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24)

59.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24)

柏格森的哲學體系是二元論的,這和過去的大多數哲學體系都不一樣。***柏格森認為,世界被分成生命和物質這兩個完全不同的部分,更或者,世界是被理智看成物質的某種東西;而宇宙是向上攀登的生命和往下降落的物質衝突矛盾的結果;所謂生命,是自從有了世界就一舉產生的一大巨大的活力體,當它遇到物質的阻礙時,憑藉力量在物質之間打開了一條道路,之後又逐漸學會利用物質。如果要給他一個形象的比喻,那麼,它就像拐角處的風,被四周的牆壁分成方向不同的潮流。由於物質要求它適應,而它也想突破物質,因此它的一部分被物質制服了,另一部分則戰勝了物質。但是,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它都充滿了自由活動的能力,而且總是在努力尋找出路,總是在四周對立的牆壁間爭取更大的運動自由。

相比於機械論,雖然柏格森更同目的論,但他卻沒有為這兩種觀點提出任何相同的觀點。他認為藝術家的作品是真正有創造性的。預先存在的東西里,包括一種行動衝動和一種不明確的要求;但是,如果這個要求還沒有得到滿足,那麼人們是不可能知道它的性質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柏格森提出,進化無法預料,而且決定論者也不會說服自由意志的提倡者。

柏格森還認為,分離事物的理智是一種幻夢。人的整個生命是能動的,理智卻不是這樣。他說,在做夢時,人的自我會分散開,過去也會破裂成碎片,彼此滲透的實際事物被視為分離的固體單元,超空間者退化成分離性。因此,既然理智起分離作用,有幾何學的傾向,那麼討論外在的邏輯學,就是按照物質性的指引從幾何學產生的結果。

就像理智和空間被聯繫在了一起一樣,本能(或直覺)也和時間聯繫在了一起。和大多數哲學家不同,在柏格森眼裡,時間和空間的差異很大(這也算是柏格森哲學的一個特點)。空間是物質的特徵,這個特徵產生的原因是分割流注。雖然在某個限度內,這種分割在實踐上有用處,但它依然是錯覺,在理論上會讓人誤入歧途。

相反,生命或精神的根本特徵是時間。不過,這個時間不是數學時間,而是外在瞬間的均勻集合體。柏格森認為,空間的一個形式可以表現為數學時間,相應地,對於生命重要之至的時間是對它的延伸。在柏格森的哲學里,這個延伸的時間是個基本概念,最早出現在《時間與自由意志》一書中。

記憶里的過去保留到了現在,因此這種延伸的特別表現是在記憶方面。因為這個原因,在柏格森的哲學里,記憶論也變得非常重要了。柏格森《物質與記憶:身心關係論》一書就是在說明精神和物質的關係。記憶是精神和物質的結晶,因此,通過分析記憶可知,書中斷的精神和物質都是實在的。柏格森認為,通常被叫做記憶的有兩種根本不同的事,關於這兩者的區別,柏格森作了特別的強調。他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遇到的所有事都可能被記憶記住,但是通常來說,只有有用的東西才會被意識記住。

柏格森認為,記憶的精神要素的缺陷並不真是表面上的記憶缺陷,而是把記憶變為行動的運動機制的缺陷。在討論了腦生理學和記憶喪失症之後,他終於證明了這種看法。最後,他由此得出結論:腦髓的功能不是真的記憶。過去必須體現在物質的行動上,然後再體現在精神的想象上。記憶的過程不是物質散的過程,應該是,物質的過程是記憶散的過程。

在純粹記憶的另一端,柏格森放入了純粹知覺。柏格森對待純粹知覺的立場是超實在論的。在他看來,知覺和知覺的對象是同一的,因此他幾乎都不肯把知覺稱為精神。正在開始的行動構成了純粹知覺,能動性就是它的現實性。本來腦髓不是行動的手段,通過轉換以後,也和知覺產生了關係。把精神生活限制在實際有用的事上就是腦髓的功能。據說,如果沒有腦髓,人就察覺不到任何事物,但是實際上我們只察覺到了引起我們關心的事物。這樣說來,腦髓也是有選擇的。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方哲學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學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9.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