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導論(1)

20.導論(1)

白族是我國西南地區一個古老的民族。白族人民勤勞質樸,性格開朗,與人為善,有着強大的文化創造力。他們堅持傳統,同時又樂於吸收和創造,造就了具有鮮明特點的白族文化。

白族文化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在歷史展和文化積累方面,白族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並保持着較為完整的延續性;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白族文化具有突出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文化多樣性得到充分體現。同時,白族文化又以和諧為核心,追求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處。這些特點集中體現了白族開放的文化精神和傑出的文化創造力。

一、深厚的文化底蘊

大量的考古材料已經證明,以洱海為中心的白族地區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文明祥地。在目前已現的百餘處新石器、金石、青銅文化遺址中,洱海銀梭島(距今5000年)、賓川白羊村(距今4000年)、劍川海門口(距今3200年)、祥雲大波那(距今2400年)等遺址,都代表了同一時期雲南地區文化展的最高水平。從這些遺址出土的文物可知,早在5000多年前,洱海地區就已有先民繁衍生息,並在距今4000年前開始了水稻種植。號稱「雲南青銅文明的起點」的劍川海門口遺址,則標誌着雲南地區從新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器時代。自漢武帝公元前109年在洱海地區設置郡縣以來,到唐宋時期的南詔、大理國,再到元代在雲南設置行省,白族地區一直是雲南乃至西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和文化展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與上述的歷史文化展進程相對應,有關白族的歷史文化遺存也是蔚為大觀。文獻典籍從《雲南志》(《蠻書》)、《南詔野史》《白國因由》到《南詔德化碑》《大理國三十七部會盟碑》《元世祖平雲南碑》,不僅數量豐富,且都有着極其寶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實物遺存從祥雲大波那銅棺到劍川石寶山石窟、崇聖寺三塔、南詔德化碑,都是世界知名的重要文物。點蒼山、雞足山、巍寶山、水目山,都是歷史文化遺存薈萃之地。州內同時擁有兩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在全國也屬少見。全州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7個,數量之多,在中國30個民族自治州中屈一指。

二、文化傳統的歷史延續

白族地區的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而且其歷史傳承也是延續的,沒有出現大的文化斷裂。這對於一個少數民族文化來說是極其可貴的。學術界普遍認為,從遠古時期的新石器、金石、青銅文化到南詔、大理國文化,再到元明清的白族文化,無論是從考古材料還是相關的文獻典籍來看都是一脈相承的。也就是說,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社會歷史條件以及白族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洱海地區的文化在涵蓋和承襲關係,以及時間和空間上的脈絡都比較清楚,其展表現出鮮明的延續性。在人類歷史上,很多民族曾經創造過燦爛的文明,但因種種原因,其文明消亡了;有的雖然延續至今,但其展幾經中斷或受外來文明的衝擊,其文化延續性不夠完整。而洱海地區的文化,卻勾勒了一幅從5000年前一直到今天的具有內在展脈絡的歷史圖景,這就使得這一地區的文化遺產具有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寶貴意義。

三、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人類無窮創造力的具體表現,也是人類文化得以不斷展的基礎。在這方面,白族文化堪稱典範。

就民族文化的交流來說,一方面,白族地區分佈着13個世居民族,各民族文化都有着獨特的風格;另一方面,漢、白兩種民族文化的交流,不僅歷史悠久,並且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在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礎上,產生了兼具多種民族風格的新的文化形式。多種民族文化的共存和交流,促成了白族地區突出的民族文化多樣性。

在宗教方面,既有本民族的本主信仰,來自印度的佛教密宗、來自內地的道教和漢傳佛教等宗教流派也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並都留下了豐富的宗教文化遺存,「三教並存」為白族地區重要的文化現象。而宗教之間的相互影響,又使這些宗教具有了在其他民族地區所不具備的獨特價值的文化形式。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0.導論(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