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1.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一、「白子國」國王張樂進求

張樂進求,生卒年不詳,為古代「白國」或「白子國」的第三十三任國王(一說為酋長)。綜合各種史料,可知「白子國」的中心在「白崖」(今彌渡、祥雲一帶),所轄範圍應為以洱海為中心的滇西地區。胡蔚本《南詔野史》也說:「漢諸葛武侯南征,至白崖,殺雍闓,擒孟獲,並封白子國國王仁果十五世孫龍佑那為酋長,賜姓張,傳三十二世至張樂進求,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封為領大將軍。」由此推算,張氏的大致世系是:仁果(戰國)—龍佑那(三國)—張樂進求(唐代),張氏從仁果至張樂進求共延續三十三代。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張樂進求禪位於蒙細奴邏。南詔舜化貞中興二年(899年)的《南詔圖傳》繪有張樂進求率八名高級領跪拜鐵柱的畫面和題記。《僰古通記淺述》載:「僰國酋長有張樂進求者,為雲南詔,都白崖,聞觀音命細奴邏為國王,其心不懌,乃囑諸部酋長,同約細奴邏,具九鼎犧牲,詣白崖鐵柱觀效於天,卜其吉者而王之。眾皆悅而從之。祭畢將卜,忽有布穀飛在細奴邏右肩,眾皆驚服,不復占卜,而咸頓,請細奴邏登國(王)位。時張樂進求知天命有德,遂避位於邏,而以其女妻之。」

張樂進求是「白子國」歷代國王中記載相對較為明確的一位,在白族民間通稱「白王」。其禪位於細奴邏,為南詔國統一西南邊疆地區奠定了政治基礎,是雲南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關於張樂進求,白族民間有各種豐富的傳說。張樂進求還被下關大關邑村祀為本主,其本主廟俗稱為「白王宮苑」。張樂進求之女金姑嫁細奴邏,今巍山龍圩圖山仍有金姑廟。大理白族每年一次赴巍山接三公主本主回大理「省親」,參加一年一度的「繞三靈」。下關福星村是每年農曆二月接金姑時必經的朝奉之地,該村將三公主奉為「聖母本主」。

二、統一洱海地區的南詔王皮邏閣

皮邏閣(697~748年),又名歸義,盛邏皮之子,為南詔第四代王。唐開元十六年(728年)即位,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為雲南王,在位20年。

皮邏閣是具有雄才大略、遠見卓識的南詔王。他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多年的戰爭,統一了六詔,征服了洱海周圍的河蠻,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統一了洱海地區。唐王朝因皮邏閣破河蠻有功,冊封他為雲南王,賜名歸義。第二年,皮邏閣把都城從蒙舍川遷到洱海西岸的太和城。皮邏閣以寬闊、富饒的洱海盆地為基地,積極展,使南詔迅速稱雄於中國西南地區。南詔王室自身也從此開始了「白蠻化」過程。

之後,皮邏閣利用爨氏與唐朝之間的矛盾及內亂,在唐朝支持下帶兵進入東爨、西爨(東爨在今昭通、瀘西、尋甸、嵩明、建水及貴州一帶,其中心在昭通;西爨在今滇池周圍的曲靖、昆明、馬龍、晉寧及澄江、安寧、祿豐一帶,其中心在晉寧)地區,基本統一了滇池地區。唐天寶四載(745年),皮邏閣派其子閣邏鳳率團入唐朝貢,進一步與唐朝修好。

南詔統一雲南,結束了洱海、滇池地區各個部族之間長期的對立紛爭,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展以及內地人民與邊疆各民族之間的進一步友好交流,對於祖國西南邊疆的統一和各民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三、功績顯赫的南詔王閣邏鳳

閣邏鳳(712~778年),皮邏閣之子,南詔第五代王。唐天寶七載(748年)即位,襲封雲南王,在位30年,謚號神武王。

閣邏鳳具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青年時代隨父統一六詔,屢建戰功,屢獲唐王朝加封。後代父監國,政聲斐然。即位后,他通過戰爭、移民等手段,合併了東爨和西爨,完成了雲南各部的統一。

南詔的展壯大與唐王朝的昏庸**,導致了唐與南詔的矛盾激化。唐王朝出兵進攻南詔,閣邏鳳在無奈之下被迫與唐軍作戰。天寶十載(751年),擊敗鮮於仲通於西洱河,與唐絕交,歸吐蕃。天寶十三載(754年),擊敗李宓10萬大軍於洱海地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天寶戰爭」。戰爭以唐王朝軍隊的慘敗而告終。事後,閣邏鳳心存舊恩,命人收集、安葬陣亡的唐軍將士屍,建成「大唐天寶戰士冢」。並於唐大曆元年(766年)立南詔德化碑於國門,闡明被唐朝奸臣所逼,不得已而叛唐之故,並明「世世願為唐臣」之志。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一節古代有影響的文化人物(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