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2)

2.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2)

所以,「祭酒」比「至尊」來得神氣。***換句話說,如果有一個「祭酒」,居然對「至尊」或「大官」干送往迎來拍馬屁的醜態,他就沒有上一代人有骨頭。

「酒」字的歷史既然這麼久,喝酒的人既然這麼多,所以,在歷史上,酒所佔的重要地位、所生的微妙影響,自然也就多得不得了。

酒在歷史上最早也是最大的作用,是它一開始就弄亡了兩個朝代。中國夏朝最後的皇帝叫姒桀(姒是他的姓,桀是他的名),據說他後來造了一個大池子,全裝滿了酒,叫做「酒池」,整天喝呀喝的,結果把國家喝丟了;還有一個商朝的,也是最後一個皇帝,叫子受(子是他的姓,受是他的名,他又叫紂,一般人叫他商紂),據說後來他也造了一個大池子,全裝滿了酒,也叫做「酒池」,也整天喝呀喝的,結果也把國家喝丟了。

夏桀和商紂的故事,本來不必輕於相信,因為很可能是他們的敵人編造的。但是故事的一種作用,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喝酒過度的害處。

夏朝的第一個皇帝是傳說中治水的夏禹。夏禹有一次喝了儀狄做的好酒,非常喜歡喝,可是他忍住了。不但忍住不再喝,並把儀狄趕跑了(因為儀狄在,他又要做好酒。)夏禹戒酒以後,很感慨地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但他絕沒想到,他自己的後世就是一個個的酒鬼。夏朝的第三任皇帝叫太康,就因為「甘酒嗜音」(喜歡酒和披頭音樂),惹了大禍,最後到了夏桀,就鬧出傳說中的「酒池肉林」來,因而亡國。

由於一開始,酒就在中圈歷史上闖了大禍,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不少警告喝酒的文獻。文獻中最有名的就是「酒誥」,就是勸人戒酒的文章。

儘管勸來勸去,古代人還是喜歡喝酒,喝酒如故。

古代人喜歡喝酒,所以喝酒的名堂也最多,喝酒的傢伙比現代人還豐富。以商朝而論,當時光是酒杯和裝酒的,就有許許多多花樣。要說,也說不清楚,你還是看看圖吧,或者到博物院去看看真傢伙。

這張圖裏,「尊」是裝酒的容器,「禁」是放酒的櫃,「勺」是盛酒的大匙子,「爵」「角」、「盉」、「斝」是把酒弄熱的工具。你看古人這些喝酒的道具多多!

在歷史上,喝酒是一種普遍的習慣,也是一種社交和禮節,這種風氣,一直演變到今天。但是在喝法上面,許多地方已經不相同了。古人喝酒,很講究禮節,不能亂喝或亂不喝。該喝的時候,不喝也不行;不該喝的時候,要喝也不行,像漢朝高祖剛當皇帝的時候,他的大臣們以為大家打天下有功,拚命在朝廷上喝酒、爭功。結果,有一個叫叔孫通的出來,勸漢高祖制訂一套規矩,不準大家亂喝酒。最後規矩訂了出來,大家就不敢亂來了。後來漢高祖死了,皇後有了權,皇后姓呂,呂家的人都擠到朝廷里來。在歷史上,這叫「外戚當權」(外戚是外面的親戚,是呂后那一邊女家的親戚)。當時大臣許多都反對外戚,總想找機會幹掉他們,正巧有一天,呂后請客,派一個劉章的做「酒史」(就是主持喝酒的人)。劉章就是反對外戚的大將,他乘機說:「我是軍人,我為了維持秩序,請求皇后准許我用軍法來對付不守酒禮的人。」呂后答應了。於是大家喝酒。喝到一半。一個外戚喝醉了,起酒瘋來,跑出去了,劉章真的軍法從事,立刻拔出寶劍,把這外戚殺了。從這件事開始,一套剷除外戚的計劃立刻行動了,最後劉家的天下保全了,呂家的外戚都吃不開了。

這個故事,不但證明了古代人愛喝酒,並且非常考究「酒禮」。喝酒失禮,是一件很嚴重的事,嚴重得要引一次政變。

三國時候,有一次吳國的孫權請客,大家拚命喝喝喝。最後孫權親自來敬酒,到了虞翻面前,虞翻翻在地上,裝得醉得不能再喝了。等孫權走過去,虞翻又翻起來,表示沒醉。孫權一回頭,看到了,氣起來,拔劍就要殺他。這時,一個叫劉基的,趕忙跑過來,一把抱住孫權,說:「大家都喝了這麼多酒,即使虞翻有罪,你也不能殺他。你殺了他,你怎麼對外面解釋?何況天下都說你度量大、能容人,你這麼一殺,什麼都完了!」於是,孫權才算了,虞翻才算為了喝酒失禮,保住顆腦袋。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將進酒夢如煙(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將進酒夢如煙(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喝酒――喝也不行,不喝也不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