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是需要學習的(1)

1.愛是需要學習的(1)

為何愛便是哲學呢?一方面,愛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另一方面,愛還是一個倫理問題。***除此之外,愛本身還是一種教育,是有關人的教育。人在愛中的體驗比所有的體驗都要深刻、細緻、激烈,這種感的體驗好比宗教的感體驗一樣,讓人不可思議。

來信:

我愛上一個女孩子3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歡我。

分析: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是多麼地無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細細想想,哪個人的成長中沒有這種痛苦?只不過他說出來了。

我沒有跟他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但很顯然,他內心的自卑已經將他徹底地緊鎖起來了。他知道自己愛着一個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沒有表達過,他也不是不想表達,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說不會。

他沒有學會愛,儘管他認為自己愛着,愛得很深,很痛苦。就人類來說,一直有人不斷地提出關於愛的命題,人類的一切宗教、哲學、藝術都在解讀愛的密碼。基督教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愛,儒家和墨家的最高理念是仁,還是愛,佛教的慈悲依然是愛。而一切哲學所討論的就是愛值不值得我們去學習、體驗和犧牲,怎樣去實現。但是這一切恰恰證明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並不懂得愛。如果人類已經懂得愛,就不需要宗教、哲學、藝術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中間的絕大多數並不知道怎樣去愛。簡單地說,不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自私和利益限制了人們關於愛的展,人們往往貪圖的是獲得愛,或者說攫取愛,而不是無私的給予愛。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終在愛着,在給予別人,這些人被我們所愛,所讚揚,但是,他所愛的人不一定接受並肯定。而有些人,從生到死,一直在不斷地索取愛,從不去愛別人,孤獨至死。愛他的人倒不一定捨棄他。從中國世俗的命運觀來看,這種不會愛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注定的。這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是有害的。

弗洛姆在其《愛的藝術》裏談到,一個人的富有並不是有多少權利與財富,而是一個人能給予別人和這個世界愛的能力。巴爾扎克筆下的吝嗇鬼就是一個絕好的證明。富人的財產越多,就越是吝嗇,因為他總是想把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增加,以填補他心中的缺憾,恰恰相反,一個窮人是非常富有的,他富得可以將自己的生命都給予別人。

這是個價值判斷問題。有些人的價值觀太世俗了,最後使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險的樂趣,失去了應有的判斷,而變得虛無了。人的生命有長有短,關鍵在於價值,但在中國人的虛無價值中,這是一種迷失,彷彿一個人活得越長越有價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兩年去世的。她活了將近一百歲。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她為活了那麼長而高興,相反,她苦惱極了。剛剛吃過飯,她就沖着家人嚷道,快給我飯啊,要把我餓死嗎?家人怎麼解釋她都不相信自己已經吃了。她已經對飢餓失去了判斷。等家人把飯拿來,又嚷道,剛剛吃過又讓我吃,要把我撐死嗎?我母親去看她,她倒還能認出來,在幾個小時的努力下還能記得我這個十幾年沒見的重外孫子的名字。但是,我母親後來見她時就不同了。她已經不認識我母親,還大呼,奶奶啊,把我趕緊抱到沙灘上埋掉吧,我實在活夠了。

她的生命對她只是一種煩惱而已。我們的生命哲學中缺乏一種堅定的向死而生的信念。

愛只不過是愛的一種表現形式。當我們要談到真正的愛時,必然要上升到愛的本質。關於愛的本質,是一個哲學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說,愛就是一門哲學。柏拉圖、尼采、叔本華、馬克思、恩格斯、羅素、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等都曾就此問題表過自己的哲學見解,歌德、莎士比亞、托爾斯泰、曹雪芹等也從藝術的角度給予過一些解釋。歷代詩人更是從自己的體驗出,將愛描摹得充滿了神秘、傳奇色彩。

為何愛便是哲學呢?一方面,愛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另一方面,愛又是一個倫理問題。除此之外,愛本身還是一種教育,是有關人的教育。人在愛中的體驗比所有的體驗都要深刻、細緻、激烈,在一定意義上講,這種感的體驗好比宗教的感體驗一樣,讓人不可思議。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愛是需要學習的:情愛文化50講(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愛是需要學習的(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