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山海關遊玩

第83章 山海關遊玩

李嘉興開車拉著蘇霏霏從康熙王朝大典到山海關老龍頭用了3小時到達目的地。

山海關

明長城最東端的關隘

山海關景區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山海關景區

景區等級

AAAAA

外文名

Shanhaiguanscenicspot

地理位置

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南大街5-1

氣候類型

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第一關、老龍頭、角山

適宜遊玩季節

山海關位於秦皇島,這裡夏季氣候涼爽,是理想的避暑勝地。游北戴河,最佳季節為4一10月,游秦皇島其它景區,為六至八月。觀鳥專項游的最佳時段是春、秋候鳥遷徙季節。

所屬地區

河北省秦皇島市

主要景觀

第一關,老龍頭,角山,長壽山,孟姜女廟

獲得榮譽

2000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景點級別

AAAAA級

關鍵信息

景區防疫

歷史沿革

建築規格

角山長城

文化內涵

巨匾之謎

氣候條件

榮譽成績

旅遊時間

門票價格

交通指南

詩文

其他景點

本地小吃

老龍頭景區

主要景點

文化傳承

參考資料

相關合集

1961年,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將山海關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旅遊景區,「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等六大風景區對中外遊客開放,聞名國內外。

2018年11月,山海關景區重返5A級景區。[4]山海關古城景區主要指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總佔地面積150萬平方米,其中關城佔地面積126萬平方米,東羅城佔地面積24萬平方米。

2021年1月,山海關景區入選河北省智慧景區示範點。

景區防疫

預約購票

關注「關城旅遊」微信公眾號或通過美團、攜程等電商平台進行實名制、分時段網路預約購票,檢票口掃描購票二維碼或本人身份證入園。

免費遊客(老人、兒童、軍人等享受免費政策人群)可在「關城旅遊」公眾號預約平台提前一天(24:00之前)預約,入園時出示公眾號預約信息及相關證件。

限流管控

文化和旅遊部最新規定:景區接待遊客量不超過最大承載量的75%

優惠信息

全國醫護人員憑有效證件(醫師證或護士證等)和身份證,2020年5月17日至2020年12月31日不限次免門票遊覽山海關景區。

歷史沿革

明長城東端的一座關隘,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依燕山,傍渤海,形勢險要,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秦皇島山海關景區

秦皇島山海關景區

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清乾隆二年(1737),撤衛置臨榆縣,為縣治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前後,先後設秦榆市(今秦皇島市)山海關辦事處、遼西省(今遼寧省)山海關市。1952年11月,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1953年,撤市改稱秦皇島市山海關區。

今山海關附近地區古為榆關、渝關、臨渝關、臨閭關。古渝關在撫寧縣東二十里,北倚崇山,南臨大海,關口非常險要。

隋開皇三年(583年),築渝關關城。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將兵伐高麗,出臨渝關。正值漲水季節,後勤運輸不力而還。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義,李密謂楊玄感曰:天子出征,遠在遼外。據臨渝之險,扼其咽喉,可不戰擒也。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複議伐高麗,至臨渝宮。

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征高麗,自臨渝還。開元二十年(732年),契丹首領可突干叛亂,幽州道副總管郭英傑屯於渝關外,為可突干所敗。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亂,平盧軍節度使劉正臣來歸,不久遣先鋒使董秦襲渝關,入北平。天復三年(903年),契丹阿保機遣其將阿缽寇渝關,劉守光戍平州,誘執之。

五代後梁乾化年間,渝關為契丹所取,薛居正指出:「渝關三面皆海,北連陸。自渝關北至進牛口,舊置八防禦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輕入。及晉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為節度使,德威恃勇,不修邊備,遂失渝關之險。契丹芻[chú]牧於營、平二州間,大為邊患。」後唐清泰末年,趙德鈞鎮守盧龍,石敬瑭在太原叛亂,並求援於契丹,耶律德光許之,其母述律后曰:「若盧龍軍北向渝關,亟須引還,太原不可救也。」宋宣和末年,渝關為女真所得。

山海關衛星地圖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帶兵到此地,以古渝關非控扼之要,於古渝關東六十里移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6]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

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常駐蹕[bì]於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誌·古迹》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光緒四年《臨榆縣誌》對秦皇島的描述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卧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山海關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現已發現的明長城起點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虎山鎮——虎山長城),境內長城26公里,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年建關設衛,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李自成與吳三桂在此激戰。

2021年1月,入選河北省智慧景區示範點。

建築規格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西羅城等長城建築,向遊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9]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山海關景區照片

山海關城平面呈四方形,周長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寬五丈,深兩丈五尺的護城河圍繞其外。城牆外部以青磚包砌,內填夯土,高約十四米,寬七米。有城門四個,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四門俱存,東門即為「天下第一關」,保存最為完整。城門台上座有天下第一關城樓,實測城台高十二米,城樓高十三點七米,樓東西寬十米零一,南北長十九米零七,樓分兩層,上覆灰瓦單檐歇山頂,樓上、下兩層,北、東、南三面開箭窗六十八個,平時關閉,用時開啟。西面屋檐的正中懸挂黑字白底巨幅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字跡蒼勁、雄渾,為明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蕭顯所書,現真跡藏於樓下,樓外所懸為1920年摹製品。

