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2)

2.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2)

二、民族語文教育

白族具有優秀的教育傳統,白族人高度重視教育,除了以漢語文為主的學校教育外,也重視白族文化的傳統教育。***傳統教育是維繫白族社會和文化展的重要形式,並主要通過白族語文字進行。

除了城鎮及其周圍的一些地區的白族主要使用漢語外,絕大多數的白族地區,白語仍然得到很好的保持,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人們主要使用白語。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劍川縣城,由於縣城中絕大多數人口都是白族,因此縣城中也通用白語。這是全國城鎮中以民族語作為通用語的少數例子,也充分證明了白族語的強大生命力。白族語不僅在白族日常生產生活中通用,同時還是學校漢語文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補充。在白族地區,中小學(特別是小學一、二、三年級)的漢語文教學,由於學生不懂漢語,因此普遍需要使用白語進行輔助教學,即所謂的白漢雙語教學。

白族歷史上曾經創製了一種以漢字為基礎的民族文字,稱為「白文」「僰文」,現在一般稱為「老白文」。老白文在明代以前比較通行,曾經用來書寫各種白族歷史、文學、宗教等著作。由於明王朝實行殘酷的文化**,導致明代以前的白文文獻都被焚毀,白文在明代以後的社會使用也受到壓制,因此,白文在教育領域沒有得到應用。新中國成立以後,創製了拼音白文,在教育領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廣和應用。

因此,歷史上的白族民間傳統教育,主要是使用白族語,用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民間文化與生產技藝的優良傳統。用白語進行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在生產生活中隨時隨地進行的。除了在各種禮俗活動、婚喪嫁娶、農業種植、手工製造等生產生活活動中的語傳承以外,最為常見的是通過白族的民間文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白族的民間文學種類繁多,內容非常豐富,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兒歌、童話、笑話、謎語、諺語、歇後語等,在白族漫長的展歷史上,甚至到當代廣播、電影、電視等現代傳媒沒有普及的廣大農村,祖父母、父母親給孩子講故事、教兒歌、猜謎語,仍是白族家庭對兒童少年進行啟蒙教育的普遍做法,可以說,民間文學啟蒙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白族兒女。時至今日,用白語進行的文學教育,仍是白族社會傳承本民族歷史傳統和文化精神的重要形式,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

白族大本曲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白族大本曲通過一個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讚揚本民族的一些傳統美德,抨擊各種不道德的社會現象,闡做人的道理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道德規範,並廣泛涉及白族地區社會、經濟和文化現象,堪稱白族的「百科全書」。白族大本曲不僅拿白族語演唱,還用「老白文」書寫曲本。每個大本曲藝人都書寫或保留數十種乃至上百種本子,而這些本子也在民間廣泛流傳,體現了白族語和文字兩個方面的文化傳承形式。

拼音白文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試驗推行至今已近30年,在白族地區的教育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工作,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具有代表性的教學實踐項目有以下一些:

劍川縣西中小學「白漢雙語文教學實驗班」於1986年9月1日開學,實驗周期為6年(小學1~6年級)。該實驗班教學過程為「先白後漢,白漢並重,以白帶漢,白漢俱通」的十六字方針,為探索以民族語文教學為中心的民族教育改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大理市向陽溪白文學校成立於1994年8月,是一所依農事而定教學的農村業餘學校,將白文的推廣普及與農村實用科學技術培訓、掃盲和職業教育等工作相結合。共開辦8期白文培訓班,培訓學員300多人次。學員畢業時大多以優異的成績被推薦就業,就業率達98。8%。

劍川縣石龍村白漢雙語教育。2003年6月,雲南省民語委與世界少數民族語文研究院(sil)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石龍村合作開展白語文工作項目,項目內容以白漢雙語文教學為主、兼顧白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項目時間計劃為6年。該項目教學效果良好,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民族教育發展(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