的成功希望,也僅僅只有或是通過一種在歐洲以外地區的得手,或是通過世界歷史上一場巨大的賭博和冒險,或是通過一場在歐洲進行的勝利戰爭,才是能夠盼望的了。」所以,在威廉二世登基后,為了「將各利益集團的壓力轉移向外」、「將革命因素轉向對外」、「為民族感找到一個共同的基礎」,不得不推行「世界政策」。宰相比洛認為:「僅僅只有一項成功的對外政策才能有助於內部的和解、平靜、集合和統一。」威廉二世的政策由此獲得了資產階級的支持,他們表達了這樣的思想:「或是通過滿足工人階級的福利政策和議會化來使一種強有力的『世界統治』成為可能,因為這些內部的改革如果揮功能的話,是能使各階級的一體化變成對外強大的前提條件的;或是通過『世界統治』的成功來為福利政策找到物質上的真正基礎,並保證社會內部的一種停戰狀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大挑戰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大挑戰
上一章下一章

1.德國的殖民地擴張(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