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從多神信仰到東正教(2)

2.第一節從多神信仰到東正教(2)

東正教徒一生奉行的聖事有七項:(一)洗禮,是入教儀式,是最莊重的聖事。***(二)堅信禮,由司祭將橄欖油擦在受禮者的五官、胸部和手足等處,舉行這個儀式是表示聖靈降於受禮者,取堅定信念、振奮心靈之意,故名堅信禮。(三)告解,教徒舉行懺悔的儀式,教徒向神甫傾訴自己對上帝所犯的罪過,表示懺悔,神甫向教徒指示該如何贖罪,並永遠為懺悔者保密。(四)按手禮又稱神品禮,主教為教徒舉行堅信禮或授予神職之稱時,把手按於領受者頭上,念誦規定的經文。(五)婚配,按教規,東正教徒的結婚儀式必須在教堂中舉行,由神甫主持。(六)終敷禮,是教徒臨終前做祈禱、敷擦聖油的儀式,東正教認為終敷禮能為病人帶來上帝的賜福,減輕痛苦,赦免生前的罪過。(七)聖體血,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得知被猶大出賣后,與門徒進行最後的晚餐,拿起麵餅和葡萄酒祝禱後分給大家,鄭重地說「這是我的身體和血,是為眾人免罪而捨棄和流出的」,指示門徒要經常這樣做,以示紀念。東正教舉行聖體血儀式時,由神甫對麵餅和葡萄酒做祈禱,然後分給教徒食用。1

三、東正教傳入史

東正教是伴隨著俄羅斯人的遷入而傳入中國的。

東正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元代。元朝時,有一定數量的俄羅斯人在中國生活。那時的俄羅斯人已皈依了東正教,俄羅斯人進入中國,自然就把東正教帶入了中國。後來,這些俄羅斯人融入到了蒙古族或漢族中,東正教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東正教第二次傳入中國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在中俄雅克薩戰役中,中**隊共俘虜了3批俄羅斯士兵,他們當中有59人被送往北京,編入八旗兵的鑲黃旗,駐地在北京東直門內的胡家園衚衕。在這59名俘虜中,有一名東正教司祭,名叫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由於這些俄羅斯俘虜都是東正教教徒,康熙皇帝於是將胡家園衚衕內的一座關帝廟授予他們,作為臨時的祈禱所。於是這些俄羅斯俘虜便在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的主持下在北京過上了正常的東正教教徒生活。他們稱這座關帝廟為聖索菲亞教堂。又由於其內有一幅顯聖者尼古拉的聖像,系他們從雅克薩(阿爾巴津)城帶來,所以又稱聖尼古拉教堂。

清後期,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特別是《辛丑條約》簽訂后,俄羅斯東正教也藉機加緊在中國傳教。駐北京傳教士團主持英諾肯提乙主教派修士司祭尼古拉前往新疆烏魯木齊傳教,並於1906年在當地建成一座東正教堂。

1915年,在沙俄駐伊寧領事館內設立了東正教堂,司祭是謝拉菲姆。

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大批白俄軍逃亡中國,而新興的蘇維埃政權即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其中有許多法令包含有針對東正教會的內容。這些法令觸及了東正教教會及其所屬神職人員在帝俄時代所享有的各種特權。於是十月革命后,東正教會神職人員也紛紛遷居國外,其中包括中國新疆、內蒙古和東北的一些地區。這些俄羅斯東正教神職人員和東正教教徒在這些地區紛紛建立東正教堂,傳經佈道。

1922年,駐北京傳教士團更名為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並斷絕同蘇俄控制下的莫斯科正教會的關係,歸屬流亡在塞爾維亞卡爾洛瓦茨的俄羅斯正教國外臨時主教公會管轄(此會曾派兩屆傳教士團來華),並相繼在哈爾濱、上海、天津、新疆等地設立4個主教區。

1923年,東北各地有東正教教堂38座,僅哈爾濱主教區就有信徒約30萬人,幾乎都是白俄流亡者。抗戰爆后的1938年在東北各地有教堂、修道院和祈禱所共67座,信徒急劇下降至2。5萬人(其中哈爾濱市有1萬人),神職人員為155人。

1945年,抗戰勝利后,中國東正教會北京總會和哈爾濱主教區、新疆教區同設立在慕尼黑的俄羅斯正教臨時主教公會斷絕關係,歸屬莫斯科牧區,但這遭到上海教區主教伊凡和天津教區奧西波夫的反對。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從多神信仰到東正教(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