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節家庭及人生禮儀(2)

2.第一節家庭及人生禮儀(2)

自1955年起,隨著居住在中國的俄國人大批回國和轄區內所有教堂的關閉及宗教活動的停止,以及後來的「文化大革命」,當時不少人對自己的俄羅斯族血統產生過抱怨甚至是懼怕的緒。許多俄羅斯族不再給孩子起俄語名,只有少數的兩代老人均還健在的家庭,依然為剛出生的嬰兒起個俄語名,不過這些人也只是起起而已,真正使用俄語名者少之又少。自古以來,俄羅斯族人起名的總原則是:形式簡短、音和諧、寓意美好、反映時代氣息。如果父母雙方都是俄羅斯族,孩子的名字、父稱、姓則都是俄羅斯式的;如果父親是漢族,母親是俄羅斯族,那麼孩子就會有兩個名字:一個是漢族的名字,一個是俄羅斯族的名字。漢族名字作為學名,俄羅斯族名字作為小名。另外,還有一種是姓為漢族的,名字為俄羅斯族的,如:李安娜、陳尼娜等。

四、洗禮

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教會規定新生嬰兒應進行洗禮,因此,洗禮成了俄羅斯人風俗習慣中的主要環節。洗禮風俗的由來可追溯到千餘年前的古代社會,當時的東斯拉夫人(俄羅斯人的祖先)將水看做是生命的源泉,是自然界的恩賜,但卻把婦女生產認為是不潔凈的事。婦女生產後,他們就把孩子帶到江河中去洗澡,或在家中用盆、桶等器具清洗孩子的全身,這就是洗禮的由來。

教會引用耶穌受洗的傳說論證宗教洗禮的必要性。教會規定嬰兒出生3~8天就要接受洗禮,並且認為越早越好,因為嬰兒一旦夭折,如果沒有舉行過洗禮儀式是不能升入天國的。洗禮儀式對嬰兒是一種身心折磨,當神甫將嬰兒浸入水時,由於嬰兒體質較弱,經冷水刺激后容易生痙攣,甚至失去知覺或者一時假死,因而洗禮的種種弊端不一而足,後來這個規定也有所改變。一般在嬰兒出生40天至1歲時為其舉行洗禮儀式,同時要為嬰兒認教父和教母,俄語叫做「克遼斯特內」和「克遼斯特那亞」(音譯),這種名稱是在舉行洗禮時,接受領洗的孩子而生宗教親誼后產生的。在孩子出生前後,由孩子的父母選定其教父和教母。他們一般是孩子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是孩子父母的好友。俄羅斯人選擇教父和教母既不限年齡,也不限婚否,但規定教父和教母必須是接受過洗禮的,而且不能是夫妻關係。

洗禮儀式通常在教堂或受洗室由神甫主持進行,由教父和教母代替孩子生父母參加。洗禮之前,教父和教母要為受洗的孩子準備一套新衣服和一個小的十字架。洗禮當天,受洗者在教父、教母及親友一行人的陪伴下來到教堂或受洗室,神甫稍作準備后儀式便開始。先,教父、教母及受洗者在神甫的帶領下繞洗禮盆三圈,然後脫去受洗者的衣服,神甫從教父、教母手上捧過光身嬰兒,由神甫抱進洗禮盆在聖水中象徵性地洗一下,隨後把孩子交給教父、教母擦乾穿衣。洗禮一般分為浸禮和點水禮兩種:浸禮是由神甫引領受洗者把人整個浸沒在水中施洗;點水禮就是由神甫給受洗者額頭注少量的水進行施洗,這種洗禮一般用於成年人受洗。點水禮和浸禮這兩種洗禮方式雖然表面不同,實際意義卻是一樣的。接著,神甫手握剪刀,從孩子前額上方頭的左、中、右處各剪下一小撮頭,捲入蠟油里遞給教父、教母后,將其扔進洗禮盆里。據說此舉可卜凶吉,如蠟油下沉,則預示小孩夭折;反之,小孩將會順利成長。受洗者如果是男孩,神甫要抱其進入神壇后廳繞一圈再出來;如果是女孩,則抱至神壇門前便可返回。神甫將受洗者交給教父、教母的同時,要將聖油塗抹在受洗者的額頭,這象徵著受洗者得到了上帝的恩惠和寵愛。神甫為受洗者祈禱、祝福,教父、教母及親友一行人也一起為受洗者唱聖歌祝福。洗禮儀式后,受洗者的父母要在家中宴請教父、教母及各位來賓,來賓們祝賀孩子受洗,成為東正教教徒。按照俄羅斯族的習俗,孩子的教父和教母是經過教堂儀式認定的,就相當於漢族的乾爸和乾媽,具有一定的法定意義。他們如同孩子的親生父母,享有同等教育、撫養孩子的權利和義務。孩子過生日時,乾爸和乾媽要送生日禮物以表祝賀。孩子不聽親生父母的話,乾爸和乾媽可以帶其回到自己家中進行教育,由於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孩子往往會對自己有所約束。孩子的親生父母過世,乾爸和乾媽就要承擔起撫養、教育孩子的義務。孩子長大后的婚事,乾爸和乾媽更是責無旁貸地要承擔。同樣,孩子也要義不容辭地去分擔乾爸和乾媽生活上的困難,不能推卸給他人。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俄羅斯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第一節家庭及人生禮儀(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