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第九節白族曲藝(3)

76.第九節白族曲藝(3)

二、吹吹腔

吹吹腔是白族人民自己創造的一種古老劇種,早在元明清時代,吹吹腔在滇西白族聚居區就廣泛流行,目前,尚流行於雲龍、洱源、大理、劍川等縣。大理地區的吹吹腔受滇戲影響,展程度較高;雲龍地區由於地處偏僻,保存了吹吹腔的古老面貌;洱源等地的吹吹腔特點比較鮮明。上述各縣現在還有一些半職業的吹吹腔藝人和行頭,遺留著不少演出的戲台,如洱源的鳳羽、臘坪,雲龍的長辛等地,幾乎村村寨寨有戲台,甚至一村有兩個戲台。每到迎新春過年、本主會、龍王會、火把節、中秋節等,或者在結婚,辦喪事時,都要唱吹吹腔戲,一唱三天或五天,多的達十來天。從劇目、唱腔、舞蹈、打擊樂等方面看,它已經展為相當成熟的一種民間戲劇。

關於吹吹腔劇的產生和形成,各地有很多傳說。洱源縣傳說吹吹腔是啞子哭娘時哭不出聲,因而創造了嗩吶鳴哀,所以叫「吹吹腔」。大理地區傳說大理國愛民皇帝抵禦外侮,觀音化身為和尚來相助。凱旋時群眾吹起嗩吶、唱起調子迎接這位和尚,之後形成了吹吹腔。

白族學者楊明認為,吹吹腔屬弋陽腔系統,可能有500年的歷史。吹吹腔的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明初洪武年間,吹吹腔開始形成;清乾隆年間,吹吹腔開始在白族地區盛行,其主要標誌是著名吹吹腔藝人成批出現,如乾隆年間洱源鳳羽藍村的楊永桐,是遠近聞名的藝人,他到下關演《雙猴掛印》,雖然人到中年,卻還能翻上屋樑,充分表明其表演藝術的高超。鶴慶汝南哨的一位八十多歲老藝人,保存有乾隆三年(1738年)傳抄的《宋江掃北》劇本。道光咸同之間,由於大理地區動亂,吹吹腔衰落了二十餘年。到光緒年間,吹吹腔又一度繁榮昌盛。現在尚存的戲台中,十之七八都建於光緒年間,所搜集的傳統劇本多以光緒年間的抄本為主。民國時期吹吹腔的展又一次陷入遲滯,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後,大理白族地區建立了白劇團,在吹吹腔和大本曲的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劇種——白劇。

吹吹腔的唱詞和道白都用漢語。但是它的音樂具有和漢族戲曲完全不同的民族色彩,它的伴奏樂器是嗩吶和鑼鼓。嗩吶在吹吹腔音樂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大段的曲牌和很多的過門都由它吹奏。嗩吶曲調和白族其他民間音樂一樣,採用了很多的跳進形式。由於嗩吶的音域比人聲寬廣,因此它將白族音樂的這一特點揮得更是淋漓盡致。

吹吹腔的唱腔異常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吹吹腔有三十多種唱腔,可分為兩種類型:

1。行當唱腔

吹吹腔有細緻的行當分工。在生、旦、凈、丑四大行當之下還有細分。例如,旦行一般分為正旦、花旦、搖旦、老旦等。鶴慶生腔下分小生腔和鬚生腔;旦腔下分小旦腔和搖旦腔;凈腔下分英雄腔、抖馬腔和哭英雄腔;丑腔下分苦腔和哭腔。行當的分工越細,唱腔的變化也就隨之越繁複。在刻畫不同類型的角色性格上,吹吹腔的唱腔積累了不少經驗。如正旦腔的速度和節奏都很平穩,表現了夫人小姐的雍容嚴肅;搖旦腔的旋律活潑跳蕩,刻畫了三姑六婆的輕佻浮囂;老旦腔比較徐緩,有時出現斷續的休止,描摹了年邁婦女的老態龍鍾。

2。緒唱腔

表現特定緒的專用唱腔。如「平腔」用於一般抒敘事,很像大本曲的「平板」;「大哭腔」用於悲慟的時候,又和大本曲的「大哭板」相似。如雲龍縣平腔是敘述性的腔調,適合每個行當唱;丑角腔,節奏自由,風格詼諧,表現幽默、含蓄的感,唱起來充滿愉快的諷刺趣,適合丑旦和搖旦唱;一字腔是抒的唱腔,主要由小生和小旦唱;二簧腔,表現傷感悲哀,有苦無處說的思想感,主要供旦唱外,各行都可以唱;大哭腔,表現悲憤的感,適合各種角色唱,多在法場、監牢、探監等場合唱。這些唱腔也有為某一行當專用的,如高亢激越的「高腔」是凈行所用的一種唱腔。吹吹腔的樂隊音樂分文場和武場。文場用嗩吶,在飲宴、擺駕、拜壽等場面吹奏過場音樂,武場分為大場面和小場面。它的鑼鼓牌子有一些在名稱上與漢族戲曲相同,但實際演奏形式和風格完全不同。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6.第九節白族曲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