繁華山海關璀璨秦皇島

關城西門原亦有樓,與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規模相同。亦有匾額題字「祥靄榑[fú]桑」,系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書。因年久失修,早已殘破不堪,於一九五三年拆毀。關城南門樓的規模和東、西兩門樓相同。匾額題字「吉里普照」。明嘉靖八年(1529年)修建。因年久失修,亦破損嚴重。於一九五五年拆毀。北門上有門樓,啟六年(公元1627年)建,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員外郎邵可立、副將劉孔尹重建。建后城樓多次遭受火災,故廢棄未修。

山海關城四座城門的外部均有瓮城,現僅存東門瓮城,周長三百十八米,瓮城門向南開,與第一關券門成直角形。瓮城西面牆長八十五米,北牆長八十三米,東牆長七十二米,南牆長七十七米,城高十三米。瓮城牆上寬度,西為十五米,東為九點七米。

山海關城還有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

東羅城:據《臨榆縣誌》載:「東羅城傅大城之東關外,高二丈三尺,厚丈有四寸,周五百四十七丈四尺,門一,在城東,即關門,為東西孔道。建樓於上曰『服遠』。水門二,角樓二,附敵樓七。明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主事王邦俊、永平兵備副使成遜建。初設三門,清康熙四年(1665年)移關時,通判陳天植、都司孫枝茂、守備王御春重修。因塞南北二門,即以東門為關門。舊設敵樓,今廢。環城為池,周四百有二丈九尺。」據實測,東羅城周長約四華里。今東羅城關門門額上嵌有石匾一塊,刻「山海關」三個大字,但因風蝕雨剝,字跡已模糊不清。另外在東羅城的城牆上有不少青磚磚脊上燒制有當年參加築城的單位和時間的文字。發現這種帶有文字的磚就達九種,分別為:「萬曆十二年真定營造」,「萬曆十二年德州營造」,「萬曆十二年建昌車營造」,「萬曆十二年燕河路造」,「萬曆十二年樂亭縣造」,「萬曆十二年撫寧縣造」,「萬曆十二年盧龍縣造」,「萬曆十二年遷安縣造」,「萬曆十二年灤[luán]州造」。這些燒制著文字的磚可以看出,當時參加修築東羅城的既有營、路,又有州、縣,動用了大批軍隊將士和地方民夫。

西羅城:據《臨榆縣誌》載:「西羅城,傅大城之西關外,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巡撫朱國棟請建,工未畢,通改革中止。門一,在城西,曰『洪宸』。城未建時,即有拱宸樓,不知何年始建。因土築易圮[pǐ],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副將楊元改用磚石。」今「拱宸門」及西羅城均毀。

南北翼城,分別距關城南、北二里,建築形制相同。據《臨榆縣誌》載:南北翼城城牆均高「二丈有奇」,城「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城南北各有一門。為「明巡撫楊嗣昌建」。兩座翼城皆毀,僅存殘址。

另外,在關城東南角舊有奎光樓,東北角舊有威遠堂,東羅城南北兩隅,築有牧營樓,臨閭樓。以上四樓早已毀掉。關城中心,還有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鐘鼓樓,此樓解放前就已破爛不堪,解放后因阻塞交通,於1952年拆除,后復建。

在關城東二里歡喜嶺上,還築有一座威遠城,相傳為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所築。實測其遺址,周長六百一十四米。此城地處要害,遙控四野,與關城成掎[jǐ]角之勢。

角山長城

角山長城距古城山海關北約3公里,濱海城市北戴河有40公里。系燕山余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其峰為大平頂,平廣可坐數百人,有巨石嵯峨,好似龍首戴角,故名。角山景點,主要有角山長城、敵台、角山寺、瑞蓮捧日。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越山海關,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萬里長城第一山」。

山海關

角山長城建於明洪武初年,從山腳旱門關到大平頂共1536延長米。城牆大部分就地取材,毛石砌築,局部為城磚和長條石砌壘,角山長城的高度和寬度,有明顯的隨山就勢特點。這裡長城高度一般為7-10米,寬度平均4-5米。在山勢陡峭之處,也有利用山崖砌築的,可窄到2.7米寬。這些牆段,外側十分險峻,難於進攻;內側又十分低矮,便於登牆作戰。角山形勢險要,角山長城也險峻異常,這裡的長城,或低緩蜿蜒,或直入雲天,遠望如帶倒掛山巒,實為壯觀。古詩云:「自古盡道關城險,天險要隘在角山,長城倒掛高峰上,俯瞰關城在眼前。」

角山長城集山、城、寺為一體。大門是仿明代城堡建築形式設計的,其造型像個「山」字。正額「角山長城」匾是國務院原副總理、中國長城學會會長黃華題寫的,背額「碧海雄峰」匾為當代詩人賀敬之的手筆。有詩云:「自古盡道關城險,天險要隘在角山」,足以證明角山的險要。角山長城是明朝遼東鎮和薊[jì]鎮兩座軍事重鎮的界線,建有敵台、戰台5座,關隘一座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崛起重生入伍結婚之路
上一章下一章

第83章 山海關遊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