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七節婚姻習俗(1)

13.第七節婚姻習俗(1)

白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過去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男方要付昂貴的聘禮,舉行婚禮時還要花費很多的錢財。現在雖隨時代的展有很大的改進,但至今還保留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男女經過自由戀愛或經人介紹,經訂婚確定關係后,便請專人看八字,擇婚期。白族婚禮一般在臘月舉行。婚禮一般需三天。第一天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殺豬羊,謝本主,裝裱洞房,貼對聯。晚上,要邀請鄉寨中會唱滇戲的人來唱戲(俗稱板凳戲,即一人拉琴,幾人扮不同角色演唱),或請人唱帶有恭喜祝賀之詞的吹吹腔(用嗩吶伴奏)、大本曲等曲調。人們一邊品嘗著主人擺下的果品、茶、水酒,一邊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元宵,以示預先慶賀大團圓。男方家要請父母雙全的一對童男童女睡在新床上,叫「壓喜床」。女方則和同村女伴話別。洱源西山一帶夜晚還在村中燃起篝火,親屬與來客圍繞篝火表演打歌。

第二天,即正喜之日,從早上起便開始擺宴待客。中午迎親。一般是「巳時轎,午時進門,未時交杯」。迎親隊伍由一男童牽全身披彩的一匹馬(象徵喜神所騎)和抬旌旗、吹嗩吶、敲鑼鼓的樂隊開道,新郎和迎親的陪郎、陪女在媒人率領下,來到女方家門口。嗩吶手要用力高聲吹奏「蜜蜂過江」「大擺隊伍」「迎親調」等內容歡快、熱烈的樂曲6次,女方家才由年長的男女親戚數人出來招呼迎新的人進門。然而,有趣的是,有的地方迎親的人剛要邁進門,就被女方家的幾位老人攔住路,用出幾副對子(即楹聯)或提幾個意想不到的問題等,如「你們從哪裡來?」「路上碰見什麼?」讓媒人或新郎回答,人們把這一習俗叫「路考」。這一問一答不僅要隨機應變,而且還要講究快,對答如流和有風趣,顯得很有學問。若哪一方一下子反應不過來,常常會引起一陣陣爽朗而又充滿喜氣、歡樂、愉快的笑聲。有的地方迎親時新郎可不去,有的地方新郎必去,同樣碰到「路考」,人們稱「考姑爺」或「考新郎」。

迎親的人們進門后,女方家便由4個或6個小男孩逐一給他們敬獻苦茶、甜茶、糖茶。然後由媒人(或新郎)給女方家父母、兄嫂、長輩拜堂、敬酒,女方父母給媒人小孩披掛一道紅彩。這時新嫁娘(新娘)要大聲哭起來,人們把這哭稱為「哭嫁」。一般是先哭父母,后哭兄嫂、弟妹、長輩、女伴,一邊哭,一邊成段成段地哭唱父母養育之恩,兄嫂、弟妹之,夥伴友誼,長輩的關心愛護,然後才隨迎親的人出門。

在去新郎家的路上,有的地方新娘坐轎或騎馬,如果兩家距離不遠,則大多為步行。新娘頭戴鳳冠,身穿喜慶的紅色盛裝,胸前掛著一面鏡子,以示辟邪。有的地方新娘子還要戴墨鏡,據說是為了遮住離家時哭紅的雙眼,同時也是為了不冒犯太陽神。新郎的男伴們走在前面,他們敲著鑼鼓,燃放鞭炮,新娘的女伴們穿著絢麗多彩的盛裝,簇擁著新娘走在鑼鼓隊的後面,偶爾和新娘竊竊私語,不時出銀鈴般的笑聲。走在隊伍最後面的是送親和搬運嫁妝的隊伍。在歡快、激越的鑼鼓和嗩吶樂曲聲中,迎親隊伍在田壩村中歡聲笑語,蜿蜒行進,構成一幅絢麗而美好的生活畫面。

迎親的隊伍還沒回到男方家,早已有男方家的長輩在門口相迎。人們一進門,新媳婦便在伴娘及男方女長輩的簇擁下上樓進行梳妝打扮,之後才能進洞房。

洞房門檻上放有一副馬鞍,門楣上掛有一面篩子,內安有一面鏡子,鏡子上又安放著一張弓,弓上有並排散開欲射向前方的三支箭。這些吉祥物是祝賀一對新人今後生活勤勞、勇敢、幸福的象徵。新媳婦進洞房后片刻,便開始舉行拜天地、拜父母儀式。有的地方一對新人入洞房時,都不約而同地爭坐枕頭,據說誰先坐到枕頭上,今後就誰當家。一陣嬉笑過後,夫妻喝交杯酒,以示相敬相親,永結同心,恩愛白頭。晚上有的地方新媳婦由女方長輩二人和伴娘及男方家長輩婦女數人相陪在一起吃「細巫席」(即新娘席)。席散后,有的地方在陣陣歡快的嗩吶聲中,開始舉行「除拜」(即拜親)儀式,「除拜」就是由新媳婦拜男方長輩,受她一拜的人都會得到她親手加工製作的布鞋一雙,長輩接過鞋子,多少要給她幾元錢或一點禮品。最後由新娘晚輩、鄰里小孩一齊拜新娘,每人都會得到一份喜錢或一件禮物。這時老者笑哈哈,少者心花怒放,圍觀的人常常在嗩吶聲中爆出一陣陣歡樂的笑聲,使婚禮增添了不少歡樂和熾熱的氣氛。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白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白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七節婚姻習俗(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