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0)

63.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0)

除了專業畫家的創作活動以外,白族繪畫的番茄活力和藝術魅力還表現為其深厚的群眾基礎。***白族人對於繪畫藝術的熱愛,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可以說是屈一指。來到白族地區,最為惹眼的就是白族民居上的各種美術圖案了。與民居建築相關的壁畫、版畫、彩繪等繪畫創作,最為白族群眾喜聞樂見,同時也造成了白族建築繪畫的極大展,造就了無數不知名的繪畫大師。其中,大理白族的民居彩繪藝術,更以其高度的藝術成就和濃郁的民族風格,入選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見「非物質文化遺產」部分「白族民居彩繪」)。

在一些白族地區,還創造了富於民族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如鶴慶蛋畫等。鶴慶蛋畫是繪製在雞、鵝蛋外殼上的一種民間工藝畫。居住在鶴慶境內的白族,凡建造房屋,在豎柱、上樑、結婚、生子、祝壽等喜慶時刻,都要安放或贈送畫有各種圖案的雞(鵝)蛋,以祈求消災祛難,獲吉呈祥。蛋畫的圖案種類多種多樣,如財神、關羽、羅漢等戲劇臉譜,宗教神祇和世俗人物,如天公、地母、獵神、水神、山神、畜神、送子娘娘、喜神、壽星、龍王、12生肖、紅樓12釵、18羅漢等,還有娃娃美人圖、福祿壽喜、添丁進財圖、民俗活動圖、戲文故事等「串畫」(即組畫)。繪圖手法稚拙、質樸,用色對比強烈,圖案鮮艷醒目,造型誇張,線條簡練粗獷,體現出一種原始藝術的質樸和豪放。

白族繪畫在歷史上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成就。今天的白族繪畫,已經成為白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白族繪畫有著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基礎。

四、工藝美術

除了繪畫、建築以外,白族還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工藝美術形式。如銀器加工工藝、大理石製作工藝、白族扎染工藝(此項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製工藝等等。這些工藝產品技藝獨特,工藝精巧,既有審美價值,又有民族韻味,是白族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長期以來深受各族群眾喜愛,改革開放以來,更是暢銷海內外,古老的民族傳統工藝,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獨領風騷,煥出無限的活力。

1。白族銀器加工工藝

白族地區的銀器冶鍊、加工有悠久的歷史,在滇西一帶乃至雲南全省都有廣泛的影響。根據考古材料,到東漢時期,洱海周圍的白族先民已經掌握了鑲金鍍銀技術。南詔、大理國時期,金銀製作工藝更為提高,王室貴族所用餐具、高級將領的佩戴、貴婦的飾等多為金銀製品。南詔王室裝骨灰用的是金瓶銀盒,大理國貴族用刀,也是以金銀絲為裝飾。明清時期,白族地區的銀器冶鍊業在雲南省仍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據地方志書記載,先後經營的銀廠就有6個,規模比較大的如鶴慶北衙銀廠,有工人數萬人。當時白族銀飾品的工店就已經遍布滇西各縣。僅大理縣在光緒年間就有天寶、三元、富寶等16家。新中國成立前夕,展到20多家。主要的加工工具有絲把錘、光錘、搓鑽、風箱等20多種,產品有手鐲、耳環、戒指、帽花、項圈、銀簪、銀釵、項鏈等50多種,暢銷全省各地。

白族銀器加工的基本技法,既有本民族的傳統技藝,也吸收了兄弟民族的優秀技法。如白族當代銀器加工的主要技法有錘碟、焊接、拋光、鏨刻、花絲、剔空等,其中,錘碟和鏨刻技法是唐代從內地引入的,另外,白族工匠還學習、掌握了藏族銀匠的鎏金和鍛打技術。白族銀飾加工技術的展是白族文化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傳統的生動反映。

白族銀器加工技法中,以鏨刻和花絲工藝最具特色。

鏨刻是南詔時期從內地輸入白族地區的加工技法,后展成為白族銀器加工的基本工藝。鏨刻工具一般包括一把鎚子和一套鋼製鏨子,鏨頭有尖、圓、方、平、凹槽、月牙、花瓣等多種形狀,以適應不同的加工對象。加工時工匠左手執鏨,右手握錘,隨時選用適形的鏨子,將紋飾鏨刻在銀片器形的表面。白族鏨刻工藝主要有陽鏨、陰鏨、平鏨、鏤空等方法。鏨刻以線條流暢、形象飽滿、氣韻生動為標準。白族工匠通常需要學習三四年才能熟練掌握鏨刻技藝。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63.第七節民間造型藝術(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