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8)

13.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8)

鄂,中心在今湖北鄂州市。***鄂立國甚早。張正明先生認為鄂國源於中原,商末在河南南陽盆地,入周后不久東遷至今鄂州市。3這個觀點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從現在考古現的鄂東南一帶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來看,越文化的特徵十分明顯,因此我們把鄂視為當地越人建立的一個古國。退一步說,即使其核心部分來自中原,其主要居民仍應是當地的揚越之人。

鄂國很可能控制了大冶銅綠山的銅礦資源,因此曾經一度相當強盛,鄂侯也一度獲得周夷王的恩寵。但也正因此,鄂國引來了亡國之禍。銅礦是當時重要的戰略資源,早在商代時期,為了獲得東南地區的銅礦,商朝曾遠征南下,在今湖北武漢市黃陂縣境內建立起了一個軍事據點。黃陂盤龍城遺址就是商人所建的據點。商亡之後,大冶銅礦重歸越人控制,但中原共主周王,以及新崛起的楚國,均對它垂涎三尺。周厲王時,鄂國與周朝關係惡化,厲王遂派兵滅鄂,擒獲了鄂侯。楚王熊渠卻趁火打劫,搶先一步襲取鄂都,控制了鄂地,獨霸銅綠山銅礦資源。

鄂國滅亡后,鄂地之越從此衰微,當地越人淪為楚國臣民,並逐漸與楚族融合。

干國,中心在今江西余干縣。干國的範圍,應為整個鄱陽湖平原,東連吳越,西接強楚。其建立者為干越。《漢書·食貨列傳》顏師古注引孟康曰:「干越,南方越別名也。」為敘述方便,我們把它視為揚越的一支。

干國,文獻記載多不詳,較為確切的是它亡於吳國。《管子·內業篇》云:「昔者吳干戰,未齔,不得入軍門。國子擿其齒,遂入,為干國多。」看來這場戰爭相當殘酷,許多未換牙的干國兒童為了保家衛國而拔牙參戰。但由於力量對比過於懸殊,干國還是被吳滅亡了。其具體時間大約在春秋以前,至遲也當在春秋初年。1

干國雖亡,由於地處吳楚兩強之間,該地在春秋至戰國初年多次易手,或屬楚或屬吳及後起的越,成為各方統治均較薄弱的地區,因此當地的越人能較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傳統。直到秦末,當地越人還在番君吳芮的領導下參加了反秦起義。漢代以後,江西越人才逐漸融於漢族之中,但僻處山區的越人仍繼續延續著自己的不甘屈服的濮人後來曾掀起了幾次反楚鬥爭。如楚莊王四年(公元前610年),楚國遇到嚴重飢荒,曾被征服的庸人、濮人趁機而起,聯合反叛,致使「楚人謀徙於阪高」。2

不過,由於力量對比懸殊,濮人的反叛每次均遭失敗,並引來更大規模的鎮壓。濮人不得不步步向西南方向遷移。戰國中期以後楚境已沒有濮人活動的記載。沒有遷走的濮人,應已融入楚人之中。部分濮人西遷進入巴中之地,融於巴人之中。

(三)庸人

庸也是一個古老的族群。與濮一樣,他們也曾參加商末武王伐紂戰爭,並由此建立庸國,成為周的邦國之一。庸人的活動區域在今鄂西北及鄰近地區,湖北的竹山縣是其中心。

早在楚王蚡冒「始開濮地」之前,熊渠已舉兵伐庸3,並最終使庸也淪為它的

前述楚莊王四年(公元前610年),庸濮趁楚大飢而聯合叛楚。這次起兵初時對庸十分有利,但庸人未能掌握有利時機主動出擊,最終被楚聯合秦人、巴人,並拉攏先已歸附庸人的群蠻擊敗。庸人從此亡國。由於這一結果的突性,大部分的庸人可能死於這場戰爭以後的屠殺之中,所以史書中不見有庸人外遷的記載。

(四)盧人

盧人,又稱盧戎。《左傳》桓公十三年杜預注曰:「盧戎,南蠻。」可見「盧」雖稱戎,卻屬南蠻系統。

盧人也是一個古老的族群,也是參加武王伐紂的八大方國之一。所謂「庸、蜀、羌、髯、微、盧、彭、濮」是也。

盧人的居地,約在今湖北南漳縣一帶,1與楚國的早期展基地十分鄰近,因此,當楚國向外擴張時,盧人必然當其沖。不過,盧人與楚人的早期關係目前尚不清楚。據張正明的意見,楚王熊渠伐庸時,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很可能同它東面的盧、羅、鄧三國修好,讓他們保持善意的中立。2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國漢族通史 第2卷(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3.第二節華中先秦族群概況(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