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三節文化互動(3)

7.第三節文化互動(3)

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由於漢族人口眾多,社會、經濟和文化展先進,因此,文化交流的主體是漢文化影響少數民族文化。但是,少數民族文化也在一些特定的領域和時期,給漢文化以積極的影響。如歷史上漢族也吸收了許多白族的先進文化,如造紙、雕漆、雕刻等等。此外,由於特定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民族之間的融合也很頻繁,如明代以前的漢族白族化和明代以後的白族漢族化,是雲南白族和漢族關係史上的重要現象,這種現象是歷史的必然。

第四節白族文化與外國文化的交流

雲南地處祖國的西南邊疆,與緬甸、寮國、越南接壤,與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國、印度等國毗鄰而居。自古以來,白族地區與這些國家的交往就極為密切。兩千多年前的「西南絲綢之路」,從四川經大理、保山,到達緬甸、印度、中亞和阿拉伯地區及西方國家,既把白族地區和中原聯繫在一起,也增進了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係。

南詔大理國時期的數百年間,白蠻與驃國(今緬甸)、彌臣國(今緬甸西部)、彌諾國(今緬甸西北部)、夜半國(今緬甸北部)、大秦(今印度南部)、婆羅門國(今印度)、小婆羅門國(今孟加拉國)、女王國(今泰國北部)、水真臘國(今泰國南部)、陸真臘國(今柬埔寨)、崑崙國(今馬來半島)、闍婆(今爪哇)、勃泥(未詳)等國,在經濟和文化上的往來都比較頻繁。當時,銀生城、永昌城、開南城、麗水城等都是對外貿易的重鎮。在這些地方交易的有金、銀、寶石、翡翠、琉璃、水晶等貴重物品,有絲、錦、絹等衣服布料,有大象、犀牛、虎、鹿、江豚等珍禽異獸,有鐸矟、郁刀、弩弓等武器,有柚木、赤藤、濮竹、白蠟等土特產品,有檳榔、波羅蜜果、椰子、荔枝等水果,有螽杯、銅壺等生活器皿,有檀香、琥珀、麝香等藥品,種類繁多。《蠻書》中說:「小婆羅門,與驃國及彌臣國接界,在永昌西北七十四日程,俗不食牛肉,預知身後事。出齒貝、白螭、越諾布。共大耳國往來。蠻夷善之,信通其國。」「大秦婆羅門國,在永昌西北,正東與彌諾江安西城樓接界,東去蠻陽苴咩城四十日程。蠻王善之,往來其國。」

據史籍記載,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驃國因獅子國入侵,況危急,向南詔請兵解圍。南詔派大將段宗牓率兵出征,解了驃國之危。為感謝南詔的幫助,驃國將佛舍利(一說金佛)送給了南詔,為中緬友誼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南詔與驃國關係極為密切,文化亦往往互相交流吸收。南詔設大宴,常演奏驃國樂。《南詔奉聖樂》中的「舞億萬壽之舞」,原為西域樂舞,後由驃國等地傳到了南詔。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驃國王雍羌通過南詔向唐王朝獻驃國樂。進獻前,驃國樂隊先到南詔,經南詔「重譯」後送到成都,於唐貞元十八年(802年)送達宮廷,並作了表演,被列為唐宮廷音樂之一。唐王朝為感謝驃國,給驃國王致國書,並授驃國王檢校大常卿,其子為試太僕卿,其宰相亦授官。

公元11世紀,緬甸蒲甘王朝一世率領龐大的使團,到大理朝拜佛牙,大理國進行了熱接待,並送給緬甸國王一尊精美的碧玉佛像。宋崇寧四年(1105年)、政和五年(1115年),緬甸還兩度派使團到大理國訪問。

白族地區毗鄰的國家,多是佛教源和盛行之地。佛教文化即隨著貿易和友好往來傳入南詔、大理國是很自然的。白族的很多歷史文獻都提到「梵僧」來洱海地區傳播佛法。白族地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現了大量的梵文佛經、塔磚等,都充分表明了白族地區佛教的傳播和展與周邊的東南亞及南亞國家有密切的關係。

另據英國人考證,緬甸北部的玉石礦,是13世紀由雲南的一個小商販現的,開採、加工玉石的技術,也是由雲南傳入緬甸的。白族地區的玉石工藝多由緬甸傳入。緬甸伊洛瓦底江上游孟密產的寶石從陸路運入騰衝,加工成工藝品后,一部分返銷緬甸,一部分行銷大理、昆明等地。

以上這些材料,都充分說明南詔、大理國以來白族地區與周邊的東南亞、南亞各國的文化交流是源遠流長的。當前,雲南省正日益展成為中國對東南亞、南亞、西亞改革開放的前沿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西南陸上「橋頭堡」,白族地區必將繼承歷史傳統,在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起到更加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7.第三節文化互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