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15)

50.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15)

在某些時候,拜倫偶爾也會提出與尼採的意見一致的觀點,但是,與拜倫的實際行動相比,他的在倫理方面的見解卻走向了反面。也就是說,他的實際行為不是傳統的,但他的倫理反面的見解卻是嚴格傳統式的。

要給取得了很大成功的拿破崙添上一件浪漫主義的外衣並不是很難的事,由於這一點,拜倫在尋找英雄的時候,目光並不是在時間上只盯著中世紀、在空間上只盯著東地中海各國。必須承認,對於十九世紀歐洲人的想象而,拿破崙帶給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當時,包括克勞塞維茨、斯當達爾、海涅、費希特和尼采,還有義大利的愛國主義者,這些人或在思想上或在行動上都受到了拿破崙精神的感召。甚至可以這麼說,拿破崙的力量強大到了可以逆歷史潮流而動,因為他的力量可以反抗工業主義和商業貿易。

拜倫始終追隨著拿破崙,甚至在拿破崙建立「百日王朝」的時候,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拿破崙的信心,他公開表示,說他希望拿破崙再次獲得勝利。然而,事實卻讓他失望了,在滑鐵盧,拿破崙徹底失敗了。這個噩耗傳到拜倫耳朵里時,他也同樣毫不掩飾他的傷心,他說道:「我簡直難過的要死。」

雖然拜倫始終追隨著拿破崙,但在1814年時,他也對拿破崙感到了短暫的厭惡。當時他認為,拿破崙應該選擇自殺,因為自殺要比退位體面。這種厭惡也使他痛苦不已,他不得不從華盛頓的美德中尋求安慰。

在拜倫生前,他也許只有仰慕和追隨拿破崙的份兒,然而在他死後卻不是這樣,在某些人眼裡,他終於和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平起平坐了。拜倫死後,法國的許多報紙都說「本世紀的兩大偉人(指拿破崙和拜倫)幾乎在同時逝世了」。當時,卡萊爾也認為拜倫是歐洲最高尚的人,拜倫死後,他覺得就好像是他死了一個兄弟似的。再後來,儘管卡萊爾又喜歡上了歌德,但他仍然把拜倫和拿破崙擺在同樣的高度。對於卡萊爾而,拜倫已經融化進他的血液里了,而歌德只是一個興趣。

拜倫的性暴虐得像暴雨一樣,並不像傳說中那樣溫和。其實,他自己也用得上他曾經對盧梭的評價。不過,儘管如此,盧梭和拜倫之間的區別還是很深刻的。先,盧梭感傷,而拜倫狂熱;其次,盧梭外表怯懦,而拜倫內心怯懦;最後,盧梭讚美純樸的美德,而拜倫讚美霹靂雷鳴般的罪惡。儘管盧梭和拜倫的區別代表了在反社會中本能反抗的兩個階段的區別,但由於表現出了運動的展方向,因此顯得很重要。

無論如何,拜倫的浪漫主義只有一半的真誠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在某種心下,他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想法,比方說,他會認為波普的詩寫的比他好。為了迎合人們對拜倫簡單化的希望,他們刪掉了他身上本身具有的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無邊無盡的絕望、對輕蔑的故作姿態,等等。如果把拜倫當做神話人物來看待的話,他會和其他許多名人一樣,獲得比真實中更重要的地位。的確如此,在歐洲大陸上,作為一個神話人物,拜倫非常重要。

第24章叔本華

在哲學家當中,叔本華(1788—1860年)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與眾不同的人。從某種意義上講,其他所有的哲學家幾乎都是樂觀主義者,而叔本華卻是個悲觀主義者。與康德、黑格爾相比,他不屬於「學院派人士」,但又不是完全在「學院派傳統」之外。

叔本華一點兒都不喜歡基督教,反而喜歡印度教和佛教。他修養深厚,除了哲學之外,對藝術和倫理也很有興趣。在他身上看不到國家主義的影子,反而倒是有一點國際主義的味道,也許,他像熟悉自己國家的作家那樣熟悉英國和法國的作家就說明了這一點。眾所周知,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許多哲學都有強調意志的特徵,這其實就是由他開始的。不過,對他而,在形而上學上,「意志」雖然是基本的東西,但在倫理學上卻是罪惡的東西。這種對立,只有在他這樣的悲觀主義者身上才可能存在。

上一章書籍頁下一章

西方哲學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西方哲學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0.第二篇從盧梭到現代(15)

%