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2)

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2)

白族的人神世界也很獨特。***在白族人看來,神的世界與人的世界是息息相通的,神、人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有功於民的凡人,都可能被奉為本主;而在本主神故事裡,本主的生活一如凡人,他們有七六欲,有喜怒哀樂,一些本主還有很多人性弱點,如小偷小摸、嫉妒、自私、虛榮,等等。對於神靈,白族人並不是一味地頂禮膜拜和畏懼,他們由衷地讚美有功於民的本主神,同時又辛辣地諷刺和嘲笑本主神的自私和虛榮。白族的本主崇拜及神話,營造的是一個和平、安寧而又和睦的人神世界。本主崇拜中的人神關係,反映了白族人積極、自信的世界觀,這是對人類思想史的可貴貢獻。

三、親仁善鄰、熱好客的處事原則

正如白族古代傳說里所講述的,白族與漢、彝、納西、傈僳等民族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民族。在千百年的歷史進程中,白族親仁善鄰,不斷密切與各兄弟民族的關係,不僅把先進的文化傳播到各少數民族地區,同時積極吸收包括漢族在內各兄弟民族的優秀文化展了自己。即便是明朝以前,作為雲南主體民族的白族,長期處於統治民族的地位,但這並沒有改變白族與兄弟民族平等相待、友好往來的總體趨勢。雲南地處西南邊疆,民族眾多,有漫長的邊境線,且有16個民族跨境而居。在這樣的條件下,雲南長期保持著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這與白族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分不開的。白族對祖國歷史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影響極其深遠,值得高度重視。

白族人常說,「出門人沒有頂著房子走的」,「炊煙飄起的地方,就可以吃飽肚子」,這種親仁善鄰、熱好客的處世原則,在怒江勒墨人(白族支系)地區、洱源西山保存得尤其完整。在新的歷史時期,這一文化特點更顯出其價值。建設新時期和諧、團結的民族關係,需要認真繼承白族文化的這一寶貴遺產。

四、尊師崇德、急公好義的做人修為

白族尊師崇德的傳統源遠流長。根據史書記載,早在漢武帝元封年間,大理人張叔、盛覽就跟隨司馬相如學習經學及詩詞歌賦。東漢元和二年(85年),「滇池出神馬四,降甘露,白馬現,乃建學立師,葉榆之有學始於此」。到南詔時,建孔廟,統治階級「不讀非聖之書」,南詔王閣邏鳳將被俘虜的西瀘縣令鄭回聘為帝師,成為美談。白族人重視教育,哪怕負薪賣炭,織席販履也要供子女讀書,故而大理地區文化昌盛,父老有述古之風,里巷傳仁德之懿,野老能辨四聲,漁樵多具風雅。千百年的儒學教育,使得白族地區高度重視道德修養,崇尚「仁義禮智信」的儒家倫理觀念。在白族鄉規民約中,明確規定:「凡遇水火盜賊,聞聲即趨;畢集其處,以明相應相救之意。如有置若罔聞,安眠在家,不出救應,為喪絕天良,闔村重罰。」商業達的喜洲,同樣重視商業道德,崇尚以義取利:「仙佛良心功果滿,聖賢良心留芳名。英雄豪傑良心造,富貴君子本良心。心思胸懷,得心應手。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做好人說好話,愚者智,貧者富。躬自薄,而厚待於人,博愛惻隱,排難解紛。真心、誠心、忠心、孝心,前途光明。」可見,尊師崇德、急公好義的做人修為,已經成為白族社會的共同價值觀。這是白族社會健康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每一個白族人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不斷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證。

五、耕讀傳家、子孝孫賢的人生追求

白族十分重視家庭教育。這裡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先是對漢語文及漢文化的學習。多數家庭往往以父教子、祖教孫的形式進行蒙學教育。其次是在思想品德、行為準則、生產技能、民族文化、風俗習慣、日常禮儀等方面的家庭教育,白族家庭的長者都非常重視孩子的倫理、道德修養,從小就對小孩進行做人、交際、治家等方面的教育。先教導小孩要本分誠實,其次是要知道感恩,飲水思源,再次是通過各種方法激勵子孫要好好讀書,長大成人後要成為對家庭、社會有用的人。為教育小孩,有的白族家庭還制定了家訓,代代相傳。很多人家,還將「清白家風」「耕讀傳家」的字樣請名人雅士寫在大門和照壁正中,昭示子孫。此外,白族社會高度重視教育,家家戶戶從小就給孩子灌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使得白族地區求學上進的氣氛非常濃厚。白族家庭之間,通常不是以財富多寡榮耀鄉里,而是以子弟讀書成材為自豪。白族話說「吃齋念經,不如做回學館」。所以,白族蓋了新房,都樂意無償提供出來做幾年教室。在劍川,學校附近的村民,還自願免費為莘莘學子提供住宿。在婚喪嫁娶、蓋房立墓的各種儀式中,讀書人都備受尊重,成為社會風尚。所以白族地區家無貧富都以供子女讀書為榮,喜洲一帶所謂的「拆房賣瓦也要供孩子讀書」的說法,成為白族地區普遍的認識。在這樣的風氣陶冶下,白族地區營造了一個令人稱羨的家庭幸福、好學上進、人才輩出的社會氛圍,展現出一幅積極而和諧的生活畫面。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9.第七章白族的精神氣質(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