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戰後發生的國際真跡爭論(2)

2.戰後發生的國際真跡爭論(2)

簡之,《清明上河圖》不管在哪個時代都有許多不同的人畫出,究竟哪幅是真跡、有沒有真跡存在、哪個時代畫的,討論這些問題都沒有意義。其基礎的理論是每一幅《清明上河圖》都有其各自的藝術價值,這些明顯都是強詞奪理的文章。

進入一九七○年代,「文化大革命」告一段落,大陸陸續公開《清明上河圖》的資訊,真跡就收藏在北京故宮的這個事實,無可動搖。

與北京收藏張擇端真跡的消息出來之前相比較,台灣清院本的重要性相對降低。為了打破這個困境,台灣想出的辦法是把北宋的歸北宋、明代的歸明代、清代的歸清代,《清明上河圖》各版本有其各時代的背景,既然在真跡的討論上敵不過北京故宮,就採取改變戰場的策略,其目的明顯可見。

蔣介石在一九七五年逝世,其子蔣經國接任,一黨獨裁體制仍然無法撼動,而藝術從屬於權力也是無可奈何的事。那志良既是故宮文物搬遷的有功人士,又是名人,卻得在內容大有疑點的文章留下作者之名,我不禁對那志良深表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
上一章下一章

2.戰後發生的國際真跡爭論(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